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手作·渐渐消失的老手艺

人文雷州娱乐 2024-09-02 12:52:42

那些年

雷州大街小巷的老行当

曾是那样的不可或缺

而如今

岁月一页一页地翻过

已渐行渐远

这些传统手艺逐渐消失在雷州人的视野中

成为了记忆最深处的怀念

1.剃头匠——温柔的一刀

在年轻人都在追求时髦发型时

还有一些人,他们理发“咋利索咋来”

一把剃刀在头顶上下几个来回

一个锃亮的“和尚头”便新鲜出炉了

梳、编、剃、刮、捏、拿、捶、按

掏、剪、剔、染、接、活、舒、补

老师傅的手艺不是盖的

那个年代

父辈们从理发店出来

总有一种整个人都焕然一新的感觉

2.修表匠——从小很佩服这眼皮的功夫

修钟表的手艺,就像绣花那样

得静心,得细心,才能让时间不快不慢

修钟表的手艺人懂得时间的意义

准时出摊,准时收工

他的静心细心,不紧不慢

他手中碰触与抚摸的物件,是有生命的

就像那些钟表

之所以能够不快不慢地行走

肯定得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是它揭示了时间的奥秘与价值

3.打铁——生活的力量

老话讲,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无论数九寒冬

还是炎炎酷暑

打铁师傅都要在炼炉旁忍受炙烤

这是我们无从想象的苦

没有力量不能打铁

没有胆量不敢打铁

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

他们锤起锤落之间

也把自己淬炼成铁一样坚硬

4.磨剪子磨刀——砂轮的一圈圈转动

寂静的午后

手艺人的长吆喝声似乎总出现在午睡的梦里

老人的砂轮一圈圈地转动

越来越锋利的菜刀

不知会在谁家的案头

切磋出一顿顿美味佳肴

5.竹编——生活的魔术师

小时候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

经常看到爷爷坐在门口将竹条在手中缠绕

最后变幻成一个个竹蒌、篮子或者簸箕

这一用,就是很多年

如今

生活中用这些古董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市面上还存在的篮子

正是手工艺者对生活的不懈坚持与努力

6.补锅——小修小补的时光

那些年,补锅匠们挑着补锅家什而来

走村串巷,为人补锅

自己挣口饭吃,生活过得清苦

然而,他们性格开朗,对人热情

却很受朴素乡民的欢迎

只是时过境迁

补锅匠人渐渐离去,手艺也快失传

我们再也听不到街头小巷那“补锅啰……”的吆喝之声了

7.木匠——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艺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手艺

然而在今天,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面对大工业时代

无惧冰冷机械,静静地将巧妙匠心注入

每一件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之中

因为手工的温度出自于心

它承载着手艺人的满满诚意

这份几乎快被遗忘的传统

工艺其实不如说是一种执着的匠心

8.弹棉被(弹棉花)——生活的琴弦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

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

生意应接不暇

9.老裁缝——难忘的缝纫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缝纫机曾经是寻常百姓家追求的奢侈之物

能够拥有一台缝纫机

绝对是一种体面和荣耀

穿针引线、缝衣织布原来是中国妇女的本职

一手好的针线活曾经是家庭妇女传统美德的标志

所以,在那个年代里

女孩们出嫁

如果能够向男方要到一台缝纫机做彩礼

那就足以说明自己的身份了

10.修鞋——修修补补的记忆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

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

时不时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

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

只是,在这个人追求新潮的时候

修鞋,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日渐陌生的动词

修拉锁、修鞋子、补雨伞

老匠人所做的工作

跟她们挂在嘴边的话一样

“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

现在的年轻人又能体会多少呢

11.修伞匠——为人遮风雨

过去人们使用的雨伞,不管是纸伞还是布伞

都是用竹子作伞把和骨架

日久月长伞顶破裂,骨架易折断

所以常常需要修补

没必要修的伞或修的成本太高

再考虑买新伞

后来出现的铁骨架布顶的避雨遮阳两用伞

比较耐用,修伞行业因此也日益萧条

12.装裱师——良工难求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所谓良工,也即是好的装裱师

装裱有调浆、托背、上墙、加条、裱绫、上轴、加签等数十道工序

复杂繁琐,费时费神

发明机器机裱之后

传统手工装裱与现代机器装裱结合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传统手工装裱工艺也大受冲击

装裱师沦为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匠

如今

故物虽存,良工恐怕是难求了

面对大自然的赠予,得先成就它

它才有可能成就我们

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

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为什么要呼吁传承

因为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

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东西

专注做点东西,至少能对得起光阴

对得起岁月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