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衔,陈赓与彭德怀发生争吵,彭德怀:陈赓,我是国防部长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4-05 14:18:48

1955年,全军大授衔前期,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期待着这一盛事的到来,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陈赓与彭德怀却发生了一场争吵,而且还吵得非常严重。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大家纷纷赶来劝架,可尚未进屋,便已经听到屋里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

“按照现有的评判标准而言,把他评定为上尉,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这是陈赓的声音,虽然因为激动而有些急促,但依旧是有条不紊。

“啪!”一声拍桌子的响声传来,接着,只听得彭德怀高声喊道:“我说不合适,就是不合适!你到底听不听我的?陈赓,我是国防部长,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彭启超最多只能是个中尉,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说完,彭德怀怒气冲冲地走了出来,没过多久,陈赓也离开了,只留下了一群不知所然的吃瓜群众。

大家不禁暗暗担心,如此大吵之后,彭、陈二人是否会反目为仇呢?他们口中的彭启超到底何许人也?他的军衔评定为何会引发这两个人的争吵呢?

至公无私

作为“黄埔三杰”之一,陈赓自从参加革命以来,无数次血战沙场,尽显男儿本色,可是就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却也有害怕的人,这个人便是彭德怀。

其实,与其说是怕,倒不如说是尊重,作为相识多年的战友,他实在是太清楚彭德怀的为人了,在那暴躁易怒的脾气底下暗藏着的是一颗至公无私的诚心。

望着彭德怀怒气冲冲的背影,陈赓笑着摇了摇头,不由得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1939年,陈赓作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的旅长,正率领着众将士驻扎在河南省的南乐城。

由于陈赓带兵有方、管理有道,虽然是处在战乱阶段,但南乐城内却是相对安稳,老百姓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有一次,彭德怀率军途经南乐城,对于这远道而来的好友,陈赓自然高兴万分,一番寒暄之后,便开始热情地张罗着准备一顿好饭,来为他接风洗尘。

听说要吃顿好的,彭德怀立即皱起了眉,警惕性地说道:“吃饭可以,简简单单就好,切不可铺张浪费!”

陈赓微笑着答应下来,转身便出门去了,为了招待好客人,他特意将彭德怀的助手王政柱找了过来,向他询问彭老总的饮食喜好。

王政柱赶忙提醒道:“您可千万别搞特殊,上一次我们去中条山的时候,当地的负责人多给他准备了几个菜,结果挨了好一顿训呢!”

陈赓一愣,旋即笑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本地特产罢了,你们征战辛苦,总该吃顿饱饭吧!”

饭点到了,在陈赓的陪同下,彭德怀来到饭桌,他习惯性地扫了一眼桌子上的菜:一盘馒头、一木桶米饭、一大盘肉丸子、一只烧鸡,以及一盘香气扑鼻的清蒸鳜鱼。

看到饭菜以后,彭德怀立时沉了脸,对着上菜的小兵询问道:“你参军时是什么成分?你每个月的军贴是多少?你当兵前从家里带来了多少钱?”

一连串的问题让小兵立时傻了眼,呆呆地站在那,不知该如何回答,望着彭德怀严肃的表情,陈赓立马解围道:“彭老总,这饭菜是我安排的,看起来很丰盛,实际上都是当地的特产,这鱼是河里捞的,肉丸子实际上就是鱼肉做的,只有这只鸡是当地老百姓……”

“啪”的一声,彭德怀拍了一下桌子,生气地说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抗战时期啊!我们身为领导更不能带头铺张浪费,我有我的伙食标准,超出这个标准的饭,我坚决不吃!”说完,他便气冲冲地离开了。

王政柱见状,连忙过来安慰陈赓,陈赓摇摇头笑道:“彭老总没有当面骂我,已经是够给我面子了!”说完,他便吩咐厨房按照彭德怀的伙食标准,另做了饭菜给他送去。

事后,彭德怀无比认真地对陈赓说道:“不是我故意为难你,咱们共产党人自己制定出的标准,就一定要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望着彭德怀那忧国忧民的眼神,陈赓的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

军衔之争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党中央的总体部署之下,万众瞩目的全军授衔仪式即将举行。

这本是一件令所有人都感到热血沸腾的大事,却不想竟然又引起了彭德怀与陈赓的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虽然发生在彭、陈二人身上,但事件的主角却是另有其人,他便是彭德怀的亲侄子——彭启超。

彭启超是彭德怀三弟彭荣华的儿子,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革命斗士,早年间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可以说,彭德怀一家满门忠烈。

为了革命,彭德怀在个人问题上屡遭不顺,这也直接导致了他这一生无儿无女,因此上他对于自己的这个侄子更加疼爱,几乎是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而彭启超呢?他自幼就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只可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未能读书上学,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彭德怀才将他和他的兄弟们接到北京,这才有了读书学文化的机会。

在彭德怀的严格教导下,彭启超逐渐长大成人,不仅顺利地参军入伍,还有幸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并在陈赓的悉心培养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1955年,全军授衔准备工作期间,彭德怀奉命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在与陈赓谈论完公事之后,遂询问起侄子彭启超的表现。

一提到彭启超,陈赓更加来了兴致,只见他一脸骄傲地说道:“启超这个孩子是个好苗子,不仅头脑聪明,而且踏实肯干,照此发展下去,将来一定能大有作为!”

听到陈赓的夸奖,彭德怀的心中自然是颇感欣慰,接着陈赓又说道:“还有一件事,我这边正在准备启超的军衔评定资料,按照他的条件,我给他定了一个上尉的军衔!”

闻听此言,彭德怀立刻收敛了笑容,摆手道:“上尉的军衔太高了,他还年轻,没立过什么功,文化水平也不高,定一个中尉足够了!”

陈赓坚持道:“那怎么行?评定军衔都是有具体标准的,按照现有标准,启超被评定为上尉,这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要改呢?”

眼见着陈赓不听自己的,彭德怀有些着急了,他接连说道:“不行,不行,就是不行!”

事实上,彭启超虽然是他的侄子,但论起感情来,那就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彭德怀又怎会不盼着他好呢?只是他的心中有着自己的忧虑和想法。

而一边的陈赓却并没有想这么多,他一心觉得彭德怀对自己的侄子要求太严格了,你自己大公无私也就算了,怎么还连带着要压低自己侄子的军衔呢?

于是乎,彭德怀说不行,陈赓说行,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不休,声音越吵越大,引来了众人围观。

最后,彭德怀红着脸直言道:“陈赓,我是国家部长,今天的事就由我说了算,你不许再和我争了!”

眼见着彭德怀已经拿出了杀手锏,陈赓只得无奈听命,在最终的军衔评定中,彭启超被降格为了一名中尉。

言传身教

全军授衔典礼结束以后,同其他人的兴奋愉悦相比,彭启超的心里却是无比郁闷和沮丧的,一个巨大的问号横亘在他的心间,使他久久不能平静。

于彭启超而言,军衔高低固然重要,但让他更为看重的则是伯父对于自己的认可,可当他听说正是自己的伯父强烈反对给自己定高军衔,这份难言的挫败感让他感到非常郁闷。

因为情绪上的起伏,直接导致了彭启超在平日的训练学习中出现了反常之举,而这一切都被陈赓看在了眼里,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找彭启超谈话,他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便将这一情况悄悄地转告给了彭德怀。

没过多久,彭德怀便将彭启超叫到了家中,伯侄二人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在这次谈话中,彭德怀第一次向彭启超袒露了心扉,将自己的顾虑与想法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

原来,彭德怀之所以坚持不给彭启超评定为上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与亲情相比,他更加知道此次军衔评定的重要性,为了平衡更多人的情绪,身为自己侄子的彭启超就必须受这个委屈;二来,彭启超毕竟还年轻,过高的军衔是不利于他继续进步的。

最后,彭德怀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上尉也好,中尉也罢,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人家老百姓什么军衔都没有,不还是一样革命吗?再想想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同志们,想想你的父亲,他们应该定个什么军衔呢?”

聆听完伯父的肺腑之言以后,年轻的彭启超顿时感到羞愧不已,他为自己的小心眼而感到懊悔,在伯父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终于懂得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

望着侄儿眼中那清澈真挚的目光,彭德怀的心中甚是安慰,他爱抚地拍了拍彭启超的肩头,什么话也没有再说。

重新回到哈工大的彭启超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将伯父对于自己的期待记在心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

虽然在后来的政治变动中,因受到伯父彭德怀的牵连,彭启超被开除了军籍,但是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他也始终未曾失去过斗志,当平反的光芒重新照射在他的身上时,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回到深爱的部队之中。

在此后的余生里,彭启超始终牢记伯父生前对于自己的谆谆教导,时刻不忘身为一个军人的使命和职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将自己的全部才华奉献给了国家。

结语:

人这一生,能始终坚持克己奉公已实属不易,但以彭德怀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们都做到了,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自己做到了,还以自己的言行指引着下一代继续前行,这便是传承的力量。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