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产品乱象是一只最大“蚊子”

冯海宁 2024-07-28 19:24:37

近来,“人蚊大战”带动了各类驱蚊产品,如蚊香、驱蚊手环、防蚊贴、驱蚊喷雾等的热销。但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产品中有的不仅很暴利,而且驱蚊效果不佳。有管理部门调研发现,市面上近八成新型防蚊驱蚊产品无农药登记证或农药生产许可证,一些进口产品没有中文标签,产品信息是厂家自行编写的,质量无法保证。

每年这个季节,“人蚊大战”必然上演。这是因为,人体被蚊子叮咬后不仅奇痒难受,而且容易被传播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病毒。对此,北京率先发布“蚊虫叮咬指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有的城市在发布防止蚊虫叮咬温馨提示。不少企业也发力驱蚊产品,消费者会购买这类产品用以“自卫”。

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商超,都在销售琳琅满目的驱蚊产品,既有传统产品也有“驱蚊神器”,售价少则1元多则上万元,这给了消费者充分选择空间。从某网店一款售价198元的“精油手环”卖出超过2万件,就能看出这类产品多么热销。然而这类产品存在暴利、无功效、无销售资质等等乱象,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在挑战相关法律。

有关财务信息显示,某款驱蚊产品成本仅2.42元,售价近20元,其利润率相当暴利。如果这类产品贵得有道理也无妨,但不少消费者反映效果不佳,以上述“精油手环”为例,有网友表示“没效果,蚊子在我耳边嗡嗡响”“起不了多大作用,蚊子还是叮”……那么,这种产品的驱蚊功效是否合格,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必须通过科学检测来证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产品多数不规范。据悉,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防蚊驱蚊类产品认定的意见》,驱蚊产品按农药管理。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产品包装必须贴有标签或者附具说明书,应当注明农药登记证号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等信息,但江苏省农药管理部门调研发现多数产品无证销售。

多数驱蚊产品无证销售,一方面说明相关政策和法规沦为摆设,问题产品销售脱离了职能部门监管。另一方面表明,消费者使用问题产品后,产品功效、安全等得不到保证。比如不少消费者反映效果不佳,应该就与脱离监管、无证销售有关。另外有关部门文章中提到“母婴领域尚无测试指标和产品分级”,驱蚊产品对母婴人群的影响,值得关注。

别看蚊子是一种可以拍死的小动物,但其对人体的危害性不容低估,而用于驱蚊的产品问题却不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驱蚊产品乱象就是最大的“蚊子”,如果不能消灭这只大“蚊子”,不但消费者达不到驱蚊效果,还花了不少冤枉钱。如果对于这类产品不能严格管理规范销售,等于假农药随意销售,坑的不是农民,而是被蚊子困扰的广大消费者。

也就是说,“人蚊大战”需要有关方面更多介入,除了发布防蚊叮咬信息外,还要对网上网下销售的驱蚊产品加强有效监管,包括是否取得合法手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广告宣传有无夸大在内的诸多问题,都应该用强力监管为消费者“驱蚊”。除了在销售环节加强对驱蚊产品抽检外,还应该鼓励消费者举报问题产品,并督促电商平台整改无证销售。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