古代服饰蕴藏了哪些体育元素,原来古人服饰才最讲究实用和功效的

法老不敢说教 2024-06-18 10:40:04

文|法老

一、服饰与体育的渊源

《中国服饰大典》对“服饰”的解释是“所穿之衣及所佩戴之饰物”。

《中国方志大辞典》对“服饰”的概念是指“人类穿着和自身装饰,一般分为服和饰两类,它记载社会生活中人们穿着与修饰的状况”。

因此,所谓“服”应该是指衣服,古代也称之为“上衣下裳”。所谓“饰”应该是指装饰或者饰物。

服饰的出现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它是人类特有的劳动创造和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内涵,人类的服饰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辉煌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体育是指“游戏性的身体活动以及以这些身体活动为基础的其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它作用于人自身自然并最终影响任何社会发展”。

体育虽然是“游戏性的身体活动”,但游戏起源于劳动和生活,是人们在劳动之余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和规则赋予游戏之上,游戏也就成为了体育。

虽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鲜有“体育”一词的出现,但“体育”不是现代词汇,它是“physicaleducation”的完美中文诠释。

我国古代的体育博大精深,养生、武术、球戏、摔跤等等源远流长。

例如武术,发展至今已成为传统武学艺术,在武艺精湛的身姿下,武术服饰应该是表现英姿飒爽、中华精神的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符号。

再如蹴鞠,是我国历史上发展辉煌的球类运动,被现代人赋予了“古代足球”的称号。

蹴鞠服饰在历史文献的记述中就已经达到了“专业化和统一化”的地步。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中的一幅历史名画———《宋太祖蹴鞠图》,反映的是宋代画家苏汉臣作、元代画家钱选临摹的宋太祖等人一起蹴鞠的场景。

在惊叹惟妙惟肖的宋太祖蹴鞠时发现,这几位皇族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是相当的专业,这也反映了蹴鞠运动在宋朝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地步。

二、研究古代服饰中体育元素的意义

从人类文化来看,物质是服饰的载体,也是人类进行服饰艺术创作的基础。服饰伴随着人类的开化和文明而来,服饰又是物化的人。

早期人类出现的服饰主要是具有防御的作用,人们在身体活动时用服饰来进行保护,服饰与身体活动的紧密联系是与生俱来的。

随着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提高、宗教的兴盛,具有体育内涵的身体活动逐渐从劳动和军事中分离出来,服饰也因为身体活动的多样化而变得丰富多彩。

逐渐具有了遮羞、美化、祭奠和运动的功能。

因此,研究古代服饰中的体育元素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了解古代人除了劳动和军事以外的生活细节,领略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2、揭示古代人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和融入。

3、探索古代体育服饰的发展脉络和轨迹。

三、古代服饰中的体育元素

(一)上衣中的体育元素

1、深衣

深衣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饰之一,也被称为古衣之首,始于周代。所谓深衣就是把过去上下不相连接的衣和裳连在一起的服装。

因为“被体深邃”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所以名为深衣。身着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

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合四时之序。

而深衣中天人合一的隐喻,恢弘大度,公平正直,体现了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

《礼记·深衣》对其的表述是“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

但由于穿深衣时不便系市(腹前系市,同芾,又称蔽膝,是古代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

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区别尊卑等级的标志),所以贵族“朝玄端,夕深衣”。

由此可见,深衣最初是一种贵族们日常生活比较常见的便服。

2、胡服

胡服泛指古代北方民族地区的着装,服装款式上的特点是窄袖短衣,历史上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顾名思义,胡服便于骑马和射击,从身体活动角度来说,胡服的窄袖短衣便于上体的转身和挥臂。

之所以称为“胡服”是相比于“汉服”来讲的,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的生活练就了善骑射的本领,由于骑射动作对身体的要求,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便采用了短衣和窄袖。

赵武灵王时的西周社会,人们所推崇的是秉承周礼的宽衣大袍,从礼仪文化的角度来说,汉服讲礼法,胡服讲实用,这也是中原民族在对抗北方少数民族时经常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

在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也均如此,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服饰的融合也在其中。

3、裲裆

汉代时有一种内衣,前后各一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故名“裲裆”。从出土的隋朝灰陶缠须着袴褶裲裆武官俑中看到。

魏晋时人们把裲裆穿在了外面,用现在的时髦说法就是“内衣外穿”。如《晋书·五行志》所说:“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

南北朝时以皮革或铁皮做成的“裲裆甲”在军戎服中经常使用,裲裆甲在两肩处各用两片皮带“襻”连接。

保暖护身的同时,还不会增加衣袖的厚度,便于上肢的身体活动。

4、曳撒

明朝男子常服的一种上衣名为“曳撒”,曳撒原型来自元代辫线袄子,在明代袖型以及轮廓逐渐变化,并发展出外襬(同摆,指下摆)结构,为明代常见便服、戎装或吉服款式之一。

曳撒的前襟分两截,中腰有横褶,下有竖褶,两边下摆处多出一块中间用腰带围起后整个下部都很蓬松。

中腰的横褶增加横向身体运动幅度,这种款式设计一横一竖之间大大增加了穿着者身体的运动幅度。

5、马褂

“褂”是指罩在外面的对襟长衣。古时的休闲装称为“便服”“常服”或“燕服”。

便服由“深衣”“袍”“衫”“裲裆”到“马甲”,随着人类生活发展,款式不断地变化增加。

衫子因为是对襟,再加上明朝后纽扣的普及,对襟服装在便服中经常出现。清朝时在军队中流行一种便于骑马的对襟上衣。

长度到胯部,称为“马褂”。后来因为实用成为一种便服,慢慢演变至今。

(二)下裳中的体育元素

裳最初是下装的统称,后专指下裙。《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

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古时的裙成为“下裳”,男女都穿。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下肢行走及身体活动的需求,裳逐渐又出现了一些改进和分化。

1、裤

汉朝以前下身的服装要么是“裳”,要么是裤,但那时的裤不同于现在的裤,被称为“绔”或“袴”,款式类似于现在的开裆裤。

还有一种叫做“胫衣”,是一种无腰无裆,穿着时套在膝盖以下小腿的部分,膝盖以上则无遮护,类似现在的袖套。

为什么最初的裤子没有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当时受纺织材料所限,劳动人民大部分都穿用麻类纤维的服装,材质非常粗糙,如果有裆,穿着时下体会不舒适。

另外一种说法是古人崇尚养生理念,认为裸露着下体有利于排除身体废气,对身体有益。由于那时高腿椅子尚未出现。

人们日常生活居家会客都是跪坐,穿开裆裤不雅,所以裤外面必着裳。

秦及汉初,只有骑马打仗或从事劳动的人们为了行动的方便,才直接把裤子露在外面。

2、裤褶

魏晋武士装裤褶。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和民族大迁徒,胡汉之间接触更加频繁,汉与胡互相影响和交融。此时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流行穿“裤褶”,上身窄袖齐膝上衣,下身穿类似今天的阔腿裤的一种肥管裤,这种服装用较粗厚的毛布制成。

行军骑行不容易被干草荆棘划破。裤腿过大骑马或疾行时用丝带在膝盖处系扎,便于活动。

3、百褶裙

东汉以后随着有裆裤的慢慢普及,人体的下肢运动幅度相应地增加,慢慢开始出现了折褶的裙子,褶使得裙幅增加,裙围也可增加,这样对穿着者的蹲坐行走比较有利。

裙幅开始六幅,后来八幅,明末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明中期还有上窄下宽的蓬裙轮廓。

在纽扣出现以前裙两边用“结缨”的方式系结,裙幅增加,风吹动时裙子往往经常飘起来露出里面的裤子,有失风雅,于是就出现了明代的“宫绦”等装饰束带。

装饰带上往往缀有玉佩,增加重量,借以压住飘起的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体现了古人服装设计中动静之间的节奏韵律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发展中,服饰和体育同根同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服饰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育元素,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延续和创新。

对古代服饰中的体育元素进行广泛的收集与整理,并按照年代顺序及运动项目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分类和解析。

以期通过古代服饰的视角来探寻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之路。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