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从蕾聊考公 2024-06-06 09:46:39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形态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第三,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

  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是一种很低级、没有专门化、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 第五,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

  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性质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出现学校教育。学校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 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参与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1.古代中国的教育

  (1)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 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根据文献,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庠、序”,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的确切证明。商代出现学校的现象,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2)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 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学术官守”。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其中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序”“校”“庠”四种。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周礼》有记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所谓的“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其中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这些教育主要目的是使统治者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被统治阶级与作战的本 领。当时教育轻视体力劳动。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的核心内容。

  “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包含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很广,形式多样,包含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射”与“御”: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御”是指驾车; “书”与“数”: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

  (3)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 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门下有弟子三千。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一所由官家举办、 私家主持的学校。其办学特色表现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是齐王的“智囊团”或“咨询机关”;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加入和退出不受人数和时间的限制;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 生守则——《弟子职》。

  (4)汉代自汉武帝开始,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有为”建议,必然影响 到文化教育领域。汉代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官学和私学,汉代的中央官学包括西汉时期出现的太学以及东 汉时期出现的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著名的地方官学是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人才选拔方面主要是察举制,择贤人。

  (5)隋初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期,定“十科举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制度。

  (6)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与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7)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这不仅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使形式的创 造性也受到了扼制。

  (8)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于是下令“废科举,兴 学堂”。

  2.古代印度的教育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古代印度的学校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 色的是“古儒学校”。“古儒”是古代印度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称谓,“古儒”全部是婆罗门种姓的人,由他们在家里设立的经义学校被称之为“古儒学校”。学习和研究《吠陀经》成为婆罗门种姓的特权了。

  公元前3 世纪,佛教兴起,佛教教育随之发展,佛教教育目的在于让人们弃绝人间享乐,通过修行, 追求虚幻的来世,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的教育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古代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其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学校种类较多,主要有宫廷

  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其中,文士学校是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 善书,执掌治世权限,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古代埃及的教育,其教学方法是灌输和体罚,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古代希腊的教育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但由于雅典与斯巴达城邦各自的政治、

  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此各异。

  表 1-2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区别

区别

斯巴达

雅典

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

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

培养目标不同

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

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教育机构不同

行尚武教育,军队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竞技”

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教育内容不同

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教育方法不同

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5.中世纪欧洲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为教会所控制,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侣学校、天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前两者教育内容有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三科”是文法、修辞法、辩证法。“四学”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的世俗教育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进行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结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于一 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产生于11 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 “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1)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2)教育具有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 可的思想;

  (3)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 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4)教育具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 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5)教育具有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6)教育具有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知识,而 是受教育本身,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 埃拉斯莫斯(又译为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四)近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五)20世纪后期的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被称为“终身教 育之父”。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方式的教育。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 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观念是片面的。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的形式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型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 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 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 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对单一性的否定。其特征有: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

  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其中,确立和形 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 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6.教育的个性化。所谓“教育个性化”,就是要承认学生在体质、智力、需要、兴趣等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依据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7.教育的国际化。现代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到教育管理等都要面向世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