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战斗在皖东北的九旅是如何通讯联络的?

皖北一隐士 2024-08-03 13:56:43

抗日老战士黄衡回忆,新四军九旅是抗战中诞生的一支新部队。开始时,通讯联络方式很落后,靠通讯员徒步传递,稍远的距离,靠骑马送信。

后来,部队从民间购买到一批电话、电线(徐州会战时,国军遗弃);破坏日伪通讯设施时,收集了一部分电话线,才有条件用电话(磁式电话)联络。

磁式电话机

抗日政权建立后,根据地扩大了,在中心区党政机关和部队中架设了电话线,但没有总机接转。再远的距离只有用电台联系。

九旅电台的前身是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的电台,它是由原南进支队电台和第四总队电台合编而成。当时电台功率很小,发报机是两灯推挽式,最大是15W(瓦);收报机则是三灯再生式,远距离通讯困难很大。

新四军使用的电台

其余是5w(瓦)的小电台。功率最大的一部,是旅部的电台,负责对上对下联络。每次战斗后,部队非常注意收集电台和各种通讯器材,补充自己。九旅曾在战斗中缴获过顽军和伪军电台4部。被复线也多是缴获敌人的。记得打张小圩子顽军许志远十七纵队时,一次就缴获电话机11部。

发报中

旅部与师部、旅部和各团之间的联络,在休整时用文件传送,使用骑兵通信。有关作战方面的指示,师旅间多用电报,旅团间则采用当面交待的方法。对于独立活动的团,则用电台联络。

战时无线电通讯,是当时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友邻战略区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九旅联络单位比较多,除华中局、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三师、四师的电台外,还有配合作战的二师五旅、三师七旅、山东教导五旅、淮北第三军分区等单位。

无线电通讯,技术性很强。一要有技术装备,二要有技术人才,而九旅两样都缺。解决的办法是,上级给补充一些,主要靠自力更生。

如设法到敌占区买电池、零配件;在战场上收集可用的器材;利用代用品。缺少报务人员,除了上级调来以外,只有自己培训。

当时,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发报机的电源。5w(瓦)的用干电池,15W(瓦)的则用手摇马达。根据地不能生产干电池,只有通过关系,到敌占区购买。工作时照明困难,那时没有电灯,用的是从敌占区买来的少量蜡烛。蜡烛用完了,多数时候用的是豆油灯。

为电台供电的手摇马达

电台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是部队的宝贝,各级首长都千方百计保护好它。1942年4月29日,活动在邳(县)睢(宁县)铜(山县)地区的二十五团团直和二营,向东转移时,突然在甘泉山与日军遭遇。

团部命先头连(四连)抢占山头,但命令无法传达。四连向北撤退,日军攻击行军中的团直属队。敌火力猛烈,团直单位一片混乱,骡马受惊,四处乱窜。

电台队吕白台长见团直人员分头实围,已无法与团领导联系。此时电池驮架掉到地上,背机器的警卫班长负伤,收发报机随时都可能丢失。吕台长命共产党员宋广田背起收发报机,自己带着仅剩的4个人,利用地形,边隐敝边转移。

路上又收容了十几个掉队的同志,先找到县大队,再派人寻找团部。团首长发现电台队没跟上来,也十分着急,派人联络,后派骑兵接回电台。吕白台长临危不惧,受团部嘉奖。

有了这次经历,团部总结了三条经验与教训:一,部队时刻处于战斗状态,报务人员要随时准备,以应不测。机器、零件分散保管,专人负责。二,遇到紧急情况,应忙而不乱,报务人员有明确的次序,紧跟队长前进。三,平时注重军事训练,遇事不慌,能独立处理突发情况,保证电台机器与人员安全。

4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