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元首”主动来电,中方领导人一句话,对欧盟有了新的期待

庆彬有理 2025-01-15 13:37:13

欧洲理事会已经有了新主席,是葡萄牙前总理科斯塔,作为名义上的“欧盟元首”,在履新1个月后,他主动给中方打来电话,就中欧关系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其间,中方领导人直接表达了对欧盟新的期待——中国希望欧盟能成为“可信任的合作伙伴”。

通话结束后,欧盟随即主动对外放风,说领导层正考虑在4个月后与中国举行双边峰会。还有官员匿名告诉媒体,中欧领导人一致认为,今年是举行双边峰会的良好时机,不仅如此,两人“同意保持联系,并相互发出访问邀请”。

【中方应约与欧洲理事会新任主席科斯塔通电话】

虽然峰会的具体日期尚未确定,但欧盟这边估计,鉴于自己与中国在1975年的5月初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今年正好是建交50周年,所以把峰会放在5月举行,作为欧盟高层换届后的首次中欧高层互动,纪念意义和实际意义都能兼顾。

只不过在我方外交部的通告中,只提及要办好中欧建交50周年的庆祝活动,并未提及峰会相关事宜。

换句话说,对中欧峰会这件大事,中国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不像欧盟那样盲目乐观,毕竟两边的贸易争端还没有谈出一个结果。而且过去的经验表明,中欧关系如今面临的核心症结,不是一次两次高层峰会就能梳理通透的,最后还是要回到认知问题上来。

欧盟与中国打交道,还是忘不掉那无比别扭的“三重定位”,既要做中国的伙伴,又觉得双方存在竞争关系,最后还把中国定义为所谓的“制度对手”。

【中方这句“希望欧盟能成为可信任伙伴”,很值得推敲】

欧盟自以为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可以为自己的对华政策提供灵活性,在讨好美国、迎合内部风向的同时,也不至于对中欧关系产生实质性损害,可几年下来,反而取得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三重定位”嘴上说说容易,但在外交实践中,欧盟却始终把握不好应有的尺度,在“去风险化”议题上也是如此。

归根结底,在对外政策上,欧盟还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连基本的一致共识都没有。仅就中欧关系而言,匈牙利、德国这些国家,态度相对务实,主张与中国深化合作关系,争取排除干扰因素,这是因为它们本来就走在中欧经贸的前沿,认为合作因素大过竞争;

而在法国、意大利这里,立场就完全对调,倾向于竞争多过合作。还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对“中国威胁论”情有独钟。

【中欧“去风险化”,始于冯德莱恩】

在中方应约与科斯塔通话前,后者在中欧关系上表现得相对低调,这点倒跟他的前任米歇尔有点相似,不过想要在欧洲理事会主席这样的位置上有所作为,光是低调可远远不够。

别看科斯塔不显山不露水,其他欧盟高层却不怎么含糊,连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有接替博雷利,出任欧盟高级别外交安全政策代表的爱沙尼亚前总理卡拉斯,可都没少拿中国说事。

冯德莱恩已经是老面孔了,中欧经贸“去风险化”就是她先开始炒作的。至于卡拉斯,作为波罗的海三国的政客,她在地缘政治上的倾向可谓一目了然,敌视俄罗斯,对美国一边倒,对中国更加强硬。

另外补充一句,早在自己还担任爱沙尼亚总理的时候,卡拉斯就曾主张,爱沙尼亚应该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基于中欧关系的框架去制定对华政策。现在当上了“欧盟外长”,预计在对华议题上,她和冯德莱恩会很合得来。

【欧盟对中欧峰会如此上心,特朗普回归是一个重要因素】

欧盟新任领导层的架构,就注定未来的中欧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也知道,在地缘政治上,欧盟总是会下意识地靠拢美国,以美国马首是瞻,这是因为欧洲已经对美欧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战略自主”喊了几年,早就成了一句聊胜于无的口号。

随着美国政府换届,特朗普回归,欧盟再次在美欧关系中失去了方向感,又准备重新捡起“战略自主”这个概念。

新一届领导层积极推动中欧峰会,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无非就是趁着美国政府换届,先行稳定中欧关系,对美国释放一个讨价还价的隐晦信号。

最后回到中欧领导层这次通话,我方告诉科斯塔,希望欧盟能成为中国可信任的合作伙伴。这里的言外之意很值得推敲,能成为,那就是还没有成为,语气再重点,那就是还不够格成为。

【新“欧盟外长”卡拉斯,对美国一边倒,对中国极其强硬】

虽然中国对欧盟有信心,对中欧关系的前景也有积极展望,这种信心并非来自欧盟本身,而是来自中欧关系的基本盘,双方过去合作的诸多成果。

中欧建交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只是随着国际地缘格局的变动,中欧互信并未来到新的高度,甚至出现了倒退的迹象,这是欧盟新任领导层尤其需要反思的。

欧盟对中欧关系的错误定位,外交上功利且短视的态度,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相比起来,美国这个“第三方”,都显得不那么关键了。欧盟主动寻找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契机,我们对此持开放态度。只是最后还是要看,欧盟能否坚持下去,而不是因为各种借口半途而废。

1 阅读: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