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教授:减重尚无最佳膳食模式,长期LCDs饮食需谨慎

星弘康康 2024-10-02 18:22:35

8月16~18日,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4)在京成功召开,该大会响应国家“2030健康中国战略”,以期通过学术探讨与学科交叉,推动肥胖领域临床实践、学术研究及创新转化,已成为肥胖疾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大会上,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李铎教授以“减重是否存在最佳膳食模式”这一话题展开了精彩论述,现梳理其精粹,邀君共阅。

各具特色的膳食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一些特殊饮食法逐渐风靡,受到健身、减肥、控糖人群的追捧。世界不同地区、国家或民族膳食中不同食物、饮料和营养素的数量、比例、种类或组合,以及习惯性食用的频率差异巨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膳食模式。比较有名的习惯性和高频率膳食模式如:西方膳食、东方或亚洲膳食、地中海饮食、DASH(得舒)膳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s),低升糖指数(GI)饮食、轻断食、间歇性断食(5+2)、16:8饮食法、生酮饮食(KD)、辟谷等。

DASH饮食,又称终止高血压饮食,是从美国大型高血压防治计划发展而来的膳食模式,强调增加蔬菜、水果、低脂(或脱脂)奶、全谷类食物摄入,减少红肉、油脂、精制糖及含糖饮料摄入,进食适当的坚果、豆类,从而提供丰富的钾、镁、钙等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增加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减少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

又比如,地中海饮食是以希腊、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等处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各国为代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等;鱼、家禽、蛋、乳制品适量,红肉及其产品少量;食用油主要是橄榄油;适量饮红葡萄酒。脂肪供能比为25%~35%,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7%~8%),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较高。

不同的饮食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健康益处和文化背景,但这些饮食习惯对身体的长期影响值得引起注意,需警惕“时尚饮食”的陷阱。

LCDs并非“万能”饮食法

首先,我们必须要区分两个概念:低碳饮食(A low-carbon diet)≠低碳水化合物饮食(A low carb diet),不要陷入“认知误区”。

低碳饮食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减少消费决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做出的饮食选择。包括少吃工业化生产食品,少吃加工和包装食品等,多吃本地和季节性种植食品,并适当地回收利用食物(如用来制作肥料),减少食物浪费。一直以来备受联合国的倡导与推崇。

LCDs通常指膳食中碳水化合物(CHO)供能比≤40%,脂肪供能比>30%,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限制或不限制总能量摄入的一类饮食。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VLCDs)以膳食中CHO供能比≤20%为目标。最早的LCD可追溯到美国医生罗伯特·阿特金斯于1970年提出的阿特金斯饮食法。类似地,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KD是VLCDs的极特殊类型,营养素摄入比例通常为5% CHO+75%脂肪+20%蛋白质。

不推荐执行长期LCDs,相关论据如下:

证据一:LCDs及其与高蛋白饮食的结合广泛用于控制体重。除体重减轻外,还显示可能对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有良好的短期影响。然而,一项全球性的荟萃分析显示,从长远来看,LCDs与全因死亡率显著升高相关,而与CVD死亡率和发病率风险没有显著相关(图1)。这些发现支持LCDs的长期危害和无心血管保护作用,考虑到LCDs可能是不安全的,无论其营养成分如何,建议最好不要推荐LCDs[1]。

图1. 与LCDs相关的全因死亡率调整风险比(RR)

证据二:心肌梗死(MI)幸存者最健康的饮食模式尚不清楚。一项研究发现:依从高动物源脂肪和蛋白质的LCDs膳食与MI后更高的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相关;依从于基于植物食物的LCDs与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无关。研究未发现MI后坚持LCDs对健康有好处[2]。

证据三: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对1980年(女性)或1986年(男性)至2006年的女性和男性进行随访,最终记录了12,555例女性死亡(2458例与心血管相关,5780例与癌症相关)和8678例男性死亡(2746例与心血管相关,2960例与癌症相关)。在合并分析中,总体低CHO评分与总体死亡率增加呈正相关;依从于动物性的低CHO评分与全因死亡率、CVD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增加呈正相关;相反,较高的蔬菜低CHO得分与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总之,以动物为来源的LCDs与男性和女性较高的全因死亡率相关,而以蔬菜为基础的LCDs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相关[3]。

证据四:一项研究探索了LCDs与长期死亡率之间的关系。42,237名30~49岁女性,随访12年后发现,减少CHO或增加蛋白质十分之一的摄入量与总死亡率分别增加6%(95%CI:0%~12%)和2%(95%CI:-1%~5%)相关;对于CVD死亡率,在40~49岁女性中分别相应增加13%(95%CI:-4%~32%)和16%(95%CI:5~29%)[4]。研究提示:以低CHO和高蛋白摄入为特征的饮食与女性总死亡率特别是心血管死亡率增加有关,长期坚持LCDs需提高警惕。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更贴合国民饮食特点

在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5]中,首次给予定义和推荐了一种新的膳食模式——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它是以东南沿海一带(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为代表的膳食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适合国人的健康膳食模式;主要特点包括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蔬菜水果豆制品丰富、鱼虾水产多、奶类天天有,并且强调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具有其独特之处,与我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观念相吻合,更符合中国人群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与其他国际知名的膳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等)相比,中国人群若要保持健康体重且预防CVD,其更适合采用低脂肪、相对较高的CHO膳食模式,加之平衡的营养素,而非盲目跟从于欧美人的饮食模式(图2)。

图2.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

总结

在营养学中,总能量是“纲”,总能量的组成是“魂”。在控制总能量为前提下,减重应该如何设计宏量营养素比例?减脂、减CHO、增加蛋白质?或是减CHO、增加脂肪、不增加蛋白质?又应该选择何种CHO?何种蛋白质?何种脂肪?这值得思考与深入探索。

减重目前尚无最佳膳食模式。总的原则下,应控制总能量摄入,根据个体调整CHO、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这仍需大量RCT循证证据),日常饮食注重食物多样性,多摄入全谷物,增加蔬果、豆类摄入,并避免高精加工包装食品和饮料。

专家简介

李铎 教授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院士(FIUNS)

青岛大学营养学首席教授、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浙江大学荣休教授

澳大利亚Monash University兼职教授

WHO营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FAO/WHO营养专家组专家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常务理事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主编

在同行评议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文章49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40余篇包括Nature、BMJ、Gut、Diabetes Care等,第一和通讯作者SCI文章280余篇、著作17部/章、授权发明专利23项。

连续九年入选为中国高被引学者(2015-),入选Stanford University全球顶尖2%科学家(2019-2022),Elsevier全球顶尖科学家(2021-2022),Stanford University联合Elsevier发布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全球学者库终身学术影响力榜(2023)。

1.Noto H, Goto A, Tsujimoto T, Noda M. PLoS One. 2013;8(1):e55030.

2.Li S, Flint A, Pai JK, et al. J Am Heart Assoc. 2014 Sep 22;3(5):e001169.

3.Fung TT, van Dam RM, Hankinson S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0 Sep 7;153(5):289-98.

4.Lagiou P, Sandin S, Lof M, et al. BMJ. 2012 Jun 26;344:e40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