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下谋反大罪的李白为什么能被赦免,唐朝9节度邺城惨败的余波

闲说宇俊星 2023-09-22 00:03:18

流放途中的赦免

公元759年(也有说760年),因为参与永王谋反被流放到夜郎的李白在路上碰到了大赦天下的圣旨。兴奋至极的他在舟上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

参与永王谋反而被流放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三年前因为脑子发热参与永王叛乱,到被官军擒获入狱。这三年李白的家人积极运作和昔日多名好友明里暗里的帮忙,李白免除一死。不过死罪能免,活罪难逃。李白这是属于谋反的大案,被判处流放夜郎,为什么这种案子也能被赦免。这就和安史之乱唐军平叛的形势巨大变化有关系了。

唐肃宗为何大赦天下

756年仓促中登基的肃宗熬过了最艰难的757年下半年,唐军在南阳、两淮、河东都顶住了叛军的攻势。757年唐军主力汇聚关中,尽管叛将安守忠、李归仁在武功、永丰仓和清渠多次击败唐军。但是757年9、10月唐军主力分别在香积寺和陕州击败叛军,夺回了洛阳,形势一片大好。

唐军在香积寺、陕州击败叛军一度扭转了安史之乱的颓势

757年10月收复东都洛阳后,唐军没有乘胜追击。不久后河北史思明归附唐朝(后来又叛变),河北一地仅留下安庆绪这个伪燕皇帝。认为平叛志在必得的肃宗乐观的估计了形势。在新的一年到来时干了3件事。

1.封皇长子李豫为皇太子,确定国本。

2.改了年号,这一年改为乾元表示大唐国事回归正轨。

3.在辖区做了严厉的叛徒惩治工作。一批被迫投降的官员倒霉了。唐王朝非常严厉地处分陈希烈为首的三百多名陷伪的官员被唐庭直接处决。

“重者刑之于市,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

唐军收复两京,很多被迫做了伪官的官员被处死

很多投降的官员当时因为唐军败的太快,被迫投降。还有不少人坚决不从,比如王维这种靠装疯卖傻坚决不做伪官的人都被严厉的处置了。

这样严厉且一刀切的处置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然而唐肃宗对此严重后果视而不见,“三司用刑连年,流贬相继”,致使“河北叛人畏诛不降,兵连不解”。很多人干脆跟着叛军一路走到黑。

和被杀掉的官员相比,李白能捡回一条命,还能泛舟江上一路不紧不慢的去流放地算是幸运的。

不过很快李白就要收到大赦礼包了。因为唐军又在前线吃了空前惨败,让唐朝高层不得不调整之前严厉的官员甄别和惩戒工作而转向宽大处理。

20万唐军北上,准备解决伪燕皇帝安庆绪

改元年号的肃宗并没有忘记终结叛乱,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安庆绪(当时史思明已经被招安)肃宗将关中、河东、河南地区的资源组织起来,召集了大量的民工和当时所有的官军精锐。

758年9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灵、李奥、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

邺城之战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鲁灵、许叔冀的部队从南阳盆地过来。季广琛从徐州一带北上,李光弼从河东赶来,唐军主力由郭子仪带队北渡黄河而来。大军从758年9月开始围城,邺城的叛军被围的只能吃老鼠和尸体,情况惨不忍睹。

通过不停骚扰唐军粮队,挫败唐军士气

这时北面的史思明又叛唐南下了,在救援安庆绪的过程中。史思明敏锐的发现唐军虽然势大,但是各部之间没啥配合。所以史思明不停地对唐军的粮队进行骚扰。唐军被搅的烦躁时,史思明大军出击,先是击退了在挖掘漳河的唐军。然后在邺城以南击退了唐军主力。

邺城之战最后时刻,史思明击退唐军

邺城之战失败打掉了唐朝一劳永逸收复河北的信心,唐军匆匆撤退还把几万熟练的工人,民夫丢给了叛军。大量的粮食、器械、木材、火油等都被史思明笑纳。这些人力物力是唐朝在收复洛阳后准备了半年,穷尽全国之力收集的。经过近4年鏖战、关中、河北河南、两淮、南阳都被打成一片白地。双方阵亡万人以上的战役有十几次。唐朝的国力再难支持那么大的战争了。

“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通鉴》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邺城惨败,唐军完美收官叛乱的希望不在

这一仗过后,除了大范围再次征兵。李唐王朝大幅度改变了之前惩戒叛徒的政策。肃宗不得不承认现实,叛军真的不好打。仗打到这个份上,投降安史的唐的官员非常多,当时有一个表述,叫作“为贼所污者半天下”,所以这些人如果都要清查的话唐朝没官可用了。

所以政策180度大转弯,有污点的官员基本赦免了。那李白这种犯浑官员被赦免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不得志的求官之路

李白是汉语音运用的天才,他的诗文千百年来被历代传颂。他的人生经历了整个盛唐,他用诗歌勾勒出一个无比绚烂的时代。

但实话实说李白这种性格不太适合为官,官场的弯弯绕绕和需要城府的行事方式是李白这种浪漫诗人不能接受的,他也学不会。而且李白这种性格真的当大官也是灾难,他这种放荡不羁的作风不论是地方行政还是中央决策都是要坏事的。

李白年轻时曾写了自荐信《与韩荆州书》给韩朝宗的,希望得到引荐。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乐于推荐地方才俊到中央。

所以李白写信自荐的时候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这次用笔过于炙热起了反效果。信中对韩大人吹捧的太肉麻。说什么“士为知己者死”,还说韩大人今后有什么危急凶险之事需要李白出力,李白定将舍命献身,一副掏心掏肺的样子。

青年李白曾不止一次仰望过长安,希望在这里建功立业

见过了大风浪的韩大人需要的是成熟干练的治国之才,李白的才他是知道的。但想到李白是这样没有城府的人。想到李白一旦当官被牵扯到啥事情,对于自己绝对是祸害他就没有做推荐。

后来李白成家立业也没有忘记去长安一展宏图的夙愿。他这次找了一条新路,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

秦岭北麓,长安达官贵人的后花园

当时在长安南部是秦岭余脉坐落着不少达官贵人的离宫、别墅。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就在其中。李白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奉承的文章,终于获得玉真公主的推荐入职翰林,能够一睹天容。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玉真仙人词》

尽管皇帝多次招李白入宫,但并不与他讨论国事。玄宗自己的艺术修养极高,是梨园戏班们的祖师爷。他欣赏的只是李白无双的文笔。感觉没达到心理预期的李白辞官了,继续寄情于山水之间。

天生我材必有用

当安禄山掀起那场滔天大乱后。李白反而看到了机会,757年永王受封领东南诸军。李白马上从庐山启程去追随永王,这两人是没头脑遇到不高兴。一顿操作下来一个丢了命一个被流放。

李白好友杜甫安史之乱的经历

李白获得赦免的同时,他的昔日好友杜甫却倒霉被贬。759年因为朝堂站队房绾,只能接受贬谪。路上的遇见官军征兵,写出了不朽的诗篇——三吏三别。

叛乱中的黎民百姓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当时政府需要征召没到成丁年龄的男子当兵。而“石壕吏”一篇中更是连家中已经有人为国牺牲的长者都要被征召了。诗中提到的“三男邺城戍”指的就是758年~759年的9节度使征讨邺城之战。

唐代律令要求成丁后23岁才能服役。因为后方无丁可抽,所以杜甫的诗中“中男”要顶替。

杜甫一面同情人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被迫征上前线的人民,内心非常煎熬。

于是未成年的男子、新婚的丈夫、已献出三个儿子的老妪、子孙已死尽的老翁、无家可归的独身汉等等广大的人民均被征去服兵役,以平定这场叛乱。

相比较于李白的洒脱,杜甫是政治上更加可靠的人。在安史叛军攻占长安时,杜甫没有投降而是一直找机会去找肃宗,尽管后来因为政治经验不足获罪被贬谪。在贬谪的路上他还是关心民间疾苦,忧心国家的前途。

心忧天下的诗人杜甫

终于在763年一个春日,他收到了官军克复河北,结束叛乱的消息。欣喜若狂的杜甫写下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它见证过这个国家的辉煌,那段时光是他们壮怀激烈的青春岁月,也是这个国家的无敌于天下的青春岁月。

这里借用我自己在杜甫一篇的描述,。

即使回不去了,杜甫的心还是留在开元天宝时。他的诗歌讴歌过之前那个伟大的时代,也深深刻画了这个国家因为战乱,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他的诗文像是一面从1300年前穿越而来的镜子向如今的我们无保留的展示8世纪中叶那个从伟大掉落到衰微的时代全景。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