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再捶3000亿香港保险:生命力为啥这么强?谁在追?谁在捧?

德馨思辨 2024-10-16 04:15:01

文丨笃悠悠

昨夜,一则消息,又把香港保险推向了前台。有媒体报道:

广东金融监管局近日发文,对全辖(不含深圳)开展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违规跨境投保专项治理工作。

本次专项治理涵盖广东监管局辖下所有银行保险机构,排查内容包括是否存在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组织或协助非法销售(含非法宣传、推介)境外保险产品、违规跨境投保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机构或个人存在收受境外机构利益,在境内以各种讲座、会议、活动等名义或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宣传、推介境外保险机构保险产品的行为,或者安排有意投保境外保险产品的客户赴境外投保等行为。

银保渠道代理人、保险公司个人代理人、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的代理人员、保险经纪机构的经纪人员均被纳入此次排查。根据安排,此次专项治理要求机构在10月15日前提交自查报告,广东各监管分局则须在10月21日前汇总上报。

事实上,香港保险挨锤,不是头回。比如:

早在2004年,保监会就和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境外保单活动的通知》。

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陆客新单保费从2009年的30亿规模飞升至2016年的727亿,直到2016年重拳出击,加上后来受到疫情影响,才消停。

2016年4月22日,原保监会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一个月后,出台《关于加强对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行为监管工作的通知》。转年2月,原保监会又提《买保险要多个心眼,看清这四个问题》苦口婆心劝说消费者。

重拳出击后,陆客新单保费从727亿下降至2017年的508亿元,2018、2019年更是只有400亿元规模,疫情期间三年合计更是不到百亿。

不过没消停多一会儿,又卷土重来。

2023年来,香港保险就像冬眠后压抑许久的野兽,时不时地在社交媒体上抛头露面。

“现场”也好不热闹。过关的人们,表面上是旅客,实际上是来办事儿的客户,身边那位既讲粤语又说普通话的导游,便是那些个违法的“无牌销售”,带着客户前往保险公司为陆客特设的“XX保险投保服务中心”。

至于西九龙高铁站周边的“赴港投保一条龙服务”更是将“香港效率”体现得淋漓尽致。大批内地客户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节奏里完成签单。

2023年,全港新造业务中32.6%来自内地客户,保费规模更是达2019年的1.4倍。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访客的新增业务保费合计达近590亿港元。即使在2023年的高基数下,今年上半年内地客户新造保单保费依旧高达297亿港币。

事实上,根据《今日保》对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披露的相关数据的整理:

2013年至2023年累计超3500亿港元。考虑到汇率因素,粗算折合人民币也会超过3000亿元。如果不是疫情三年的打断,还将进一步拉升这一保费规模。考虑到久期更长的香港保险,加上续期保费无疑是个巨大的数字。

火热之下,今年港府监管机构甚至不得不出面聊聊《赴投港保7件事》。

如此景象,实在是让人感慨,香港保险的生命力,为啥这么强?是谁,在追?又是谁,在捧?以后,会后悔吗?

1 大陆的财富,香港的地位让香港保险野火烧不尽总是吹又生

今天中产标配的香港保险,二十年前还是个被叫做“地下保单”的吗喽,活跃于广东、深圳,最早以纯保障类的重疾险闻名。当然,还有些是纯纯的骗局,假保单。

“地下保单”,一听名字就不是什么好东西。那,身处发达市场的香港保险er们,为啥要“屈身”来大陆寻这个没名头的身份?

俗话讲,挣钱嘛,不寒碜。

作为改革开放海外桥头堡的香港,其发展领先当时的内地不少,这也就意味着,香港保险市场的发展阶段,也比大陆早上许多。甚至有报道显示,90年代末,每3位香港市民就有1位投保了长期寿险。本港保险市场的成熟,也意味着未来边际增速的下降。

与此同时,90年代的内地保险市场,才刚刚起步。

1997年,人身险保费收入600.24亿元,同比+85%,首次超越财产险保费规模。1998年,原保监会成立,人身险保费收入在1997年基础上再增23%…2000年,已千亿规模。

一个走向阶段性成熟的市场,和一个刚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的新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003年,我国正式加入WTO,让香港保险们摸到了门。但由于政策法规因素,港澳地区保险公司暂不具备合法进入内地保险市场的条件。

故而,曲线救国的“地下保单”,开始活跃起来,开启香港保险在内地的草莽时代。

而近15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中产、高净值人群规模快速增加,在配置了基本保障之后,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开始抬头。作为“纽伦港”之一的香港,相较于不成熟的内地金融市场,对这些“新贵”们的招引,就是降维打击。

简单来说,就是内地金融机构给不了的,在香港却能轻易实现;内地金融机构能给的,在香港能拿到更大的。

正如我们在《港险降维打击:“给80%的佣金,很多中高端客户被抢走了”》一文中所指出的,“香港储蓄保险与其说是保险,其实更是一种境外资产,从这个层面来看内地保险与其是不能对比的。当客户有这种境外资产配置需求时,就算内地保险保单收益更高,他也不一定会考虑”。

也就是说,是巨大的需求催生了畸形的香港保险。而需求与解决方案的一拍即合,也让间杂在中间的监督管理,变得更难了。

可能这便是香港保险“打不死”的原因。

2 谁在追香港保险?是谁,忘不掉那收益和服务?

尽管两地监管机构苦口婆心地讲《赴投港保7件事》,但这种在客户看来“你妈觉得你冷”式的警示,哪挡得住投保的热潮。

虽然香港保险的保证收益率远低于内地,但凭借着离岸金融中心的资产配置优势,过往的投资收益,以及长达180年的保险经营和穿越周期的经验,演示中动辄6%、7%的收益水平,成为说服客户的重要抓手。

加上灵活的现金提取功能、多币种转换以满足子女留学乃至移民需求的优势、诸如保单拆分等丰富的附加功能,稳稳拿捏中高产客户。

至于什么“限时优惠、利息增加、保费回赠、折扣加大”,单拎出来一个,都是秒杀内地“开门红”的“利好”。要是几个一起来,“炒停售”可能也得黯然失色。

这些大招使得其对内地保险客户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增强。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的今年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

从保单类型看,上半年内地访客新造业务中,终身寿险占比59%。其中,一季度终身寿险保费达121.1亿港元,同比增长58%。

可见,提供的那些个服务,以及看起来还不错的过往收益,正是中产乃至高净值客户猛追香港保险的最关键因素。

总结起来,就是“帮客户赚好钱,帮客户用好钱”,前者是投资,后者是服务,缺一不可。也许可以说香港保险的投资是“假的”,但也可能,客户看中的是服务呢?

而内地保险产品的吸引力,无论是上面提到的那些个服务,还是更直白的收益率水平,在中产和高净值客户眼里,没那么有趣。

即使给到客户诸如“子女出国留学”等服务,但具体“落实”起来,却只能做一半,不能像港险那样一条龙服务。

虽然康养类的服务打开了一些市场,但我们也看到,港资保险机构们也在探索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养老的路子,而这些地方,也是不少中产人群喜欢的地儿。

至于收益率水平,产品定价利率从4.025%到3.5%再到3.0%、2.5%的滑落,除了作为资产配置的“底仓”外,似乎难以讲出更好听、更动人的故事了。

看来,香港保险的那些听起来蛮不错收益和服务,还真是让人忘不掉…

3 谁在捧香港保险?是谁,对那高佣金念念不舍?

一般认为,法无禁止便可为。

内地客户去香港买保险,本身没啥问题。除了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洗钱等需求外,其余的,比如更高的收益,看中的服务,对于客户来说,其实也无可厚非。

问题的关键在“去”这个字眼儿上。

你要是自个儿“直接去”,只要钱来得合法,那当然没问题。

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客户是先在内地接洽上中间人,并选定投保方案,再去港完成签单。甚至不少香港保险公司,也“乐在其中”,在尖沙咀海港城开起了投保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些中间人,便是与香港保险经纪人合作的“转介绍人”,也就是香港保监局口中的“无牌人士”。这些都是何方神圣?答:内地保险代理人。

不过,说他们之前,得先说说他们的“接头人”:新港人。

2023年,港府调整人才引进政策,“优才计划”成为各路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大量内地人涌入香港。

香港入境处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收到超过22.4万宗各项《人才入境计划申请》,是2022年申请数目4倍左右;约13.5万宗获准来港,同比2022年获批上升255%。

新香港人,关键是要找到一份工作,以保证未来的续签。很多HKer在内地还有工作,却又想续签香港签证,不用坐班的保险经纪就成唯一的选择。

而对于香港的保险公司来说,这些新港人都是内地的中产以上群体,有着优质的朋友圈,把他们揽入麾下,不就是一条腿迈入内地了?

这样的“双向奔赴”“合作共赢”,铸就了2023年内地客户新造业务28倍增长的契机。

不过,仅凭个人的朋友圈,显然还不足以支撑这28倍的增长。毕竟,新港人不可能都是销冠。正是内地的代理人们,为香港的伙伴“穿针引线”,扮演起了“叠马仔”的角色。

为啥内地的代理人,要趟这浑水?说白了,还是他们给得太多了。

香港保险的销售佣金与内地相比,优势尽显。

正如我们在《港险火热背后:无牌销售乃当地重罪,高额返佣已惊动当局》所说的那样,近年来受“报行合一”影响,内地寿险产品的佣金有所下降,其中经代渠道尤甚。而香港保险代理人销售长期寿险的佣金在45%左右,保险经纪销售长期险的佣金更高达60%到85%。

在高额佣金的诱惑之下,一些内地保险代理人开始开发内地客户的港险需求,成为香港保险经纪人的“转介绍人”。并且,由于香港经纪公司并不掌握客户资源,前期也不参与销售推介,只是“出单通道”,其所获的佣金绝大部分都支付给了转介绍人。

而这些违法违规的返佣行为,也让港府监管机构颇为头大,甚至“推动”了香港保监局与廉政公署的首次联合行动…但也很难说连根拔起。

如此种种的“叠马仔”乱象,虽然香港保险公司没开腔,但也不能说一点责任也没…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打蛇还是得打七寸。

后记:一个敏感的时刻——美联储的背刺和A股的诱惑下,会后悔吗?

前些年,这些年,买了不少香港保险的客户,尤其是一些听风就是雨的中产客户,相较于钱真的多得花不完,以至于需要全球配置的高净值客户而言,更多地还是看上了香港保险的投资优势,而非那些远不可及的独门服务。

资本市场常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香港保险的各位卖家们也都用过去的投资收益搪塞客户的问题,话里话外都透露着“过去的成绩就是未来的背书”的意思。

不过,似曾相识并非刻舟求剑,当前资本市场的波动,也和十多二十年前存在明显不同,香港保险能否维持过去的成绩,是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投资不及预期,甚至大幅不及预期,那么客户可能只能拿到极低的保底收益,但似乎很多香港保险从业人员,对此讳莫如深。

再如香港安盛的那个维权案例,尚历历在目。

再加之不同的法律体系、不同的理赔规则,高佣金的导向之下,到手的客户……到底鱼龙混杂中,最终受伤只能是消费者。这也是香港和大陆监管当局出手整顿的原因,亦是消费者必须重视的风险点。

恰如几个月前,和一位国内代理人聊天时,对方的吐槽:

我发现,喜欢香港保险的,都是朋友圈的懂王,连深圳的房贷都没还完,就张嘴闭口世界局势、宏观总量…只看到内地保险不好的一面,却看不到香港保险的坑,真是劝都劝不住…

看到好,也要看到不好。特别是在九月美联储已经下调50bp和不断传出的继续下调的背刺,和原地起飞的A股,及排队中的规模高达大几万亿的政策,将对奔着收益去购买香港保险的陆客,是怎个感受?

这无疑对内地游过去的香港保单,是个冲击。会否引发当时蜂拥而至地投保一样,一股脑地退保吗?毕竟心里面不太好受啊…他们,会后悔吗?

还有更糟心的情况,即大量长期的分红型保单,如今的现金价值恐怕还没有回本。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