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个靠七分钟短视频爆红、点击量破亿的"网红名师",如今却要给自己取个"莫言"的外号?
2024年初一句"宁可打晕自己的女儿,也不让她学新闻"的言论,让张雪峰再次站上风口浪尖。
从走红网络到屡次翻车,从与汪涵同台主持到被泼鲱鱼罐头,这个来自齐齐哈尔的"犀利嘴",究竟是天生"作"还是被命运作弄?
说起张雪峰这段传奇经历,还得从他的童年说起。
1984年的齐齐哈尔,一个顽皮小子的成长轨迹就此展开。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张可没少挨竹条"伺候",这也让他常开玩笑说,要不是小时候挨打太多,个子可能会更高。
在学校里他就是那种让老师又爱又恨的"问题学生",成绩差到让人不抱希望。
幸运的是一位名叫朱建军的老师出现了,就像每个励志故事里那位改变主角命运的关键人物。
"你有这么聪明的脑瓣儿,不好好学习多可惜!"这句看似普通的鼓励,成了点燃张雪峰斗志的导火索。
原本满脑子足球梦的小子,愣是苦读数年考上了郑州大学。
学校给他分配了个给排水专业,但这位注定要站在讲台上的男生,却在主持比赛中找到了人生方向,还拿了个银奖回来。
毕业时的张雪峰,脑瓣儿里装的可不是设计管道,而是要当一名改变命运的老师。
2007年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揣着仅有的2000块钱,杀向北京城。
刚到北京的日子,简直惨出了新高度:白天到处找活儿,晚上就在办公室打地铺。
后来总算找到了个300块钱月租的土坯房,他高兴得跟中了彩票似的。
每天的工资就100块钱,还得等好几个月才能结账,搁一般人早就打退堂鼓了。
但这位东北爷们儿就是倔,白天到处搜集考研资料,晚上挑灯夜战研究教材。
为了打磨授课内容,他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几乎把能找到的资料都啃了个遍。
同事们一个个都撑不住走了,可他硬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儿,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慢慢地他独特的授课方式开始吸引了不少学生,那股子幽默劲儿让枯燥的考研辅导变得生动起来。
人生的戏剧性往往就在于,机遇来得猝不及防。
2016年一个名为《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让张雪峰一夜爆红。
这视频点击量爆表,连刷三十次热搜,堪称教育界"现象级"网红。
张雪峰那独特的东北腔调配上犀利的观点,简直就是自媒体时代的一匹黑马。
一时间他成了各大平台的香饽饽,甚至还跟湖南卫视的当红主持人汪涵同台主持。
然而这波"热度"来得快,"麻烦"紧随其后。
就在同年他在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场演讲,把这所学校贬得一无是处。
结果可想而知一纸律师函就飞来了,不得不连续三次道歉才算了事。
但这位"实话哥"显然没吸取教训,转头就跑到网上调侃齐齐哈尔大学"送分"。
有意思的是这次"翻车"反而成了意外宣传,让齐大的报考率不降反升。
2017年张雪峰在一档访谈节目中的发言,可以说是捅了个大篓子。
他说什么"反感五险一金""为公司加班是应该的",这下可好直接惹怒了打工人。
连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了,专门发文批评:员工合法权益怎么就成了负担?
但最戏剧性的高潮是在2019年的青岛大学。
当时他正在台上侃侃而谈,突然就被人当场泼了一身鲱鱼罐头。
那味道据说整个演讲厅都弥漫着"海鲜的芬芳"。
张雪峰倒是硬气,愣是顶着这股味儿讲完了整场。
事后他把这事儿归咎于竞争对手指使,但网友们的评论可就不那么友善了。
从"教育界段子手"到"言论争议制造机",张雪峰的公众形象可以说是跌到了谷底。
每次出事后道歉信写得手软,但过不了多久又会有新的言论引发争议。
这一次次的风波,不禁让人想问:这到底是他的性格使然,还是流量时代的必然?
屡次翻车的经历,终究让这位"犀利哥"长了记性。
2021年3月张雪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女儿告别北京,迁往苏州。
这一次他选择低调行事,把重心转向了网络直播。
在山东卫视《求职高手》节目中,观众们惊讶地发现,这位曾经的"话痨"居然变得谨言慎行了。
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在直播带货这条路上,倒是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更让网友们刮目相看的是,他把食品带货的佣金全部捐给了教育基金。
一掷50万元投入慈善事业,又资助了100名大学生完成学业,这操作可以说相当暖心了。
今年年初他还在微博上晒出了一笔高达57万元的房贷利息。
这事儿本来挺敏感的,但他这次学聪明了,看苗头不对立马删帖。
为了平息争议他主动解释说这只是因为朋友的遭遇有感而发。
看得出来经历了这么多风波,张雪峰确实在努力调整自己的言行。
他开始懂得有些话可以说,但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和场合。
这位曾经的"教育界段子手",似乎真的在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
在保持本色的同时,也在学着与这个时代温和地对话。
就在人们以为张雪峰要"改邪归正"的时候,他的"毒舌"又开始发作了。
这回他把矛头对准了新闻专业,放出了"宁可打晕女儿也不让她学新闻"的狠话。
这番言论立刻在教育圈掀起轩然大波,重庆大学的张小强教授更是直接开炮。
说他不仅没有基本的新闻素养,还在误导那些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子。
面对汹涌的质疑声,张雪峰这次倒是学乖了,赶紧给自己取了个"莫言"的外号。
看来这个"网红教育家"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说话也是门技术活。
但说实话教育界或许就需要这样一个敢说实话的"另类"存在。
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不愿面对却真实存在的问题。
只是这个"另类",似乎总是在"真话"和"大实话"的边界上反复试探。
如今的张雪峰就像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既要保持本色又要小心翼翼。
这个来自东北的"实话哥",或许永远也改不了自己的性格。
但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如何在坚持真实的同时把握好分寸,不仅是张雪峰的课题,也是每个公众人物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毕竟真话不等于大实话,善意的提醒不等于肆无忌惮的批评。
在这个充满争议的故事里,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总会留下一些值得思考的空间。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