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征服岭南后,徙中原汉族五十万与越杂处,海南时为越地,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中央王朝首次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和十六县,标志着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入海南。此时,汉人主要集中在海南岛北部地区,与原住民黎族形成“外官内土”的分布格局。伴随着汉人的迁入,也逐渐形成海南特色的民间信仰。
唐宋时期中央封建王朝对海南民间信仰的神灵进行敕封,使得这些神灵官方化。
在五代十国南汉乾亨元年的岁月里,峻灵山神被尊崇为镇海广德王,开启了海南地区神灵崇拜的新篇章。至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峻灵王神的封号进一步升级为峻灵王,彰显了其地位的提升。同时,汉代的伏波将军也被追封为忠显王,这一系列封赏体现了封建王朝对英雄与神灵的崇敬之情。
元代至正年间,海南的地方官府更是积极请封各类神灵,如临高毗耶神被封为显应侯,进一步丰富了海南的神灵信仰体系。这些神灵信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和谐与国泰民安的祈愿。
在海南,各级官府都非常重视鬼神信仰对民众的约束作用,他们相信“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因此,海南各地都建有坛庙,包括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城隍庙、厉坛、伏波庙、关帝庙、天妃庙、真武庙、文庙、武庙等,这些神庙有的祭祀天神,有的供奉地衹,有的则是城市保护神或人鬼的栖息地。其中,文昌神主管科举功名,关圣帝君则保佑家国平安,天后娘娘与龙王则护佑民众免受灾害侵扰。
根据海南各地的地方志记载,宋元时期海南各地建立了众多神祠。琼州府内,不仅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神坛、城隍庙等官方祭祀场所,还有灵山祠、龙庙、南宫庙(祀祝融神)、关王庙、天妃庙等民间信仰的庙宇。澄迈县、文昌县、乐会县、崖州、临高县以及儋州等地也分别建有伏波庙、三圣庙、文昌宫、三江庙、郡主夫人庙、峻灵王庙、五显庙、忠显庙等各具特色的神庙。这些神庙有的源自内地,有的则是海南本地的民间信仰,多由官府官员所建,并定期进行祭祀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神庙也逐渐转化为民间信仰的圣地,成为了海南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神信仰:文昌县七星山神坛,铜鼓岭神坛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往往依赖自然环境为生,对山川的敬畏和崇拜也就更加深厚。海南的山神信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人们认为每一座山都有其守护神,这些山神能够保佑当地民众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带来丰收和平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海南的山神信仰也受到了中原文化和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
电母、雷神、雨神信仰:文昌县的南天宫,文昌县清澜水尾庙;定安雷神庙;临高县的龙潭坛
海南地处热带,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因此对自然现象的信仰很广。
功名神:文昌阁、攀龙阁
海南的功名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及流放官员的影响,文运兴起,人们通过信仰功名神,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指引,从而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步入仕途
海上保护神:伏波、妈祖(定安天后庙。万州天后庙)、昭应庙和晏公庙。祭祀者以渡海的官员和商人为多
海南的其他信仰还有很多琼山县南小灵山庙供奉着被士民视为祈嗣灵验的生育神。琼山县兴义图,泰华庙则是医疗疾病的圣地。这里供奉的神灵被赋予了治愈疡疥等疾病的神奇力量。海南还有许多综合性的神灵,澄迈县的那托都潮水班帅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海南民间还广泛存在着对巫术的崇信。在古代,一些地方甚至流传着“琼俗善蛊”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海南民间对巫术的重视与依赖。巫术在海南民间信仰中仍占据着一席之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清代文昌县,灶卜则是一种流行的占卜方式。当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时,人们会焚香祝祷于灶神,然后通过观察水釜中饭勺的旋转方向以及听取特定方向的言语来占卜吉凶。这种占卜方式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当时却备受推崇,被认为是一种神秘而有效的预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