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在径山寺游玩,在寺院外地一片空地上看见一大片野花,绿茎绿叶浅紫花,长得密密匝匝的,甚是好看,不自觉就在那里逗留多时,拍了几十张照片。
好多年以后,才知道那花叫小蓬草,或者是小飞蓬。
后来我还知道,还有一种草,和这一种极相似,只是它的茎干是独立而生的,就那么刚正不阿的一枝,绝无任何旁支,这是大飞蓬。
小飞蓬和大飞蓬看起来相似,其实不完全一样。就高度而言,小飞蓬小一些,高度大概在五六十厘米左右,不会超过一米;而大飞蓬无疑要大一些,高度有1米以上。
不管是大飞蓬还是小飞蓬,只要它们的花朵
成熟了,就会随着风儿撒欢儿,四处飞呀飞的,飞到哪里,哪里就是它们的新家,——田野、草坡、路边……甚至人家的院子里,——就像蒲公英那样。也许正因为如此吧,小飞蓬被誉为是植物界的“先锋物种”,人们赋予其“随遇而安”这样的花语。
我曾经在小区后边的山坡上,看见一簇又一簇的小飞蓬草,每一簇应该是一株吧,那根可真大!待到长高了、成熟了,开出一簇簇浅紫的花儿来,一定非常美丽!
可那时的小飞蓬还小,都是些带白色绒毛的稚嫩的长长的叶子,煞是可爱。我以为它们是面条菜(确实很像),就采了一小把,凉拌了吃。记得吃第一根的时候,战战兢兢的,因为不知道那究竟是不是面条菜。
人们好像喜欢蒲公英胜过飞蓬草,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蒲公英可以入药吧?——可飞蓬草也可以呀,你看看它的别名吧:牙肿消、牙根消、治疟草、瞌睡草……据说它还可以消食止泻,清热解毒,也能抑菌、降血糖、治疗毒蛇咬伤、消化不良、性传染性肝炎、感冒发热和咳嗽……在农村,飞蓬草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字——“万能创口贴”。
“乡村无闲草,识得皆是宝”,此话果然不假。
飞蓬草喜欢飞,四海为家。应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有些诗人认为它们总是远离本根和同伴,终身孤寂无依。
譬如,曹植就曾经在诗中这样写道:“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安”;还有王维的《使至塞上》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潘岳在《西征赋》中说:“陋吾人之拘挛,飘萍浮而蓬转”;而王绩在《登垅[lǒng]坂二首》中说得更加直接:“转蓬无定去,惊叶但知飞”……
可你看径山寺外的这一片,它们簇拥在一起,这般地团结友爱,根本分不清彼此。这些飞蓬草互相欣喜着,也给了我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