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在传统的观念之中,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国家人才的摇篮,也是祖国建设的后备力量。但是进入现代以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加上商业化理念的出现,学校的职能似乎变了样。由以前单纯的教书育人理念,变成了现在的规模化,产业化,流水线化式的教育模式。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大量的私立学校和职业学校开始出现,我们不禁要问一下,这些私立学校的职业学校的出现,他们的目的是单纯的为了培养人才,是为了教书育人么?当然,从大局上来看,这些学校的出现,自然是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也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也不能否认。
但是问题是,这些很多学校都是商业性质的,说白了其实就是做生意。因此我们可以能不能这么认为:现代很多学校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赚钱,在赚钱的基础上,顺便为国家培养人才,对于他们来说,赚钱是第一位的,而培养人才只是手段。就像我们现在的很多工厂,从大局上来讲,是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做贡献,但是实际上其实就是一些资本家获取利益的场所,难道不是么?话说得可能有点难听,但是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对于资本来说,追求利润是他们的唯一目标,这是不可能改变的。就比如前期发生的某学校臭肉事件,学校的董事长态度傲慢,根本都不在乎学生及家长的反应,其实就是如此。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不能继续赚钱,能不能继续从学生和家长身上获取利益,其他的东西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不知道大家可记得,以前的大学是完全免费的,教师的工资和学生学习期间产生的所有费用完全由国家承担。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那时候的教育确实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培养后备力量的。改革开放7年之后,从1989年开始,我国的大学除了师范类院校中享受专业奖学金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和住宿费,其他享受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酌情减免学杂费,但住宿费不免。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向市场化转型,学费的收取成为高校运营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大家看出来没有,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我国的大学已经逐步市场化,其实说白了就是商业化了,因为学费的收取已经成为高校运营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了。
1999年,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建议通过扩大高校招生来拉动内需,虽然这个建议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大家也明白一旦大学扩招,就极容易造成教育内卷,最后导致出现很多的社会问题,但是为了当时社会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一建议最终还是得到了通过。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其实教育的方向已经出现了偏差,由培养人才的目的,转变成提高国民素质,拉动内需。大家知道,所谓的拉动内需,其实就是促进人们消费,让人们花钱。因为与学校相配套的领域非常多,因为大学的人多了,很多行业都会带动起来,比如饮食,零售,房屋租赁甚至是交通等等。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民办大学,不过那时候的民办大学教育方向还是比较好的。教育的理念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中国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人才,而民办大学真正快速发展,其实就是在大学扩招之后。随着大学的扩招,一些有着先见之明的精英们意识到,在当时社会对人才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很多民众对教育的需求较大,因而办学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全国各地的民办学校纷纷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偏离教书育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