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西藏旅游网,藏地阳光新闻网。
羊卓雍措湖羊卓雍措湖,藏语意为“碧玉湖”,这是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和浪卡子县的一个典型的高原堰塞湖,是通过亿万年前的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
羊卓雍措湖最长处有74千米,最宽处有33千米,如此巨大的面积,注定了其流域面积之广阔。其流域面积达到了638平方千米,水深可达40米。羊卓雍措湖水经墨曲汇流入雅鲁藏布江,而它本身则是通过大部分的降水和少部分的冰川融水补给。
该湖的鱼类资源相当丰富,几乎你只要来到湖边,就可以看到靠近湖岸的浅水中有密密麻麻的鱼类在扑腾;如果往湖中丢一块石头,恐怖数量的鱼群就会翻涌着似浪花般跳动;要是想要抓这些鱼的话,随便一网兜下去就顶你在别的水域抓好几天,甚至你伸手就能直接捞到!
羊卓雍措湖是低浓度咸水湖,湖中浮游生物很多,各种鱼类所需的食物供给丰富,因此湖中有许多特有鱼种,包括细鳞鱼、高原鲤等各种鱼类。据估计,湖中至少拥有!高达惊人的达8亿多公斤的鱼类蕴藏量!
能有如此离谱的鱼类蕴藏量,除了自然环境好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藏民们不吃鱼。不然以人类的胃口,不怕鱼多,猛猛捞个几年,多少鱼都能给你捞完。
宗教因素从很久以前开始,藏区就存在着“食鱼规避”的说法。
在佛教还未进入西藏之前,藏民的原始信仰是苯教。该教派崇尚自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它们都值得人类崇拜。而鱼是传说中兽神的象征,别说是吃鱼了,即使是摸鱼或者伤害到鱼,都会被视为对兽神的忤逆,需要受到惩罚,而苯教又是藏民当时的常规信仰,即使不信苯教,也不敢公然反对。
因此藏民们从苯教诞生后就没有再吃过鱼了。
后来佛教传入藏区,逐渐演变为藏传佛教。佛教跟苯教的教义就有很大的差别了,但藏传佛教十分讲究因果报应,“杀生”在虔诚的藏民心中那是万万不可的,无论是什么动物都是有灵魂的,受戒的佛教徒是绝对不允许杀生的!
在藏区的两种主流宗教的影响下,藏区不吃鱼肉的观念于是就逐渐加深,渐渐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那奇怪了,既然信仰如此坚定,那为何藏民还是会吃牛羊肉?这些肉难道是从外地买过来的?或者是叫外地人来本地屠宰?
实际上在藏区,也是有专门进行牲畜屠宰的屠宰场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世袭制的屠夫,只有继承性固定人员才能从事这职业。在以前,虽然这些屠夫承担了大任务,但他们往往还被视为低贱肮脏的存在,因此承担这份工作的人非常少。
水葬严格意义上来说,水葬也是宗教因素,不过因为其特殊性,我们单独在这一部分说说。
水在世界各地都被人们寄予各种美好的意向,因为人们知道水是万物之源,出生于水又回归于水,这似乎才是自然规律。
而水葬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这样的观念再次加深,并且赋予了宗教意味。像是在苯教中,水葬会将尸体放入水中让鱼类吃,这就被视为是对河神的祭祀。在传说中,河神要求人类要定期往河中抛入童男童女来防止河水泛滥。后来佛教的传入和本教的某些理论可能是有些相同之处,水葬才得以保存下来。
进行水葬的时候,主导仪式的人会先让牛把尸体驮到水葬台,然后由念经敲鼓,超度亡灵,最后再将尸体绑上石头投入水中进行水葬,绑上石头并非不敬,而是为了防止尸体被水冲走,这样才能让尸体不被冲到下游也方便鱼类吃。
这些流程跟西藏的天葬火葬都是互通的,只是最后承载肉体消散的方式不同。
在水葬中,进行水葬的场地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场地要先让活佛和高僧卜算卦定。而活佛和高僧选择场地的方式其实很科学,他们会实地考察,选择远离居民生活用水的区域;而且还是水流湍急,水深拐弯的地方,这里的鱼类才会足够多,能快速令肉体消散。
因为这一层的原因,实际上大部分外地人也不太敢吃西藏的鱼。
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实际上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藏区的人是会吃鱼的。2012年,昌都地区就发现了鱼刺残留;在林云的两个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石制的网坠。
但后来藏民们在宗教开始兴盛之前其实就不太吃鱼了,因为高原地带的鱼类生长速度缓慢,而藏区广阔的牧场更适合藏民放牧生活,畜牧业带来的回报是更高的。因此捕鱼一直被认为没啥价值。
藏民不吃,外地人可能吃啊!那怎么没人来这里从头开始饲养鱼呢?
因为西藏是高原地带,这里的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在这里试错的成本特别高,而且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危及一些当地的保护物种。上个世纪70年代,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就因为捕鱼量过高,使得很多本土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比如雅鲁藏布江黑斑鱼,可见当地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其实很差。
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羊卓雍措湖里的鱼可能有一定的毒性。
这种说法的诞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羊卓雍措湖属于碱性营养湖泊,而且该湖泊常年处于低温水平,湖里大量的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受限,因此湖内营养物质不太多,所以生活其中的鱼就需要吃遍湖中的一切东西,这些东西就可能存在多种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