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怎么慢慢废掉的?

历史引力 2020-06-08 00:22:43

当生活没有了目标罗曼·罗兰曾说:“多数人在人潮汹涌的世间,白白挤了一生,从来不知道哪里才是他所想要到达的地方,而有目标的人却始终不忘记自己的方向,所以他能打开出路,走向成功。”

当一个人的生活没了期待,也就没了对未来的向往。看看那些被生活所困、每天穷忙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每天重复工作、吃饭、睡觉,挣着微薄的工资,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一切生活开支能省则省,即便如此,依旧是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人员,他们只是单纯地活着,所以容易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加入到慌、怂、丧的队伍,对未来一片迷茫。

所以,人要学会设立目标,它可以很小、可以不被人理解,但一定要在心中有自己的坚持。当然,如果没目标时,赚钱可以是一个目标,考个证可以是一个目标,学一个技能也可以是一个目标。

总之,人就是不能没有目标,不要求你这辈子一定要成就什么,但至少你要学会给生命一点期待,一点意义。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中,慢慢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在你困苦时,就选择停留在舒适区

困苦和舒适区这两个词连着用,可能有人觉得不对,但是现在它们是可以同时实现的。因为现在我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太廉价,只需要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实现。

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一部分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早上八九点上班,到晚上八九点下班,一个月工资四五千到七八千,这些工资也仅仅只是够他们在城市里维持生活。而且工作枯燥无味,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没有激情、没有意义。

于是,下班后的时间和轮休的时间就需要找到快乐来调剂或者说对抗这枯燥的生活。而玩游戏和刷抖音这些活动本身也是最便捷、最低成本的获得快乐的方式,这也是他们为自己营造的“舒适区”。

“舒适区”是好的,在里面有“安全感”、有“快乐”,但是,我们不应该在自己还需要奋斗的年龄段里面就停留在“舒适区”里,而是在经过了努力奋斗之后,在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时候再享受我们的“舒适区”。如果你还在需要为个人物质的丰富、个人能力的提高的阶段就停留在“舒适区”,那你可能永远都走不出来了。

让自己的情绪操控自己

罗伯·怀特曾说:“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去努力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那些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

有人因为和隔壁桌发生了一点口角,就拿起火锅泼别人身上;有人因为男朋友的一句责难,就自己跑到天台纵身一跃;还有人因为别人超个车,就在高速上追车然后堵路来发泄情绪。

当你深陷情绪的深渊,让理智随时被情绪牵着走,那么你离后悔就不远了。

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你看看那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沉稳、胆大心细、坚决、果断的。

遇到事情了,首先是接受、然后想办法,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让自己所以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在于我们对情绪的控制上。

不学习、不思考、不输出

我们常幻想自己能做这做那,却不能沉下心来学习。我们经常能做一万个决定,却不能脚踏实地地去实施其中一个。

我们常刷抖音、刷知乎,刷各种APP,我们都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却不会自主思考,没有经过系统的整合,也没有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我们很少去表达自己,更不能系统地、有逻辑的探讨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只是单纯地站队,甚至只用自己的情绪去站队,却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人与人的差距,是被学习和思考拉开的。那些喜欢思考、喜欢钻研的人,迟早能脱颖而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步骤是:输入-处理-输出。

我们看视频,刷新闻,阅读文章和书籍,本质上都是在输入内容,这些只是学习的基础。如果只这样输入而不输出,只会把大脑变成了一个硬盘来用。我们要知道不能进行输出的知识永远是别人的知识,只有把知识通过大脑的思考和逻辑整理,融入自己的逻辑体系,内化为对我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再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输出出来,这份知识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

因此,我们只有持续的输入-处理-输出,才能构建我们向上走的阶梯。但是当一个人仅是沉浸在获取里面,而不去学习、不去思考、不去输出的时候,那这个人多半也离废掉不远了。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