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将星云集,要说斯大林最宠爱麾下哪名将领,这咱们真不好说;但要问斯大林最为谁感到遗憾,答案恐怕只有两个: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前者是位卓越的将才,他行事严谨,能攻善守,单论军事才华,丝毫不逊于“三驾马车”。斯大林对其宠爱有加,甚至一早就“内定”了元帅军衔,还在柏林战役之前就派人为其量身定做了一套元帅制服,打算战争一结束就给他授衔。但切尔尼亚霍斯基的牺牲也有点邪门:1945年2月,他驱车赴前线视察备战情况,前面的车从地雷上走过都安然无恙,唯独他的专车经过时才引发爆炸。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阵亡时年仅39岁,斯大林专门在莫斯科为他安排了124门礼炮来了24连发,以“为这位年轻的统帅致哀”。
相比于前者,咱们今天的主角瓦图京,故事那可要多得多了。咱中国有句老话叫“死者为大”,显然,瓦图京是最受“死者buff”加成的历史人物之一,如今人们对其能力的评价,实际上多少有些夸大。我们并不想因此全盘否认瓦图京的历史功绩,但在卫国战争这个大舞台上,他的存在却宛如一出闹剧。同时,以此人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便能看出为什么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这种级别的将领能获得如此显赫的历史地位。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943年初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彼时,刚刚扭转局势的苏军急于扩大战果,非常不理智地做出了追击的决定,最终让德军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也成就了曼施坦因军旅生涯中的最高光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瓦图京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他错误地估计了局势,认为德军当真陷入了溃败;而相比于大本营扩大战果的战略意图,瓦图京个人的野心则要大许多:他想凭借自己主导的攻势改写战局,策动苏军对曼施坦因所部发起一场总攻,最终吃掉整个南方集团军群。
这场战役的过程和结果想必无需多做赘述,从莫斯科战役后的反击开始,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一直疯狂突进了600余公里,与最近的补给点距离超过了200公里。众所周知,后勤是二战中苏联军队的弱点,难上加难,瓦图京可真是给大本营出了个大难题。这场溃败引发了极其惨烈的连锁反应,首先,为了尽可能让瓦图京浪到最后过完瘾,苏联最高统帅部特意抽调了整个沃罗涅日方面军前来增援。然而,这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却害得苏联方面白白折损了不少部队。
战略层面,哈尔科夫一役极大折损了苏军的士气,逼迫莫斯科大幅调整了随后的作战计划,二战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或许在瓦图京心里,这场失利不痛不痒,它却害惨了一位真正的将才,他便是战后被顶锅的菲利普·伊万诺维奇·戈利科夫。
要问苏军在1942年冬季到1943年春季的反攻阶段中最能打的苏军将领是谁?不是“三驾马车”,也不是崔可夫、叶廖缅科这些“老熟人”,恰恰是名头要小一截的戈利科夫。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末期的反扑阶段中,在短短半个月歼灭了15个德军步兵师,俘获8.6万人,一口气将战线向前推进140多公里;次年初,在同顿河上游德军作战的过程中,戈利科夫所部轻松打崩德国第二集团军,歼灭轴心国军队10个师,在中部战线上捅出一个宽达400公里的大缺口,为苏军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无限可能。当时,西方国家将戈利科夫的表现誉为“奇迹”,他还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可以说,戈利科夫是苏军中的一柄利剑,然而,只因要替斯大林的爱将背黑锅,这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却因此被打入冷宫,再也没有指挥过像样的重大战役,心里自然是恨得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戈利科夫并没有就此从历史上消失。因为出面宣布解职的是大本营代表朱可夫,戈利科夫因此跟对方结下了很深的梁子。二战结束后,斯大林开始敲打功高震主的朱可夫,戈利科夫立马拉了一大群同僚对冤家展开围攻。1946年1月,斯大林在高层会议上批评朱可夫的一些做法不够合适,而戈利科夫干脆当场指责朱可夫是“波拿巴分子”,总把过失全推给别人,把功劳全扣到自己头上。这事儿差点害得朱可夫蹲大牢,关键时刻拯救“胜利元帅”的,除罗科索夫斯基之外,出力最多的恰恰是跟老朱颇有嫌隙的科涅夫。
由因生果,瓦图京因为自己的任性害了多少人,他自己倒是一点都不在意。相反,急于立功的瓦图京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战局。
哈尔科夫战役之后,苏德双方陷入了短暂的战略僵持阶段,德军以逸待劳,并不急于进攻,而苏军方面则需要做一番休整,因此也选择一定程度地战略收缩。然而,瓦图京却依旧不安分,提出了一套“小迂回”作战方案,企图打对手一个出其不意。他怕是很得意于自己的“才智”,三天两头就向斯大林推销。不料,倘若苏军在1943年夏季当真沿用了瓦图京的作战方案,那么他们将正中德军圈套,结局之惨烈恐怕不逊于哈尔科夫战役。好在朱可夫及时看出了端倪,说啥都不批准,这才让苏军逃过一劫。
瓦图京并没有因此气馁,直到库尔斯克会战爆发前,他依旧在使劲撺掇斯大林批准发起进攻。然而,当机会真正降临时,他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战役前期,德军对苏军防线展开了猛烈进攻,瓦图京险些再次拖了全军后腿。他管辖的区域被德军从正面突破了约35公里,险些遭到洞穿,若非莫斯科及时从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抽调了2个集团军帮忙,这一轮还真是凶多吉少。相比之下,索科罗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承载的防守压力丝毫不比西南方面军小,但德军拼尽全力也只突进了约12公里就再也打不动了——一流和顶级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在反扑的过程中,瓦图京也不断向斯大林讨要人手,结果,科涅夫的整个草原方面军几乎都被垫进去了。
随后的攻势中,罗科索夫斯基打得更加凶猛,在拿下乌克兰重镇涅任后,基辅触手可及。这可急坏了瓦图京,他的沃罗涅夫方面军打得极为艰难,距离基辅尚有百余公里不说,进展也十分缓慢。深知追上进度无望,瓦图京竟动了歪脑筋:他很清楚朱可夫的忍耐已濒临极限,便转而跑到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那儿软磨硬泡,总算是说动了对方,如愿跟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换了下位置,他自己跑去充当“基辅的解放者”,而后者则被调到了白俄罗斯。
无论是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还是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为照顾同僚的面子能做到这样,他们可都太够意思了。与此同时,战场各个部分的苏军都在全方面摧毁着敌人,瓦图京再菜,怕也折腾不出什么幺蛾子了。谁料没过多久,斯大林又让自己的爱将惊出一身冷汗。
基辅战役过程中,曼施坦因策动德军在日托米尔发动反击,这次攻势规模并不太大,却收到了奇效,不但帮助德军暂时收回日托米尔,竟还令瓦图京乱了方寸,苏军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眼看在占尽主动的情况下居然都能打成这样,斯大林实在坐不住了,慌忙让罗科索夫斯基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去“协助”瓦图京指挥,斯大林是这样吩咐的:“你去他的司令部教他打仗!”必要时,罗科索夫斯基可以取而代之。而朱可夫同样被气炸了,此前,碍于最高领导人的情面,向来严格的朱可夫耐着性子,对瓦图京百般忍耐。眼看后者是烂泥怎么都扶不上墙,朱可夫自觉颜面无光,直言瓦图京太菜,让领导丢脸,给同僚添堵,简直一事无成。
1944年初,瓦图京奉命率领乌克兰第1方面军,协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将驻扎在切尔卡瑟的德军合围并力图全歼,怎料因为瓦图京的怠慢,德军险些从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缺口部分突围。要知道,这可是两个方面军包围两个军,双方兵力完全是一边倒。关键时刻,又是战友及时伸手拉了一把——科涅夫在没请示大本营的情况下直接派兵进入友军的防区内,这才将缺口堵死。
有趣的是,事后斯大林并没有对爱将作出惩罚,而是奖励了科涅夫,把隶属于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第27集团军交给科涅夫指挥,但要瓦图京负责该部队的后勤。自己犯了错误却受到照顾,按说应当知足不是?不料瓦图京当场就炸毛了,竟还跑到朱可夫那儿抱怨此事。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否认瓦图京功勋卓著,但他一次次犯错,靠同僚多次出手才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却靠着领导的宠爱和纵容始终不受影响,看来“上头有人”还真是管用。
如今,人们认为瓦图京是二战中最被高估的苏联高级将领,他被摆在了完全不符合其水准的层次上,接受着与其功绩不匹配的赞美,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还是有道理的。朱可夫曾怒骂瓦图京的能力“只配做个参谋”,而罗科索夫斯基则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指出,瓦图京的水平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他指挥作战没有章法,处理问题不分主次,但控制欲却非常强,喜欢大包大揽,却几乎什么事都做不好。即便面对抢走自己胜利果实的人,罗科索夫斯基也没有做任何落井下石的事,这不禁让人感叹此君的人品是真的高尚。
事实上,瓦图京的表现确实如此:他功利心太强,为达到目的有些极尽手段,但真正获得机会时却总不能很好把握。这样一个角色,如果放在二战初期巴甫洛夫的位置上怕同样是凶多吉少。好在同僚能力之强足够弥补他的短板,身边也多是正人君子不计较他的“小心思”,加上“死者Buff”的加成,苏军才多了这么一位极为戏剧性的“战神”。
库尔斯克战役瓦图京镇不住也正常,西南方面德军无论兵力还是装备都远强于西北方面,还是曼不群总指挥,而罗科索夫斯基面对的德军攻击部队是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主帅还是防守有余进攻拉胯的莫德尔,无疑是捡了个大便宜的,罗科守西南方面未必就比瓦图京强到哪里去。
胡说八道,老瓦真这么烂,老斯会放心把乌一方这个苏军最强的方面军交给他,早一脚踢去跟库利克做伴了,老库当年也绝对的老斯铁杆。后面的右岸乌克兰战役难道不是老瓦把老曼打的满地找牙?
瓦图京菜在战略思维
善于组织进攻,但有点莽夫
斯大林提拔了许多菜鸟
瓦图京就是斯大林的一条哈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