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边疆民族丧葬习惯!除了火葬与土葬,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葬仪?

狂人鉴史 2025-01-09 15:54:09

引言

提到“葬俗”,你可能想到的是披麻戴孝、哭声震天、烧纸钱、磕头跪拜这些传统习俗。

但你绝对想不到,在古代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处理亲人的身后事上,竟然有如此多的方式!

“火葬、土葬、天葬、崖葬、殉葬……” 各种你想象不到的丧葬方式,在古代都真实存在过。

今天,咱们就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一起来扒一扒这些古代民族的奇葩葬俗,看看哪个最让你大跌眼镜!

▶东北地区:契丹与女真,葬俗大不同

契丹族:天葬+火葬,祖先魂归黑山

首先,咱们把目光投向东北地区,看看契丹族和女真族的葬俗。

契丹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葬俗可以用“独特”二字来形容。

天葬+火葬: 契丹人死后,不建坟墓,不入土为安,而是将尸体置于山树之上,任其风吹日晒,“三年乃收其骨而焚之”。

想象一下,亲人去世后,不是埋进土里,而是被放在树上,三年后才收骨火化,这操作是不是有点“狠”?

更让人惊讶的是,契丹人认为父母去世,哭哭啼啼是懦弱的表现,反而要“酌酒高唱祭歌”,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打猎丰收。

契丹人葬俗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棺”。

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归黑山(契丹人认为那是祖先魂魄所在之地),所以不需要棺椁。

想象一下,尸体直接放在尸台或尸床上,场面是不是有点“瘆人”?

当然,契丹贵族的尸床会装饰得比较豪华,比如用绣花帷幔装饰。

杀牲殉葬,残忍至极:契丹贵族的墓葬中,除了金银珠宝等随葬品,还会杀牛马驼羊祭祀死者,甚至出现殉人现象。

活人殉葬,这在现代社会看来是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但在契丹贵族中却是司空见惯。

辽太祖的弟媳去世时,就有两个活人被她“拉”去陪葬。

女真族:土葬+殉葬+烧饭,葬俗逐渐汉化

与契丹族不同,女真族的原始葬俗是土葬,但他们的葬俗也很有特色。

土葬,无棺椁,无封树:女真人死后,直接挖坑埋了,不使用棺椁,也不垒土冢,不作任何标记。

这种葬法简单粗暴,但也反映了当时女真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殉葬,杀马殉葬,太祖带头禁止:女真贵族也有殉葬习俗,不过他们主要杀马殉葬。

据说,女真开国功臣阿离合懑临终前,就劝太祖禁止殉葬习俗,并带头将战马献给朝廷。

太宗以后,关于殉葬的记载就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烧纸钱。

同时,女真人用刀割划面额流血来表达悲痛,这种习俗后来逐渐仪式化,甚至出现“男女杂坐,饮酒舞弄,极其欢笑”的场景。这种习俗在女真进入中原后逐渐消逝。

烧饭,焚烧祭祀酒食,延续时间长:女真人还会焚烧祭祀酒食,称为“烧饭”。

这种习俗在金朝灭亡后仍然存在,直到元朝才逐渐消失。

▶西北地区:党项与吐蕃,火葬、土葬、殉葬

党项族:水葬、天葬、火葬、土葬,葬法多样

党项族的葬法可谓是五花八门。

水葬,凿石为穴,引水其上:李继迁用水葬的方式迁葬其祖,这种葬法比较少见。

想象一下,将尸体置于凿开的石穴中,然后引水淹没,这种葬法是不是很“独特”?

天葬,架木高丈余,迁尸于上: 麟州一带的党项族将殉情者的尸体置于高处,架木棚供奉,寓意“飞升天”。

这种葬法与藏族的天葬有异曲同工之妙。

火葬,焚尸之俗盛行,西夏灭亡后仍然存在:火葬是党项族的原始葬俗,西夏灭亡后,马可·波罗在西夏故地仍然看到火葬习俗。

火葬过程中,还有焚烧纸人纸马纸钱等仪式,寓意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受荣华富贵。

土葬,帝王陵墓仿北宋,葬俗逐渐汉化:土葬在党项族中也相当盛行,西夏帝王实行土葬,陵墓仿照北宋风格。

吐蕃族:以战死为荣,病死为耻,土葬+殉葬,葬俗受佛教影响

以战死为荣,病死为耻,白土泥墓:吐蕃人崇尚战斗,认为战死是光荣的,而病死则是耻辱的。

他们的墓葬周围会用白土泥涂抹,象征着对白色(象征纯洁和勇敢)的崇拜。

土葬,殉葬之风盛,赞普和部众皆殉葬:吐蕃人实行土葬,贵族和普通百姓都会殉葬。

吐蕃君臣之间有一种“共命”关系,君王去世后,“共命人”会殉葬。

还有一些亲信,会用刀锯脑或木刺两肋的方式殉葬。

葬俗受佛教影响,火葬逐渐流行:吐蕃人“尊释氏”,受佛教影响,火葬逐渐流行。

▶西南、南方地区:火葬、土葬、崖葬、踏歌、葬堂,各具风情

大理辖区各族:火葬、土葬、崖葬,葬法多样

火葬:乌蛮、末些蛮实行,贵族保存耳朵祭祀:乌蛮和末些蛮都实行火葬,贵族还会将死者的耳朵割下保存起来,用于祭祀。

土葬:松外蛮、白蛮实行,白蛮贵族后改为先火化再土葬:松外蛮实行土葬,白蛮贵族最初也实行土葬,但后来改为先火化再土葬。

崖葬:土僚蛮实行,与火葬结合,葬于悬崖上:土僚蛮将棺木置于悬崖上,与火葬结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灵魂归宿的独特理解。

▶壮、瑶等族:合骨、买水、用乐、斗白马、迎茅娘

合骨,同一氏族成员合葬一墓,残留原始公社制度痕迹:乌浒蛮的“合骨”习俗,源自原始公社时期的公共墓地制度。

买水,洗尸以送葬,流传至今:壮族先民和瑶族都有“买水”洗尸的习俗,这种习俗在现代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用乐,祭祀、婚嫁、丧葬皆用乐,热闹非凡:广西地区的人们在丧葬时使用乐器奏乐,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逝者的尊重。

斗白马,女婿骑马到妻家祭拜,需与妻家对敌,胜方可祭拜:这种习俗虽然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却反映了古代壮族人对婚姻关系的重视和对传统礼仪的遵循。

迎茅娘,为未婚死者娶“茅娘”合葬,寓意圆满:钦州、廉州一带的“迎茅娘”习俗,体现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对生命圆满的追求和对逝者的关爱。

五溪蛮:踏歌、葬堂,葬俗充满神秘色彩

踏歌:五溪蛮的“踏歌”习俗,是一项古老而庄重的传统仪式。每逢丧事,亲朋好友们会聚集在一起,伴随着悠扬而肃穆的音乐,翩翩起舞。

这种集体歌舞不仅是对逝者的送别,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与情感的宣泄。

葬堂:在五溪蛮的信仰体系中,葬地的选择至关重要。

他们认为,只有当血肉逐渐腐朽,灵魂才能真正进入阴间,获得永恒的安宁。

因此,五溪蛮实行一种独特的二次葬习俗,称为“二次捡骨葬”。

在第一次安葬后,经过一段时间,待遗体腐化,亲属会再次拾取遗骨,进行第二次安葬。

这一过程象征着灵魂的净化与升华,体现了他们对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和对灵魂归宿的坚定信仰。

▶结尾

这些看似"奇葩"的葬俗,实则是古代各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独特文化瑰宝。

它们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理解。

随着时光流转,有些葬俗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则被保留下来,成为我们窥探古代文明的珍贵窗口。每一种葬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读。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