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南大教授向失联23年儿子道歉,儿子称已断绝关系拒相认

君君子故事 2024-11-30 18:12:50

2017年的《等着我》节目现场,一对耄耋老人颤颤巍巍地走上舞台。他们就是南京大学退休教授黄林森和他的妻子刘雅琴,此刻他们只为一个心愿而来 - 寻找失联23年的儿子。

说起来有点难以置信,这对高知家庭,怎么会和儿子失联这么多年?

黄林森老教授看着镜头,满头白发在镜头下显得格外刺眼。他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儿子,是爸爸的错,我现在明白了,当年对你太严格了,剥夺了你自由成长的权利。

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给你带来了身心的伤害。"说这话时,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态度十分诚恳。

节目组顺着线索找到了黄小海,却没想到收获的是意料之外的回应。第一次见面,黄小海情绪激动地表示:"绝对不会回去的,不用在我这里浪费时间。

"工作人员以为他需要时间消化,又陆续去了两次,虽然他的态度平静了许多,但依然坚持:"无论如何都不会回去。

那个声称"还想活到90岁"的父亲,如今已经80多岁了,留给他们父子相见的时间不多了。母亲刘雅琴拉着老伴的手,近乎哀求地对着镜头说:"他爸爸说要活到90岁,现在也就剩五六年时间了。但谁又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只想当面给他说一句对不起,看他一眼也就心满意足了。

23年,足够一个婴儿长大成人,却没能化解这对父子之间的心结。这个曾经的高材生,从工作后就选择了彻底失联。

从父母期待他功成名就的中年,到如今风烛残年的暮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只剩下想见儿子一面。

或许我们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一个人能对至亲父母狠心23年?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他们关系破裂的源头,看看这个家庭悲剧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

为什么黄小海会对父母如此冷漠?答案要从黄林森的教育方式说起。

老教授出身穷苦人家,从小是在母亲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那个年代,他还记得自己因为和小伙伴打雪仗,把家里的被褥弄湿了,母亲二话不说把他从玩伴中拖回家。

是真的拖,他的头在农村土路上磕得直流血。但在黄林森看来,正是这种严厉的教育,才让他从穷苦人家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后来成为南大教授。

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把这种教育方式"复制"到了儿子身上,而且变本加厉。

那是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饭,因为黄小海身体瘦弱,父母要求他每顿必须吃两碗饭。平时黄小海都会勉强塞完,然后找半小时散步消食。

但那天他实在吃不下了,求饶的话刚出口,就被父亲当做"惯用伎俩"无视了。

谁知道黄小海顶了一句:"你又不是法,不是天。"

黄林森想都没想就霸气回应:"在这个家,我就是法,我就是天!"

这句话成了压垮父子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黄林森的"专制统治"还在继续。有一次黄小海和邻居家孩子打闹,不小心弄坏了人家几片房瓦。

黄林森知道后,二话不说让儿子跪在家门口,任由左邻右舍围观。这种羞辱,成了黄小海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更让人心寒的是,当黄小海向母亲哭诉遭受父亲打耳光的痛苦时,本以为能得到安慰,母亲却冷冷地说:"打你耳光能耽误你多长时间?"从那一刻起,他对母亲的温情期待也彻底破灭了。

有句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显然黄林森把这句话理解错了。他把父亲的权威建立在对儿子的恐吓和羞辱之上,却不知道儿子的心早已渐行渐远。

一个初中写字的小风波,因为父亲的两记响亮耳光,让黄小海从此再也不喊他爸爸。

现在回过头看,黄林森那句"我就是法,我就是天"的宣言,成了这个家庭悲剧的开端。他以为在扮演严父,却不知道早已逾越了为人父的界限。

考上大学,本该是黄小海获得自由的新起点。但谁能想到,这反而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说为啥?还不是因为他爸黄林森不仅是南大教授,还是政府管理学院的副院长。这个身份让他在校园里布下了一张无处不在的"监控网"。

啥叫全天候监控?就是黄小海的一举一动都在老爸的掌控之中。上课、吃饭、交友、谈恋爱,那叫一个事无巨细。

学校里的老师基本都认识黄林森,一开始是他主动打听儿子的情况,后来这些老师就不自觉地变成了"监视器",见到黄林森就汇报黄小海的动态,搞得跟定期述职似的。

最离谱的是,老爸居然开始帮他物色对象!看中了班上一个女生,二话不说就命令儿子去追,还说什么"死缠烂打也要追到手"。

有一次,黄小海借给一个女同学70块钱。这事要放在现在,也就是一顿火锅钱的事儿。结果人家没按时还上,黄林森知道后直接找到女孩的辅导员,把人家训得差点退学。

从那以后,那个女生再也不理黄小海了。

走投无路的黄小海想到了最后一招 - 给班主任写信求助,诉说父亲的过度干预。谁知道这封信转眼就到了黄林森手里。

这下可好,天塌了都没人帮他撑着。黄小海感觉自己活在一个巨大的笼子里,连呼吸都是被监视的。大学四年,他像个提线木偶,被父亲的权威牵着鼻子走。

当时的黄小海一定在想:这哪是什么父爱如山啊?分明是一座随时会崩塌的高压大山。这种无处不在的监控,让原本该是充满自由和可能性的大学生活,变成了一场窒息的困兽之斗。

最讽刺的是,黄林森可能真觉得自己是在为儿子好,却不知道每一次的干预都在推动儿子逃离的决心。这哪里是在保护孩子,分明是在用自己的权威压垮孩子的人格啊。

你说这换谁受得了?难怪黄小海会选择用最决绝的方式摆脱这一切。

终于等到了毕业分配,对黄小海来说,这简直就是"越狱"的最好时机。

给学校写申请的时候,他就一个要求:工作地点别在南京就行,其他条件都好说。这话里透着多少无奈和决绝啊!待遇、前途都可以不考虑,只求能离开这个让他窒息的城市。

好在老天开眼,他真给分到北京了。学校安排7月2号报到,给他买了7月1号的火车票。按理说,这是最后一晚了,家里人都准备给他送行,父母和妹妹还特意准备了礼物。

没错,就是真的跑了。黄小海压根等不及第二天,自己花钱买了张站票,就这么急匆匆地奔向北京。

三个月后,家里收到了一封信。信里就一个意思:从此,咱们恩断义绝。这一断,就是23年。

最心酸的是他妈刘雅琴。她好不容易从儿子同学那儿要来个手机号,可电话刚一打通,听到儿子的声音,对方"啪"就挂了。

后来她改成发短信,每次都要写好几遍草稿,斟酌用语,生怕哪个字说得不对。就这样坚持发了整整23年,一条回复都没收到。

再后来,老太太换了智能手机,发现短信发不出去了。打听才知道,这叫"被拉黑"。

你说这得是多深的伤害,让一个儿子能对父母狠心到这个地步?23年,说断就断,连一个平安的消息都不愿意给。

这样的出走,哪是什么"负气",分明是用尽了全身力气的"逃亡"啊。

每一个逃离的背后,都有一段无法释怀的故事。但谁又能想到,这一跑,就是小半辈子。。。

23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够让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步入中年,也足够让父母从中年走到暮年。

在《等着我》节目组第三次找到黄小海时,工作人员拿出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是他23年未见的父母,他们在节目现场一遍又一遍地道歉,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错的。

"儿子,我老了,也想通了很多。"黄林森的声音透着深深的疲惫和悔意,"我知道让你一下子原谅我很难,但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们和平相处。

视频才放到一半,这个倔强了23年的儿子就忍不住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是啊,23年没见,父母的样子早就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了。

那些白发、皱纹、佝偻的背影,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痕迹。

或许在这一刻,他终于看到了父母的另一面。那个曾经说"我就是法,我就是天"的严父,如今低下了他的高傲头颅;那个问"打你耳光能耽误你多长时间"的母亲,此刻却在苦苦哀求着想见他一面。

人们常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在这个家庭里,时间似乎成了一把双刃剑。它带走了父母的倔强,也带来了更多的遗憾;它消磨了儿子的怨恨,却也带走了太多相聚的机会。

那天的泪水里,是否藏着一丝希望?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这个"伤痕家庭"愈合的可能。

毕竟,不管怎样,那个家始终在那里,那对年迈的父母永远在等着他回家。或许有一天,当怨恨被时光冲淡,当理解代替了倔强,这个被严苛教育撕裂的家庭,终会等来久违的团圆。

这世间有太多遗憾,但爱与原谅,永远都不会太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