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一出,千古再无写雪文章

呵呵呵文化 2024-03-14 00:59:30

本文约2300字。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是最近一段时间席间枕边常读之书。如今快节奏生活,书,非枕边、舟车之间不可读也。

江浙各地,尤其是杭州西湖,是自古最繁盛之地,也是自古文化高地。平生西湖游览不下数十次,江浙各地也都有幸游览过,每次却都是行色匆匆,过宝地而空手回。

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让我完成了对江南对西湖的深度游。让我串珠般将往日十几年的记忆串联起来,置身书中,恍惚间彷佛置身白苏二堤之上,置身二十四桥之中,低吟浅唱。

不仅如此,《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更让我穿越千年,所见大明江南胜境。栖霞山望月,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秦淮河流连……

掩卷梦醒之后,尤觉《湖心亭看雪》乃千古第一白描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公元1647年(顺治四年),大明实际已亡国三年。

不愿面对大明亡国的张岱隐于山林,多年后,每忆起当年江南游玩之事,具已成文,《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公元1632年十二年(崇祯五年)的一则西湖游记。

《湖心亭看雪》千古奇文,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一字万言,吾道不孤

很多大画家以白描著称,也有很多大作家以白描著称,此篇可谓白描小品文第一。

文章时间、地点、人物、场景描写,全然大笔渲染,文字不可谓不吝啬。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十一个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十一个字,交代了整体场景。同时,给全文笼罩上了一层清冷孤寂的色调,也是贯彻全文的主色调。

“人鸟声俱绝”不禁让人联想到柳河东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凉、孤独到底绝境。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二十二个字,交代了事情的原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四十三个字是文章对场景的全部描写。大笔渲染“上下一白”后,细笔勾勒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镜头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仿佛一幅极简白描的木炭画。几个”一“的数词,更衬托了西湖中少见的冷清。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遇客是本文重要事件。也是短短二十几个字,写出了两层意思。

1、不仅是客大喜,作者也是喜出望外。这才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句话是作者和客两人的惊喜之语。

2、如此清冷孤寂的场景下,国家将亡之时,遇到知己。这才“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作者本不喝酒,也“强饮三大白”可见相逢一笑,不再孤独。虽有千言万语,但终究是路人。

3、用遇客来反衬自己的孤独。前文都是用场景来映衬内心,这里是用遇到知己而反衬。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末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又一平铺直叙中的小高峰。借用舟子之语,道出作者自己心声。“吾道不孤”也算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欣慰。

全文一百五十九字,字字珠玑,一字万言,芥子中藏有千丘万壑。

图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二、峰回路转,冷暖交加

《湖心亭看雪》文章虽短,却几起几落。

从下雪,万籁俱寂到出发看雪,再到看雪一直平铺;突然遇客是一变,遇客后强饮三大杯,欲说还休,作别;下舟后,舟子喃喃自语又是一变。

下雪—出发看雪—遇客—饮后作别—舟子喃喃自语,文章经历了五个片段,在茫茫白雪中仿佛孤鸿突现,给人以峰回路转的惊喜。

冷暖交加说的不是作者对温度的描写,而是文章色调的渲染。全文冷色调,只有遇客和舟子自语轻轻的著了一层暖色调,让人感觉到一丝希望和温暖,这也是吾道不孤的一种体现。

图2 冷色中的一暖

三、时过境迁,沧海一粟

这篇文章并非即时随兴而写的游记,是作者回忆十五年前的一则游记。

十五年前的公元1632年,那是崇祯五年,国家已然战乱纷起,大厦将倾,大明子民随时有亡国之恨。

十五年后,大明已亡三年,当时的富贵子弟张岱顶着亡国之恨退隐山林,再也没有了当年风花雪月的奢靡生活,回首山河,时代变迁,这个时候的游记当然处处有亡国后心灰意冷的印痕。

张岱的《西湖梦寻》自序中第一行就写道:“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读到此处,不禁想到城头变幻,时过境迁,有感于斯文。

所以,这是一篇穿越十五年,跨越两个朝代的游记,通过作者回忆中的清冷片段,再现了沧海一粟的感慨。

图3 西湖之沧海一粟

四、以有我之意,入无我之境

故此文,字字有我,字字无我。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湖心亭看雪》通篇清冷孤寂,应该都是“我”之色彩。

但详细观之,其实都是客观描写,当时大雪寒冬,加上战乱,西湖人烟稀少,本身就是孤寒一片。

而文章所写,娓娓道来,感觉也是极力隐藏“我”的存在感,哪怕是遇客片段,也没有“我”的只言片语,只有客观描述和客的语言。

直到最后,舟子喃喃自语,才突然有了“我”的存在。

这种“有我”和“无我”的相互渗透,更能让人能够察觉到作者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

也许,作者就是想通过描述一个单独的“我”的场景,来放大,反映出一群和“我”一样的人的心境,所以,“我”就隐藏在“无我”的境界中。

读罢《湖心亭看雪》,突然对西湖这样一个“钱塘自古繁华之地”,有了更深的体会,繁华也好,凄凉也罢,其实都在心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