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投稿,小编润色
我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退休前在当地一家国企工作。说实话,我这辈子都没想到会在南方定居,更没想到会爱上泉州这座城市。现在在泉州住了快四年,每次有人问我后悔不后悔来泉州,我都会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选择泉州,其实是个意外。那年冬天,东北零下三十多度,我在家裹着厚棉袄,看着窗外的暴风雪,就琢磨着退休后得找个暖和地方养老。最开始是想去厦门的,毕竟名气大。结果去厦门看了房子,虽然环境很好,但房价实在太高了,我们的退休金在那边只够租个郊区的小房子。
一个泉州的朋友建议我们来泉州看看。说实话,当时对泉州真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是个历史文化名城。但是来了之后,这座城市的魅力就像泉州的春茶一样,慢慢浸润到心里。
记得第一次来是2020年初,从厦门开车过来也就一个多小时。一下高速就被泉州的气质吸引住了。不像厦门那么时尚现代,泉州更有种古朴的江南韵味,但又处处能看到现代化的气息。特别是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与现代商业区和谐共存,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最让我惊喜的是泉州的气候。那会儿正是一月份,东北零下三四十度,但泉州白天二十度左右,晚上也就十几度,穿件薄毛衣就够了。而且阳光特别充足,不像江浙沪那边的阴雨连绵。老伴儿有关节炎,来泉州后明显好多了,都说这地方的气候是老天爷赏饭吃。
住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泉州的生活成本特别合理。我们在租了套90平的两室一厅,月租金才2500,比厦门便宜一半都不止。小区环境也不错,物业管理规范,最重要的是位置好,出门就是商场超市,门口还有公交站。
要说泉州最吸引人的,还得是这里的饮食文化。泉州人爱吃,会吃,但一点都不铺张。记得第一次去泉州传统早市,那场面把我震住了。天还没亮,小街上就热闹起来,各种小摊贩支起架子,卖着泉州特色早点。
面线糊是我最爱的早餐,一碗才六七块钱,里面有汤头浓郁,配上一碟香脆的炸豆腐,那叫一个享受。还有扁肉(类似馄饨),皮薄馅大,一口下去全是汤汁。现在我都养成习惯了,每天早上必须来碗面线糊才算开始新的一天。
海鲜是真便宜,比东北的河鱼便宜多了。我们经常去晋江深沪镇的海鲜市场,那儿的海鲜都是渔民凌晨打上来的,新鲜得很。一条大鲳鱼也就二三十块钱,大虾三四十一斤,比超市便宜一半。最近我还学会了挑螃蟹,当地人教我看螃蟹脚底下的颜色,黄的最肥美。
茶文化也是泉州的一大特色。我们小区就有不少茶馆,老人家三五成群,泡上一壶安溪铁观音,一聊就是一下午。刚来的时候我还不会喝,现在也能分辨哪些茶好喝了。特别是冬天的时候,一壶热茶,配上几样小点心,别提多惬意了。
菜市场的物价让我特别满意。我常去的是市场,那里的菜贩子都特别实在。青菜一块多一斤,茄子两块多一斤,比东北便宜太多了。最重要的是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不像东北冬天就只能吃大白菜。
医疗条件也很好,泉州的大医院不少,而且现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很方便。我有点高血压,医生特别负责,还帮我调整了用药方案。小区附近的社区医院也很不错,大夫都很耐心
要说到泉州的生活氛围,那真是让我和老伴儿特别舒服。这座城市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不失现代化的便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泉州人的性格,特别耿直,说话做事都很实在,这点跟我们东北人挺像的。
老城区是我最喜欢逛的地方。开元寺那一带,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寺里的香火特别旺,但一点都不喧闹。我经常早上去那儿散步,看着晨光中的古塔,听着悠远的钟声,整个人都静下来了。最有意思的是,寺庙旁边就是现代化的商业街,古今交融,却不违和。
闽南话一开始真是让我头大。虽说普通话在泉州很普及,但是上了年纪的本地人还是习惯说闽南话。有趣的是,他们知道我们是外地人,就会很自觉地改说普通话,还经常教我们几句简单的闽南话。现在我已经能听懂一些日常用语了,比如"食饭"就是吃饭,"真好"就是很好的意思。
小区里的邻里关系特别和谐。楼下住着个泉州老太太,知道我们是东北来的,经常给我们送一些自己腌制的咸菜和酱瓜。我老伴儿也学会了做一些闽南小吃,像炸虾枣、蚵仔煎,经常给邻居们尝尝。这种文化的交融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
交通出行很方便,公交车网络发达,而且票价便宜。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步行,泉州的人行道修得很好,而且树荫多,走起来特别舒服。
文化生活也特别丰富。泉州图书馆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老伴儿去老年大学学习梨园戏,现在都能哼上几句了。我们还参加了社区的太极拳班,教练是个老师傅,身手矫健得很。
最让我感动的是泉州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春节、元宵、中秋,每个节日都热热闹闹的。
泉州的养生环境也很好。这边人特别注重养生,我跟着学了不少。比如每天早上喝一碗姜母鸭汤,据说对关节特别好。夏天喝些清淡的凉茶,冬天喝些暖身的药膳汤,现在我们也养成了这些习惯。
海边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深沪湾就离市区不远,周末坐公交车去那儿散步,看看大海,心情特别舒畅。那边还有不少海鲜大排档,价格实惠得很。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东北老乡凑一起,点了一大桌海鲜,才花了三百多块钱,要在东北,这点钱连一条鱼都买不到。
身边的东北老乡越来越多了。光是我们小区,就有七八家东北人。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有时候包饺子,有时候做海鲜,东北菜闽南菜一起上,不亦乐乎。每次遇到新来的东北人,我们都会热心帮忙,带他们熟悉环境,就像一个大家庭。
泉州的变化很快,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新的商场、超市不断开业,但老街区的风貌却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西街,虽然店铺都现代化了,但那些老建筑的外观都保持着原样。我觉得这就是泉州最迷人的地方,既不拒绝新事物,又懂得保护传统。
在泉州生活快四年了,每天都有新的感受。这座城市就像一本老书,翻得越久,越能体会到它的韵味。说句实在话,现在让我回东北,我还真有点舍不得了。
记得刚来那会儿也有不少困难。最不适应的是夏天的潮湿,衣服晾在阳台上,好几天都干不了。后来我们买了除湿机,又在阳台上装了暖风机,这个问题才算解决。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小困难跟泉州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比起来,真算不了什么。
最让我欣慰的是这里的医养结合做得特别好。我们小区附近有个养老中心,不光能做康复理疗,还经常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太极拳比赛,还得了个三等奖,虽说奖品就是一盒茶叶,但那种被认可的感觉特别好。
说到茶叶,我现在也算半个茶痴了。家里摆了一套功夫茶具,几种不同的安溪铁观音,招待客人特别有面子。最近还跟几个老伴儿去了趟安溪,参观了茶园,学习制茶工艺,感觉特别有意思。泉州人喝茶讲究"品"字,就是要慢慢品,细细感受,这种生活态度特别值得学习。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泉州人的热情好客。记得去年我生日那天,邻居阿姨给我煮了一碗长寿面,还特意包了红包给我。虽然就是象征性的两百块钱,但那份心意让我特别温暖。现在每逢节日,我们楼上楼下都会互相送些自己做的点心,这种温情在大城市里真是难得。
泉州的变化也让我感慨。这几年新开了不少大型商场但市政府对老城区的保护特别用心。比如西街的那些老建筑,外墙都保持着原貌,但里面的设施都现代化了。这种既要发展,又要保护传统的做法,让人特别敬佩。
最近我还发现个好去处,就是泉州的非遗馆。里面展示了很多闽南传统工艺,像维扬金银手工艺、德化瓷器等。每次去都能学到新东西,老伴儿现在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她跟着社区老年大学学习梨园戏,虽然唱不来,但是听得懂了。每次看演出,她都能跟我说这是什么剧目,讲的什么故事。看着她这么开心,我也特别高兴。
生活中也有一些小遗憾,比如想吃东北菜的时候,外面的饭店总觉得不够正宗。但我们慢慢学会了自己动手,买些食材在家做。现在我们家经常是一桌子菜,有东北的锅包肉,有闽南的姜母鸭,两种口味互相调和,反而别有一番风味。
有时候也会想家,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但是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坐飞机回东北也就四个多小时。而且现在视频通话这么发达,每天都能跟东北的亲朋好友聊聊天。儿子们也经常来看我们,他们说现在泉州发展得这么好,我们在这边养老是个很明智的选择。
最近我把东北的房子卖了,在泉州买了套小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很好,在老城区边上,走路就能到开元寺。老伴儿问我会不会后悔,我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了,有什么好后悔的。"
现在我每天的生活可以说是有滋有味。早上去开元寺边上的早市买些新鲜菜,顺便在老字号店里喝碗面线糊。上午去公园打太极拳,跟老朋友们聊聊天。下午在家看看书,或者去图书馆转转。晚上和老伴儿在西街散步,看看古城的夜景。
这样的生活节奏特别适合我们老年人。不用赶着去哪儿,也不用急着做什么,一切都随心所欲,却又不失规律。泉州给了我们一个安详舒适的晚年,这是我们最感激的。
有人说,人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找对归宿。我觉得泉州就是我的归宿,这里有适宜的气候,便利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有让人感动的人情味。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快乐。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在泉州一直住下去,看着这座城市继续发展,见证它的每一个变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泉州,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体会这里的生活之美。
在泉州,我们不只是找到了一个安居之所,更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篇章。
谢谢你的介绍,孩子想去那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