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编辑丨铎子
“赌王、首富、宁王、动力电池大王、中国车圈真正的大佬。”
38岁还在上学的曾毓群,集多个标签于一身。他的成功,总被外界归结于“豪赌”。
然而,鲜少有人知道他的“好学”,给了他难能可贵的眼界。
陆续求学小时候考试,曾毓群对于正常的100分一般不屑一顾,对于附加题能不能做出来却情有独钟。
在他看来,只有附加题都做对了,才算发挥出了自身实力,展现出了自身的水平。
天资聪颖的他,1985年从福建宁德第一中学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大学期间,他继续做着附加题。
不仅勤学专业知识,且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对电子、计算机、物理等都有浓厚的兴趣。
他的“好学”,也给了他开阔的眼界。
毕业后,他仅在国企待了3个月,就跑到了东莞,加入当时刚刚冉冉升起的电子行业,到世界电脑硬盘磁头头部厂商外企新科电磁厂当起了技术员。
在这里,他继续保持好学姿态。
刚进厂时,由于大学所学专业是船舶工程系,在电子行业算外行人士,他硬是凭借日复一日疯学,没多久就让自己吃透了相关技术,甚至主动请缨帮公司解决技术难关。
90年代初,氟利昂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遭到全球抵制。新科电磁厂当时的大客户IBM,当即要求停止使用氟利昂,改为去离子水洗剂。
但此生产工艺的调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时曾毓群却主动站了出来,申请帮助公司解决这个难题。
结果仅在一番研究和实践后,曾毓群作为门外汉就成功解决了新科电磁厂专业人士都难以解决的氟利昂清洗剂问题,并因此受到直属领导陈棠华的赏识。
陈棠华身为一名化学博士,对材料科学很是熟悉,他对曾毓群的工作能力十分认可,但对于他的学识不太满意。
为此,他除了在工作方面对曾毓群大力指导外,还安排他去了美国考察,并推动曾毓群去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求学。
1997年至2001年期间,曾毓群在职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并获工程硕士学位。
从此,他从门外汉,成为了一名电子行业的科班出身人士。
年仅31岁,他就被提拔为总监,成为了新科电磁厂历史上最年轻,且公司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总监。
当他选择离开新科电磁厂,与陈棠华、梁少康两人组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进入陌生的电池领域,他又一次跑去了进修。
2002年至2006年期间,曾毓群在职就读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
38岁那年,他领取了博士学位,从此又多了一项物理专业技能。
学识渊博,也让他的眼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没有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相对超前的眼光,并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一路开挂。
敏锐避开正面交锋2020年,一次接受对外采访中,曾毓群的发言令人茅塞顿开,他说:“要创业你第一个要想到竞争对手是谁,市场在哪里。”
上世纪90年代末,初期创业时,曾毓群一头扎入电池领域,他便深知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日本人,那时索尼、松下等日系硬包电池做得十分好,中企难以切入。
“大哥大”刚进入中国,两万一台的售价中,光电池一项就要占据数千元,当时“大哥大”的电池为日本所垄断。
深知竞争对手强大,市场在哪?
曾毓群敏锐的选择了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避开与其正面交锋。
当时日企主要生产的是方形与圆形的硬包电池,而曾毓群经过一番调研后,当即选择了还不太引起日企关注的聚合物软包电池作为突破口。
该电池拥有尺寸变化灵活、轻薄、循环次数高等优点,更适合手机、笔记本等电子产品,且当时普及度还不高,这成为了曾毓群做电池的主攻方向。
但不出意外,好东西普及度不高,都是有原因的。
市场上先进的聚合物软包电池技术主要属于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要想获得技术,需花费100万美元,约等于ATL全部资金的40%,曾毓群只能咬牙斥资买下专利使用权。
但不曾想,花大价钱买来的专利还有一个重大缺陷。按照该技术做出来的电池,充放电几次,就会出现鼓包问题。
心里委屈的曾毓群跑去质问老美人,结果得到答复:“电池鼓气我们也没办法啊,全球拿下授权的20几家企业都搞不定。”
如果放任问题不管,那必然难以与日企产品竞争,能够拯救自己的,也唯有专业的知识了。
为解决电池技术问题,曾毓群带领团队没日没夜的进行技术攻关。结果仅用了2个星期,他们就不可思议地解决了贝尔实验室和其他20多家专业企业都无法解决的电池鼓气难题。
此举令ATL成为了20多家被贝尔实验室授权的企业中唯一将该技术产业化的公司,在全球率先实现聚合物软包电池的量产。
2001年,ATL实现累计出货100万颗电芯,并在次年实现盈利。脱颖而出的技术底蕴,还让其获得了苹果公司的青睐。
2003年,正为iPod续航发愁的苹果找到ATL,希望后者能为它定制一款能用于新一代iPod的高性能电池。
苹果公司要求电池既要能安置在小巧的iPod中,又要有提升续航的高容量,还得保证安全。这些需求,统统正中ATL技术的下怀。
在成功为iPod开发出异形聚合物电池后,ATL拿到了苹果1800万台iPod电池订单,顺利打入苹果供应链。
这层关系,也成为了ATL有力的背书,全球一些著名的数码品牌纷纷找上门寻求合作。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0年,ATL连续9年聚合物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第一。
咬牙克服大难关曾毓群的“好学”,让他成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在众多技术通关与及时捕捉未来趋势的路上畅通无阻,到2008年40岁,他依旧宝刀未老。
当年,中国开始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国内在酝酿推出财政补贴形式的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
风口刚有了苗头,曾毓群就嗅到了机会,在他的主导下,ATL成立了动力电池部门,由黄世霖负责,进行车载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
到2011年,各家电动汽车团队都在厉兵秣马,各自准备发布最新产品,ATL的动力电池部门又被独立了出来,组建成了宁德时代,这家日后被称为“宁王”的企业。
这一次,曾毓群又凭借着他“好学”积淀的过硬专业知识,引领企业进行技术突破,赢得了一位大客户。
2012年初,华晨宝马欲为旗下首款电动汽车品牌“之诺”找一家中方电池供应商,它找到了宁德时代,向其提供了一本800多页德文的动力电池生产标准说明书,其中涉及相当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宝马汽车一位高层曾回忆,当时800多页的说明书让宁德时代“有些犹豫”,担心太过复杂,但最终还是选择咬牙克服这个难关。
而后,随着一遍又一遍,测试再测试,2013年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性能和质量终获宝马认可,成为了宝马在大中华地区第一家汽车动力电池供应商,这一消息令外界震惊不已。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动力电池里面有个十分重要的性能参数叫循环寿命,实际上大概需要三千次就够了,宝马公司却提出了1万次循环。
然而宁德时代居然把这个事情给做成了,循环性能真的做到了1万次,这个让德国人也惊呆了。
成功征服宝马,也迅速让宁德时代在业内打出了名号,北汽、吉利、长安等国内车企相继与宁德时代开展合作。
相较于另外一家行业巨头比亚迪选择主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曾毓群在技术选择上,脑子还更为灵活。
他主要押注三元锂电池技术路线,但也没有放弃磷酸铁锂技术,选择了“两腿走路”。
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与稳定性较高,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是电池容量较小,导致续航能力较差。
而三元锂电池容量比较大,有较高的续航能力,但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而且成本相对较高。
然而,当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偏向倾斜高续航动力电池,首次将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纳入补贴考核标准,宁德时代迅速成了最大受益方,完成了速称王。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量11.84GWh,超越比亚迪和日本松下取得全球第一的位置。
一切看似都在向好发展,眼界过人的曾毓群,此时却突然谈起了危。
天下苦宁王久矣2017年,曾毓群以“修己达人奋斗创新”为题对公司员工群发邮件,提出“当台风来时,猪都会飞”。但是,猪是在飞吗?台风走了后猪的下场如何?
他直言,宁德时代在外人眼中感觉良好,公司内的一些同事也有些自得,觉得宁德时代已经是大公司了,开始有些大公司的气质。
而他提出警告,当躺在政策的温床上睡大觉的时候,竞争对手正在面临生死关头玩命的干,一进一退之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因此他呼吁,大家立即调整心态,直面现实,积极的寻找能跟竞争对手一较高低的技术和成本方案,积极的跟客户沟通,努力的推进中国芯的实现。
2019年,《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出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此后逐步退潮。
及时前瞻看透这一切的曾毓群,却因此躲过了这一大劫,凭借日复一日的创新,在政策出来后,他依旧能够持续称王称霸。
自2017年开始,宁德时代已连续七年蝉联全球动力电池厂商第一,市场份额在2023年占全球36.8%,装车量达259.7 GWh。
他办公室里曾经挂的“赌性更坚强”字帖,也被传撤下,换成了“溥博渊泉”。
这句话出自《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指智慧广阔深厚,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时时涌出。
曾毓群这个充满智慧的人,也在给宁德时代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2023年财报显示,宁德时代全年营收为4009亿元,净利润达441亿元,相当于日赚1.2亿元。
但市场对宁德时代的情绪也在变化。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直接将矛头指向宁德时代,“当前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现在我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经济学家任泽平则在一条微博上写道:天下苦宁王久矣。
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蔚来汽车老板李斌也忍不住说出:“我们都在赚钱,但最后都给了电池公司。”让曾毓群成本降低一点,这样他们利润才能高一点。
一些车企也开始有所“反击”。
如大众投资了国轩高科,奔驰入股了孚能,造车新势力理想、小鹏和蔚来投资了欣旺达等,这些都在一点点威胁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还曾预测,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1200 GWh,但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 GWh。
这预示着,一场电池过剩大风将刮起。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