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学者顾炎武为何誓死抗清,真正的原因你知道吗!

城乡历史 2024-09-27 02:34:02

明末清初,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以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气节,一直和清廷抗争到去世。

他就是爱国学者顾炎武。

顾炎武出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官宦世家,家中藏书丰富,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六岁起,顾炎武的母亲便悉心教授顾炎武学习,并且以方孝孺、于谦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让他做一个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

顾炎武也是不负众望奋发学习,他遍览二十一史和全国州县志等书一千多部,二十多岁就著成了两部大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这当然离不开他母亲的大力支持和培养,所以顾炎武从小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

本来按照顾炎武的家世和学识,将来的顾炎武肯定也是从政为官。

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让顾炎武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

顺治二年,清军渡过长江,围攻昆山,顾炎武毅然投身抗清斗争。

昆山城破,四万多军民殉难,几个好友也都牺牲了。

顾炎武的母亲绝食自尽并留下遗训,“不要做异国臣子”。

军败、国亡、母死,这一系列的打击,没有让顾炎武屈服,他牢记母亲的遗训,坚定地投身到反清斗争中。

他以诗歌抒发心中的壮志与悲愤,“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以勾践复国自勉,爱国抗清的决心昭然若揭。

在抗清的道路上,顾炎武历经波折。明宗室福王、唐王、鲁王的相继失败,他都没有放弃。

即便到了晚年,他定居华阴,仍心系抗清。

面对清朝权贵的各种拉拢与举荐,他毫不动心,坚决拒绝;就连已经是清朝大官的三个外甥们盛情邀请与优厚待遇也无法动摇他的决心。

并且说出了:

“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的名言。

其生性刚介与坚守气节令人钦佩。

顾炎武主张“行己有耻”,认为做学问要“好古敏求”;有耻就是有气节,有骨头;"好古敏求",就是要继承过去的遗产,努力钻研。

正是这样的主张和实践,让他在学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更成为了一位有骨气、有气节的爱国学者。

顾炎武的一生,充满了坚守和抗争。

他的事迹与精神,如同一座灯塔,在历史的夜空中闪耀,激励着后人为了正义与理想而不懈奋斗!

对于顾炎武这位铁骨铮铮的爱国学者,大家对他还有什么了解?或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欢迎留言共同学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