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局,有人开局王炸,却最终满盘皆输;有人起步维艰,却能逆风翻盘。
明朝才子杨慎,无疑属于前者,他出身名门,少年得志,却因一时意气,断送锦绣前程,最终落得客死异乡的悲惨结局。
他的生命就像流星一样,虽然闪耀但短暂,让人感叹,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一步步走向了深渊?
杨慎这个名字在明朝文坛熠熠生辉,他的爸爸杨廷和当过两朝的首辅,在明朝政坛上是个很厉害的人物。
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给杨慎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饱读诗书,学富五车。
十岁出头,就能吟诗作赋,才华横溢,被誉为“神童”,大家对他评价很高,都觉得他未来无限。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杨慎的自信心与日俱增,他熟读经史子集,对各种典籍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年轻时自信满满,锋芒毕露,觉得凭借自己的才华,可以指点江山,挥洒文字。
他没有意识到,在波谲云诡的官场,锋芒毕露往往意味着危险。
公元1511年,24岁的杨慎在殿试中拔得头筹,成了状元,按照惯例,状元可以直接当官,杨慎就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
翰林院在明朝是顶尖的学术场所,专门培养高级官员,能进翰林院,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杨慎的仕途,可谓是起步高,发展快。
进入翰林院后,杨慎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工作勤勉,才思敏捷,深受同僚的赏识,即使在为继母守孝的三年里,他也从未放弃学习和思考。
三年后,他守孝期满,回到翰林院,依然受到重用,嘉靖皇帝朱厚熜也很欣赏杨慎的才华,嘉靖皇帝成为皇帝后,把杨慎叫回来,让他当了自己的经筵讲官。
经筵讲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通常由一二品的高级官员担任,而杨慎当时只是六品官员,却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可见嘉靖皇帝对他的器重,不过杨慎的顺风顺水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他前半生太过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这让他缺乏应对复杂局势的经验,他习惯了直言不讳,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他没想到,跟在皇帝身边就像跟在老虎身边一样,皇帝的宠爱说没就没了。
“大礼议”事件,成为了杨慎命运的转折点,这个事件不仅彻底改变了杨慎的生活道路,也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嘉靖皇帝并非通过正常的太子继位程序登基,而是因为明武宗无子,才被群臣推举上位,他是一个不受宠的藩王之子,内阁大臣选择他,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容易掌控的傀儡皇帝。
他们没想到嘉靖皇帝这么渴望权力,从嘉靖皇帝踏入皇城的那一刻起,君臣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
他坚持认自己的生父为皇考,引发了与文官集团的激烈冲突,史称“大礼议”,这场争论拖了三年,最后嘉靖皇帝赢了。
杨慎的爸爸杨廷和是“大礼议”争论中的主要反对者,他坚决维护传统的礼法,不赞同嘉靖皇帝的做法,杨慎也坚决站在父亲一边,他召集了两百多名官员,在左顺门集体抗议,甚至喊出了“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的口号。
这句话一下子让嘉靖皇帝火冒三丈,在皇帝看来,杨慎的举动是对皇权的挑战,是对君威的蔑视。
他下令将参与抗议的官员全部抓捕,并对其中一些人施以廷杖,廷杖是一种残酷的刑罚,受刑者往往会被活活打死,杨慎被廷杖了两次,几乎被打得奄奄一息。
如果不是看在他父亲杨廷和的面子上,他很可能当场毙命,廷杖之后,杨慎被贬谪到云南永昌卫,永世不得回京,当时的云南,瘴疦横行,环境恶劣,被贬谪到那里,几乎等同于流放边疆。
37岁的杨慎,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就从天子宠臣沦为流放犯人,这种巨大的落差对他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
以前他身边围着很多人,现在却只有一根绳子被别人指使,这种身份的转变让他很难接受,杨慎的流放之路特别不易,他身心俱疲,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但是到达云南后,杨慎发现,那里的情况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糟糕,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并没有因为他是流放犯人而歧视他,反而对他十分尊敬。
他们早就听闻杨慎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状元郎,云南地处偏远,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杨慎的到来,对当地来说是一件好事。
当地官员希望杨慎能在云南安家落户,办个学堂,教教当地人,他们为杨慎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条件,并给予他充分的自由,只要不出规定的边界,他可以随意活动。
最初的消沉过后,杨慎逐渐适应了云南的生活,他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真心和热情,也明白只要嘉靖皇帝还在位,自己就别想回京了,既然这样,不如安心留在云南,开班授课,写书写文章,说不定也能名垂青史。
杨慎在云南开设讲堂,收徒授课,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当地渴望学习的年轻人,他深入研究当地文化,并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原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得以接触到先进的知识和思想,其中一些人甚至考取了功名,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杨慎的到来,为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他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除了教学,杨慎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事务,他曾协助当地官员平定叛乱,维护社会稳定。
他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影响力,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等,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朝廷官员,而是一位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在云南的流放生涯中,杨慎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逐渐放下了对功名的执念,不再执着于回到京城,而是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年少轻狂,锋芒太露,不懂得“韬晦”的道理。
杨慎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成了一部名为《韬晦术》的著作,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藏”的智慧,强调一个人才华能力越强,就越要学会低调谦逊,隐藏锋芒,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在流放期间,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曾多次因病卧床,杨慎多次给嘉靖皇帝写信,希望能回家看看老父亲,嘉靖皇帝虽然对杨慎依然心存芥蒂,但念及杨廷和的功劳,还是允许杨慎暂时离开云南。
杨慎也因此得以几次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并在父亲去世后料理后事,每次往返于家乡和云南之间,杨慎都要经过四川泸州。
在一次途经泸州时,他望着滚滚长江水,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既表达了杨慎对人生的感悟,也流露出他对命运的无奈,杨慎的妻子黄峨也是一位才女,与杨慎感情深厚。
她曾多次表示要陪同杨慎前往云南,但都被杨慎拒绝,杨慎不忍心让妻子跟着自己吃苦,他希望妻子能够留在舒适的家乡,过平静的生活。
只有在杨慎因父亲病重回乡期间,黄峨才得以短暂地陪伴在丈夫身边,在云南的短暂相聚中,夫妻二人同甘共苦,吟诗作对,教书育人,过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
杨廷和去世后,杨慎不得不再次返回云南,他不忍心让妻子继续跟着自己流放,便以家中事务繁多为由,让黄峨留在家乡,从此夫妻二人天各一方,再也没有相见。
而在这35年间,整整六次大赦都没把杨慎包括在内,毕竟万一提起此事,反而连累了自己呢?
杨慎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少年得志,却最终落得客死异乡,他的悲剧既是因为时代环境,也跟他的性格有关,“大礼议”事件,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
这次事件显示出皇帝和文官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明朝政治体制的问题,在专制皇权之下,即使是像杨慎这样才华横溢的状元,也无法逃脱政治斗争的漩涡。
杨慎的悲剧,也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密不可分,他年少轻狂,锋芒毕露,不懂得“韬晦”的道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里,他不太会保护自己,结果惹上了麻烦。
杨慎的经历,对后人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他的《韬晦术》,至今仍被人们奉为为人处世的经典之作,这部书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懂得“藏”的智慧,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杨慎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深刻的警示,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谦虚,做事要谨慎,这样才能不走他的老路。[浮云]
参考来源:
鲁南播报官方 - 2019年6月19日 嘉靖皇帝真的有实力吗 为什么25年不上朝
阅读时代杂志 - 2021年11月18日 10首杨慎经典诗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封面新闻 - 2019年6月4日 杨慎的千古绝唱《临江仙》作于攀枝花市的拉鮓古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