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一款好茶的诞生,在于优良的原料,制作精细工艺、收藏仓储得当,沏茶方法适宜。其中,收藏仓储得当是成就一款好茶的重要程序。古今收藏茶叶都有讲究,茶叶贮在于贮藏与性味变化茶叶制作好后,应尽快合理储存。
唐代韩琬的《御史台记》中提到:“贮于陶器,以防暑湿。” 这说明再唐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贮藏茶叶应注意湿度,并使用陶器来存放茶叶,以防止暑气和潮湿。陶器被称为“茶罂”,通常用于存放散茶或茶末。在现在也有很多人使用陶器来贮藏茶叶,其中效果较好的则是紫砂陶罐,茶来藏团队在之前就聊过陶罐贮藏茶叶的优点与不足,这里就不在过度叙述。
宋代赵希鹄在《调燮类编》中描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无蒸灰。” 这种方法利用稻草灰来防潮,每次取茶时拨开灰层,取完后再次覆盖,确保茶叶的新鲜。
这个方法到现在都还很实用,茶来藏团队甚至还在茶友家中见过不少,有用松木桶,有使用大套缸,里面导入草木灰或是生石灰,再里面挖个洞,再洞内套个铝箔袋,里面放上茶,可以放入散茶也可以紧压茶,中间还放入松木架,注意是放置草木灰等坍塌,在绑紧铝箔袋,上面撒上草木灰,留个袋口,每次取茶拽袋口活动,拨开草木灰,取茶后再绑起来放灰,这么做也就是防潮与隔绝异味,效果是还不错,就是占地方,取茶麻烦,这也是茶来藏团队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做好茶仓储让茶友存茶取茶不那么麻烦的的一个初心吧。
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到:“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蒸郁,宜清独而忌香臭。” 这他就已经总结了茶叶贮藏的基本原则,即要保持干燥、避免阳光直射和异味侵扰。
这些诗句不仅描述了古人对茶叶贮藏的重视,还反映了他们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情况下,通过智慧和创新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明代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苏震泽县)人,在《茶录》指出“茶始造则青翠,收藏不法,一变至绿,再变至黄,三变至黑,四变至白。食之则寒胃,甚至瘠气成积”。新茶若不及时保存,会逐渐产生劣变,甚至会导致身体的疾病,失去饮用的价值。由于茶性“易于染著,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
茶来藏换做当今的话来理解就是,明代主要流行的是绿茶工艺,并且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废团兴散”下,主流应该与当今一样以散茶为主,茶叶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不仅吸湿、吸氧,还容易吸异味。若与腥臭等刺激异味之物放在一起则因吸味产生劣变,则失去饮用的价值,甚至会导致身体的疾病。新茶应及时做好仓储贮藏。
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再《闽茶曲》写到:“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传统的岩茶刚做好时火功高,焙好后一般要存放一段时间后再饮,滋味更醇,价格也更高。就是在现在,广州香港地区的茶楼也多售卖陈年茶,“百行生意近俱淡,惟有茶楼独拥挤。不爱新茶爱旧茶,座中佳客真品题”。
当然古人的智慧远不止与此,篇幅有限,茶来藏团队就聊到这里,我们也在用心学习,不忘初心,让茶叶简单存茶,不喝一杯发霉变质的茶,也不负一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