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个特殊的官职叫“道台”,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他究竟是干啥的

小卒话史 2023-10-23 22:17:49

文|小卒话史

我们在看清宫剧时,往往会看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官员,其中有一个官位很特殊,它便是“道台”。道台是清朝时期的官职,虽然职务很低,不过实权很大。

道台这个职位一直是职权不清的官职,甚至很少有人能具体说出它的工作内容。它权责不明,管理不严,散落在清朝各地鱼龙混杂,直接成了滋养饕餮之徒的温床。

所以,通过史书或影视剧镜头,总能看到道台压榨百姓的画面。

不禁要问,道台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盯着这个官职?为什么又说道台是最容易养出贪官污吏的地方?

道台的起源,源远流长

道台,也叫道员,是清朝的一个官职。但追根溯源,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之初,军阀割据,战乱始终,百废待兴,为了便于管理,唐王室在行政区划上进行改革,在州、县之上又将天下分了十道,成为新的监察区。

之后,道的数量不断增多,至唐睿宗时,已经有二十三道之多。到了宋朝,改道为路,称呼上有变,但本质上没变。元朝时,建立行省制,省下设各道,道又统辖路。到了明朝,又系统分为布政分司道与按察分司道,秩序井然。

因明代辖区大,事务繁杂,难以统治,为了稳定局面,又进行了细化,此时道员开始出现。

在布政司下,中央增设参政议政,用来分管各道的财政税收,叫“分守道”;在按察司下,增设副使与佥事,用来分管各道的刑狱司法,叫“分巡道”。

清军入关后,面对中原广袤的大地和数量庞大的人口,昔日满蒙存在的那一套管理体制自然无法适应,于是满蒙人便沿用了很多明朝留下来的中央管理体制,这其中就包含“道台”。

此前,因为布政使和按察使管理范围很大,任务繁重,分守道和分巡道只是作为助手协助两司,也无法从根本上减轻他们的负担。到乾隆上位时,面对这种情况,干脆把参政议政的分守道和副使与佥事的分巡道从助手的位置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官职,此时“道台”便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

这些道台被分派去各省的若干道上,负责一个或多个道,如此一来,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被有效分担,而那些地方官员也可以被有效监督,无形中,中央集权也被加强,可谓一举多得。

道台的演变,扑朔迷离

既知道道台的来历,那么不能说清楚道台究竟是干什么的,这又如何解释呢?

道台最终形成于清朝,不过道台在彼时却有2种不同的含义、界定。

第一种,是从唐朝沿革留下来的行政区划上的定义,清朝地方制度为“省—府—县”,与地方行政区划类似,如,有山东泰武临道、冀宁道、福建兴泉永道、陕西潼商道等。

第二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事务的统称,每个省不同领域行业分不同的道,如,有盐道、粮道、河道、分守道(负责民事、民生)、分巡道(负责监察官员)等。

而道台就具体分管这些道,类似于今天的专员,将一些纷繁复杂的事务和责任具体化,便于高效管理运作。

如果地方官员像知府一类的父母官要向上级汇报情况,就必须先将事情进行具体分类,归到具体的一个道上,再将反映文书直接上报给这一道的道台,经过道台审核后,才能继续递送到上级官员手中。

可见,道台是一个位于省以下、府以上的中间职务。从品级上来看,省的长官“巡抚”属于从二品,府的长官“知府”是从四品,道台是一个正四品官员,位于两者之间,比不过巡抚,但比知府略大。说白了,道台是地方政府与上级沟通的一个枢纽。同时,他还负责上级政策的推行。

上级颁布命令,道台按照指令要求将政策推行下去,敦促地方政府第一时间遵照执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于道台,各省的名额并不固定,而设立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事务繁琐的程度和事情重要性而定。

如此看来,道台的职责较为明晰,为何还会出现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呢?

上面说的是常态,非常态而言,道台有时候并不专管一道,有时候会身兼数道,他们的工作属性就变得复杂起来。如直隶清河道的分巡道道台,同时还兼任河务道和驿传道,湖南衡永郴桂道的分守道道台,又兼任水利道和驿传道。

这么看来,一些道台职责不免会出现工作交叉和重复,而且每个省的情况也不一样,道台的数量和他们所分管的道,也不尽相同,中央不可能有统一的模版来设置或管理。

根据道台所分管的领域,自然就有轻重缓急之分,说白了,有些道台分管的道关系国家民生,关系百姓福祉,如粮道、盐道等,所以他们的地位无形中就会水涨船高,受到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提高。

而那些相对来说不算重要的,如茶道、马道、驿传道等,权力就会小一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没人能说得清一个看似普通的地方道台,究竟手握哪些实权,负责多少事务,因此,他们就成了大家难以认清的模糊地带。

道台的利欲熏心

一直以来似乎都有一个潜规则,白色地带赚钱太难,黑色地带赚钱太危险,而灰色地带相对来说不仅能够赚钱,还要安全得多,这一点在封建官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身处权力核心层的那些官员,每天都在天子脚下,谋财虽然不难,但风险太大,一旦被发现,身败名裂事小,脑袋搬家甚至被株连九族可就万劫不复了。

那些远离朝廷的七品芝麻官,虽然也有谋财的机会,风险也不大,但可谋的“油水”实在少的可怜。

这个时候,反观那些道台可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因为他们身处中央官员和地方知府中间,自然而然站在金银财宝的顶端,在“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下,道台成了“灰色地带”,在无人注视的荒原上,这些人捞钱变得轻而易举。甚至于灾荒年月,他们依然可以赚得盆满钵盈。

例如,巡抚或者是总督要下拨粮款、工程款,他不会直接交给地方政府,而是先行分类,给到道台,再由道台根据实际情况,再行分配。如此一来,朝廷下拨的工程款,到知府手上说不定只剩下50%,剩余的另一半早就被道台给克扣了。

有人说知府不会揭发道台的恶行吗?要知道,巡抚或总督是上级,但道台却是顶头上司,如果告发不成,道台一定会给涉事知府“穿小鞋”,即便是告赢了,那么能保证下一任道台会两袖清风吗?

前文有述,知府一般不可越级汇报,想要在地方上做出一些成绩,少不了要道台的帮忙,所以有些时候,这些知府不得不动点歪心思。这种情况下,不要说道台光明正大的克扣,什么美酒珠宝,还有美人,知府都会乐意奉上。

在乾隆、嘉庆年间,道台还被赋予密折封奏的权力,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道台便可以越过上级官员,直接向皇帝报告工作。一时间,道台的权力烜赫一时,成了很多下级官员巴结的对象。

清朝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叫“捐官”。一方面,古代寒门学子想要改变命运,最公平公正的办法就是考科举,然而,高中皇榜那是万种挑一的概率,所以很多学子跟仕途无缘。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增加收入,填补财政空缺,就会允许有钱人通过向国家捐纳财物来获取官职、爵位。这种情况下,“捐官”应运而生。

但捐官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普通的一个知府,就要五千两纹银,可知府的俸禄每个月不到一百两,所以,做官两辈子都挣不来捐出去的钱。因此,那些知府就会想方设法从老百姓身上压榨油水,这便导致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丑陋。

更有甚者,很多人更是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捐一个道台,因为他们看到道台所处的位置,正是敛财的最佳位置,因此道台很受青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道台在清朝是贪污受贿最为严重的职位,究其原因主要是他所处的位置很特殊,远离中央,却贴近知府,是个关键枢纽,所以敛财贪财才变得轻而易举。只是封建社会体制并不健全,苦到最后的还是平民百姓。所以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切不可成为高高在上无耻的贪污者,也不能纵容身边有贪污现象发生。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往期精彩: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如果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可能你也疯

7 阅读:14371
评论列表
  • 2023-10-24 09:55

    就是省厅各个厅长。

    林深河 回复:
    不是,各厅上下都有对应部门!应该是行政公署!
  • 2024-02-16 09:19

    现在叫巡视员了[笑着哭]

  • 2024-02-22 23:36

    道台沿用至今,就是现在的地区专员。

  • 2024-03-21 17:13

    巡视员 调研员 特派员

  • 2024-03-02 09:53

    就是一个国企,如电网,电信,烟草,三桶油这种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