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里希特霍芬1:空军鬼才多,打仗前先读个博

巴巴维维 2024-08-12 09:59:25
【人物篇】里希特霍芬1:空军鬼才多,打仗前先读个博

里希特霍芬家族是西里西亚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当纳粹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出生时,家族的贵族头衔已经拥有350年了。家族的男性似乎就是为了打仗而生,成为将军者众多,为国捐躯者不在少数,仅在一战期间,里希特霍芬家族就有六位年轻人阵亡。

沃尔夫拉姆这一代最早成名的是他的两位堂兄—曼弗雷德和洛塔尔。其中曼弗雷德在一战期间担任陆航第1战斗机联队(也称“里希特霍芬联队”)的指挥官,他以击落80架协约国飞机的战绩冠绝全军,赢得了“红男爵”的威名。洛塔尔虽不及曼弗雷德,但也在一战期间击落协约国飞机40架,战争期间获得“蓝色马克斯”勋章。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沃尔夫拉姆从一名骑兵成长为飞行员。

沃尔夫拉姆是纳粹德国空军的后起之秀,战争爆发时他还只是一名少将,三年半之后晋升为空军元帅,是纳粹德国27位元帅中,获得元帅时最年轻的一位。他还是一名实干派,作为支援地面作战的空中指挥官,他习惯亲自驻留在陆军的指挥部,及时了解前线的战况,并和陆军指挥官一同商定作战行动。至于自己的指挥部,他会全权交给自己的参谋长。这种务实的工作方式自然能得到陆军同僚的尊重。

显赫的身世让沃尔夫拉姆养成了直率的性格,不过快人快语的他和很多陆军将领都有过很好的合作,比如法国战役期间同古德里安,克里米亚战役期间同曼施坦因,但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与保卢斯的合作很糟糕,时常在希特勒面前指责保卢斯指挥不力。

1895年10月10日,沃尔夫拉姆·冯·里希特霍芬出生在西里西亚的巴茨多夫庄园,现如今这里属于波兰。他的童年和德国上流社会家庭的子女不太一样。父亲虽然疼爱自己的孩子(沃尔夫拉姆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但要求十分严格。许多上流社会家庭会聘请家庭教师,沃尔夫拉姆则是在一所小学接受的基础教育,学习成绩只能算一般。12岁时,按照普鲁士贵族家庭的惯例,他应该被送进预备军官学校读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斯巴达式的体能训练。父亲没有这么做,而是让他在离家不远的一座体育馆接受训练。

普鲁士贵族子弟有进入军中服役至少一年的传统,顺利的话可以获得“候补军官”的身份。德国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包括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在内的德国各邦国都保有很大的自主权,邦内有自己的军队和军官学校,一名青年军人要想成为军官必须向所在邦国提出申请,然后由团一级的军官团投票决定是否接纳。这种制度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如果军官团不肯接纳某个申请人,就连德皇也无权干预。

当然对于里希特霍芬来说,成为候补军官并非难事,他的叔叔是一名中将,担任第1高级骑兵司令部(军级)司令。1913年初,沃尔夫拉姆向第1高级骑兵司令部下辖的第5骑兵师第4轻骑兵团递交了申请,以候补军官身份顺利通过军官团投票,加入该团。

普鲁士军队等级森严,军官和士兵的待遇有很大不同。他的堂兄洛塔尔也在第5骑兵师服役,由于骑兵师的军官数量并不多(大约250多人),兄弟二人有很多机会碰面,洛塔尔自然而然地成了沃尔夫拉姆的领路人。

1914年6月19日,里希特霍芬完成卡塞尔战争学院的培训,被正式授予少尉军衔。一战爆发后,第4轻骑兵团跟随第5骑兵师调往西线,此时的里希特霍芬担任骑兵排长。

骑兵作为一个古老的兵种在一战前就已经没落,各国都不会将骑兵作为一种突击力量来使用,而是让他们担负搜索、侦察任务。第5骑兵师的第一场战斗发生在1914年8月15日,他们在侦察法军部署情况时,遭遇法军第8骑兵军的部队。第5骑兵师在战斗中占据上风,迫使法国骑兵撤到马斯河对岸。但他们试图继续挺进法军纵深时,遭遇步兵密集火力的阻击,不得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进入9月,西线战事已经陷入僵局,双方迎来了漫长的堑壕战。这种情况下骑兵已经不适合担任侦察、搜索任务。第5骑兵师接下来被当作步兵使用,他们把战马送到后方,与步兵一样进入堑壕。但上级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在大材小用,于是该师于10月底被调往东线。19岁的里希特霍芬少尉对这段经历印象很深刻,他在战壕里的1个多月树立了信心,认为自己已经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有能力的军人。

此时的东线刚刚打完坦能堡战役,俄军虽然损失了12万人,但他们在兵力上仍然占有优势。第5骑兵师于11月3日被部署在维斯瓦河一线,负责掩护主力第9集团军的右翼。不久之后,该师的当面出现了俄军第7哥萨克骑兵师的身影。双方在辽阔的战场上进行 一场谢幕式的交战,最终哥萨克骑兵师被打垮。

和西线一样,东线也很快陷入了堑壕战的泥潭,骑兵又一次失去了用武之地,他们甚至只能在后方担任维持治安的警察角色。与此相比,德国开始重视使用飞机完成战场侦察任务,而且效果非常好。一个飞行中队能对远距离目标迅速实施侦察,其作战效率可以抵上一个骑兵军。坦能堡战役期间,就是通过飞机侦察才发现俄军的两个集团军相隔太远,才让德军下决心实施分割围歼。战役结束后,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就曾感叹:“没有飞机就没有坦能堡!”

骑兵的没落给里希特霍芬家族带来了新的改变,家族里第一个走出去的是沃尔夫拉姆的堂兄曼弗雷德,他于1915年5月申请加入帝国航空部队,并很快崭露头角。当年年底,洛塔尔也申请加入航空部队。在两位兄长的强烈鼓励下,沃尔夫拉姆于次年提出申请,并于1917年6月获得批准,开始接受飞行训练。

1917年9月,沃尔夫拉姆进入第14飞行补充团,12月至次年3月,他又接受了高级飞行训练,学成后担任单座战斗机飞行员。此时他收到堂兄曼弗雷德邀请,加入后者领导的第1战斗机联队。

1918年4月21日,沃尔夫拉姆执行了首次空中巡逻任务。曼弗雷德担心沃尔夫拉姆没有任何经验,所以在起飞前就叮嘱弟弟在编队最外围飞行,如果遇到敌机不要参加空中格斗。上午10时30分,第1战斗机联队在空中遭遇英军战斗机,战斗随即展开。

无独有偶,当面英军也有一名飞行员是新手,起飞前也得到了相同的嘱托。两个新人就这样在空中相遇了,对方先发起了攻击,并绕到了沃尔夫拉姆的身后准备开火。远处的曼弗雷德密切注视着战场动向,当他发现沃尔夫拉姆有危险时,不得不抽身赶去救援。

曼弗雷德这一次犯 了几个低级错误,为了寻找最佳的攻击路线,他选择在极低的高度飞行,而这样会遭遇地面火力的巨大威胁。他因为急于解救沃尔夫拉姆,竟没有注意到身后有一架英军飞机正紧紧跟在他的后面。盯上他的是英军罗伊·布朗上尉驾驶的飞机,没有人搞清楚是地面的火力还是罗伊·布朗飞机上射出的机枪弹击中了曼弗雷德,总之“红男爵”被一枚子弹射中心脏,当场阵亡。

曼弗雷德当时是德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死震惊了整个帝国。不过第1战斗机联队的官兵甚至都来不及悲痛,就立即投入到持续不断的战斗中。1918年5月,第1战斗机联队换装新式D7型战斗机,此前沃尔夫拉姆一直驾驶着一架三翼飞机,飞行速度缓慢,难以和性能更好的协约国飞机匹敌。自从驾驶D7型战斗机后,他开始有所斩获。6月4日,他击落了一架法军双座观测机;6月9日,又击落另一架观测机。凭借上述表现,沃尔夫拉姆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7月1日,第1飞行战斗机联队迎来了第三任指挥官—日后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他和沃尔夫拉姆由此相识。戈林在一战时同样是一位空战英雄,在担任第1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前,已经击落敌机21架。7月21日,沃尔夫拉姆击落了一架英军战斗机。不久之后他的战绩上升到5架,成为王牌飞行员。整个一战期间,沃尔夫拉姆共击落敌机8架。最后一次战果来自11月5日的一场空战,此时距离德国战败投降只剩下6天。

德国战败后,里希特霍芬回到了第4轻骑兵团。他在过去4年多运气出奇的好,虽然经历过地面和空中的激烈战斗,却从来没有受过伤。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适应骑兵部队,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不能保留空军,只允许发展民用航空。无奈之下里希特霍芬于1920年选择离开部队,进入汉诺威技术学院学习机械工程。

1923年,拿到学位的他再次回到部队。大学学习机械工程的经历为里希特霍芬打开了另一条工作途径,他进入国防部陆军武器局,开始专注于飞机型号和航空技术的规划和研发工作,为日后能够让德国重新组建空军做准备。1925年,已经30岁、服役12年的里希特霍芬晋升中尉军衔。

陆军武器局汇集了大批一战时的德国优秀军官,包括日后纳粹空军元帅施佩勒、凯塞林,以及空军将领费尔米(战争初期担任第2航空队司令,因1940年初下属意外泄露入侵法国的“黄色计划”受牵连被免职)、维莫尔(战争初期曾接替凯塞林担任第1航空队司令)等人。

武器局负责制定作战思想、条例并提出有关新武器的训练计划,还要对新武器的研发提出要求。里希特霍芬在之后的几年中专注于航空武器的研发,并逐渐成为这方面的关键人物。

1929年,里希特霍芬拿到柏林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与德国航空业有关,还涉及工程技术和经济学方面的内容,这表明里希特霍芬已经对德国航空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此期间,魏玛共和国也持续向航空业注入资金,每年1000多万美元的补助至少可以让德国在这一领域维持较高的技术水平。

1929年初,负责监督德国重新武装的“战胜国军控委员会”解散。此时的意大利由墨索里尼执政,他迫切希望和德国建立军事合作,利用能力突出、具备尚武精神的德国军官提升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里希特霍芬被调往意大利,担任帝国防卫军驻意大利的空军代表,同时晋升上尉军衔。在此期间,里希特霍芬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到一个国家是如何把空军作为独立军种来运作的。

1932年,里希特霍芬回到国内,但他还没来得及投入新的工作,就患上了肺结核病,不得不前往瑞士的一家疗养院接受治疗。他的身体很快就得到恢复,不过整个人消瘦了很多。在他之后十多年的余生中,不时地会因为身体虚弱而影响工作。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他很快就赢得了包括军队和权贵阶层的支持。里希特霍芬崇拜希特勒,他和众多军官都认为后者是德国的唯一希望,只有他能带领德国人彻底解除凡尔赛条约的枷锁,让德国重新回到世界强国的行列。

更让里希特霍芬兴奋的是希特勒在上台几天后,就下令组建帝国航空委员会,由他的老上级赫尔曼·戈林担任委员会主席。1933年4月,帝国航空委员会升级为帝国航空部,戈林宣布他会以航空部为基础重建一支强大的空军。

1933年至1938年是德国空军的黄金发展期,一大批优秀军官从陆军转入空军。在众多能力出众的将领中,被视为未来陆军总长人选的韦弗最突出,他被任命为空军作战指挥局局长,也就是后来的空军总参谋长。韦弗为戈林选出了几位极有能力的参谋部军官担任航空部各机构的负责人,对里希特霍芬有直接影响的是任命了威廉·维莫尔出任技术局局长,负责空军的飞机研发工作。

里希特霍芬于1933年进入空军技术局,担任测试处处长。1934年6月,他晋升少校军衔,调入技术局任飞机发展处处长。技术局下辖四大处,除了飞机发展处还包括研究处、生产处和预算处。里希特霍芬的发展处下设6个科室,即飞机科、发动机科、飞机仪器科、无线电科、武器科和生产科。仅从他管辖的科室就可以看出,虽然只是一名少校处长,但里希特霍芬的责任相当重大。

发展处在职能上有三大任务,为飞机生产安排提出建议、下发订单、监督测试。里希特霍芬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的工作表现最为出色,得益于同韦弗、维莫尔两位志同道合领导的密切合作,发展处参与的机型在飞行速度、航程和性能上都超越其他国家在同一时期研发的机型。

1934年12月,技术局制定出一款单翼战斗机的各项技术要求,这在当时各国还普遍采用双翼机型的年代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进步。1935年,亨克尔公司和梅塞施密特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符合技术局新要求机型,即He-112战斗机和Bf-109战斗机原型机。经过技术局的检测,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的Bf-109被选中,作为空军主力战斗机机型投入批量生产。

在接下来的几年,Bf-109单发单座战斗机、Bf-110双发双座重型战斗机、Do-17中型轰炸机、He-111中型轰炸机、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先后投入量产。

空军的发展并非阳春白雪,很多优秀的机型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装备部队。里希特霍芬和维莫尔一道强烈支持研发一款重型双发战斗机,他预见未来德国空军一定会需要这样的飞机。1935年,福克·沃尔夫公司提出了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即Fw-187。该机型的飞行速度远远超过竞争对手Bf-110,达到每小时635公里,但Fw-187最终莫名其妙地输给了Bf-110。

和很多人不同,里希特霍芬不看好俯冲轰炸机的前景。他认为俯冲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太慢,容易遭到地面高射炮火和战斗机的攻击。当Ju-87原型机生产出来后,他也反对列装部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战争期间“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里希特霍芬的指挥下发挥得异常出色。

里希特霍芬还主张优先发展远程重型轰炸机,在技术局局长维莫尔和韦弗的支持下,他推动研制出了两款样机—容克公司的Ju-89轰炸机和道尼尔公司的Do-19轰炸机。

两款原型机最初的试飞结果令人失望,主要是受到发动机性能不佳的影响,无法达到设计的飞行速度。空军司令戈林从一开始就反对研发这种费时费力的重型飞机,在一次视察道尼尔公司后,更是当场表露出对Do-19反感。在韦弗死后,空军下令停止了相关研发和改进工作。

其实在二战爆发前,德国空军中以戈林为首的将领有一种急躁情绪。如果他们能将上述两个机型作为过渡机量产并装备部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空军远程打击能力不足的短板,但戈林不敢做出这样的决定,他担心这样反而会暴露空军的问题。二战爆发后,里希特霍芬曾感叹:“我们终将对没有一种战略轰炸机的状态下投入战争感到后悔。”

1936年4月,里希特霍芬晋升中校。当他仍醉心于本职工作时,空军遭遇了一场悲剧。6月3日,空军总参谋长韦弗死于一场空难。如果说德国空军开始走下坡路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各部门之间的内耗越来越严重,韦弗的继任者凯塞林虽然同样能力出众,但他既不能取代戈林成为空军的新领袖,也不愿意夹在戈林和空军国务秘书米尔希(空军二号人物)之间受气。

空军内部另一次人事调动打断了里希特霍芬的工作,他的上级维莫尔被调离总部,技术局改由乌德特领导。后者是一战的王牌飞行员,也是戈林的昔日战友,但他并不适合担任技术局局长一职。

里希特霍芬在乌德特的手下干得很不顺心,后者不愿意听从他的意见,而自己提出的设计想法近乎荒唐,例如他要求所有轰炸机都要具备俯冲能力等等。里希特霍芬感觉自己在技术局已经没有用武之地。1936年11月,为了支持西班牙叛军作战,德国空军正式成立“秃鹰军团”,由施佩勒担任指挥官。里希特霍芬与施佩勒相交甚密,于是他接受邀请,赴西班牙担任“秃鹰军团”的参谋长。从此刻开始,他又回到了战斗部队……

2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