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孝武(二二)朱厚照推翻了刘健内阁,为何留下李东阳当首辅?

惊心探索古今 2024-10-02 04:51:06

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推翻了明孝宗朱祐樘留下来的刘健内阁,开启了正德年亲政治国的序幕。朱厚照为了掌握朝政大权,依托刘瑾等八虎太监,完成了推翻刘健内阁,夺回朝廷大权的操作。这场政治斗争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最后以刘健、谢迁等内阁大臣致仕退休而告终。大量依附于刘健内阁的朝廷官员被罢免或贬斥,朱厚照重新任命自己的人掌握朝廷政权,明朝由此进入了新的时代。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作为刘健内阁的第三号人物,内阁大臣李东阳不但没被罢官贬职,反而成了新的内阁首辅。

朱厚照在大量贬斥刘健集团人员时,出人意料的提拔了出自刘健内阁的李东阳,让所有朝廷官员都大跌眼镜。按照一般逻辑,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健作为内阁首辅都下岗了,作为刘建副手的李东阳自然没有好果子吃。可朱厚照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没有打压排挤李东阳,还让他出任了内阁首辅。不但朱厚照对李东阳很看重,就连刚执掌了司礼监大权的刘瑾和吏部尚书焦芳也很支持李东阳。焦芳出任新内阁的次辅,为此他居然让出了吏部尚书的职务。然后朱厚照下诏,李东阳以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朝廷第一人。

于是很多读明朝史书的人感到好奇,李东阳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在大多数刘健内阁大臣和相关官员被贬职出朝廷时,还能逆流而上成为内阁第一人。最为奇葩的是,朱厚照一反朱祐樘时代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互相制衡的原则,让李东阳同时兼任两职,实在有些不可思议。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吏部尚书是六部之首,又叫吏部天官,是执行官员的第一人。在弘治年之前,吏部尚书的地位还在内阁首辅之上,是朝廷名义上的第一人。到了朱祐樘登基后,内阁首辅地位才提升在吏部尚书之上,与吏部尚书在权力上互相制衡。

在刘健内阁倒台,依附于刘健内阁的文官集团遭到刘瑾、焦芳等阉党大肆打击的时候,作为刘健内阁要员的李东阳居然逆势而上,这成了后世学者们竞相讨论的话题。对于出现这种反常政治现象的原因,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的。有的人说是李东阳性格温和,对朱厚照的抵制并不激烈。有的人说李东阳比较软弱,将权力完全交给刘瑾和焦芳,在内阁首辅就只是个空头泥菩萨。还有人说李东阳忍辱负重,没有向刘健、谢迁那样主动辞职,选择了苟且偷生的做法。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都只是现象,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朱厚照之所以留下李东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因为国家运转的需要。朱厚照推翻刘健内阁,夺回朝廷大权,并不是因为自己和刘健的私怨,而是刘健内阁把持朝政已经威胁到了国家政治的平衡和皇权的根基。如果让刘健内阁继续下去,作为皇帝的朱厚照必然被架空,成为傀儡皇帝,这种现象是会对对明朝带来灭国的灾难。因此朱厚照不论从维护个人皇帝的利益,还是维护国家政治架构的平衡出发,都不能让刘健内阁继续执政。然而推翻了刘健内阁,但国家治理还是要继续下去,靠刘瑾等几个太监肯定是不行的。

国家上层的政治斗争,不能影响到社会底层的生活,这是政治斗争的底线和原则。一旦突破这个底线,国家将面临崩溃的危险。朱厚照是深谙这个原则的,所以他将和刘健内阁的斗争范围控制得很好。刘健内阁倒台后,大量依附于刘健内阁的官员被贬谪外放,但并没有影响到明朝社会的稳定。即便同一时期有着各种天灾人祸,和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但都没有威胁到国家的统治根基。而引发这些人祸和动乱的原因,恰恰是刘健内阁执政时对地方士大夫文官阶层的纵容,因他们在基层压榨鱼肉百姓而酿成的社会性灾难。

用李东阳出任新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不只是因为朱厚照对李东阳的信任,也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平息刘健内阁纵容士大夫阶层带来的恶果。刘健内阁是其,出现了著名的弘治中兴,明朝社会达到高速发展,进入了中期一代的巅峰。但是这种社会发展是畸形的,大量发展红利被士大夫阶层攫取,底层老百姓生活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造成贫富悬殊和社会矛盾激发。在正德初年天灾增多的大环境下,社会矛盾计划引发了地方农民起义的出现,朝廷却拿不出钱来解决赈灾和平定弄名起义的问题,实在是刘健等人之大罪。

刘健等人提出的方案,实际上就是从勋贵阶层和皇家弄钱。这不仅实在挖朱厚照的墙脚,而且会使得士大夫阶层进一步垄断权力,政治架构失衡和皇权旁落,这是朱厚照不能接受的。士大夫阶层因为有刘健内阁的庇护,在压榨百姓同时又不承担社会责任,这使得明朝社会进一步腐败,国家逐渐走向衰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又一个熟悉明朝政务和刘健内阁的官员出面,李东阳就是最好的人选。李东阳在在内阁待了十多年,从刘健的前任徐傅时代就进入内阁了。他对这两任内阁首辅治国的弊端非常清楚,也有很成熟的解决办法。

朱厚照虽然只是十四岁的小皇帝,但做事并不是入很多史书上污蔑的那么没分寸。他虽然利用刘瑾控制司礼监,对刘健内阁及其依附官员进行了政治打击,但却没有对社会基层的老百姓进行迫害。让李东阳出任内阁首辅,就是为了解决刘健搞出来的烂摊子,平息地方上的动乱,让社会回归稳定。这样的事情只有李东阳这个熟悉内情的人能干,换一个不熟悉内情的新官员,这种事情就是两眼一抹黑。他们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会把事情越搞越遭。可以说李东阳的存在是正德朝的定海神针,内部政治斗争不影响地方发展的稳定器。

除了国家政务方面的需要外,李东阳的出身在当时有着极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前文讲过,明孝宗朱厚照重用清流官,尤其是以东宫、翰林院、国子监出身的官员。刘健、谢迁等人都是东宫官员,虽然是清流官,但经过十几年的执政后已经不清白了。他们与六部、地方衙门等官员建立了广泛的利益链,这成为朝廷腐败的重要原因。如果继续使用东宫官员,用东宫官员垄断内阁,这种腐败局面根本解决不了。而且朱厚照天然不喜欢东宫官员,觉得他们过于迂腐自私,做事先想着自己的派系,丝毫不考虑国家和皇帝的需要。

与东宫官员不同,翰林院官员的就很被朱厚照接受。刘健内阁倒台之后,作为内阁首辅和次辅的李东阳和焦芳都是翰林院出身。翰林院一般被作为内阁的秘书文职官员使用,话语权不大,与下面勾结的机会也不多。说白了这些官员就是一群书呆子,而且是清水衙门,所以利益链上比较单纯,也比较公正。李东阳和焦芳都曾经被东宫官员排挤,在翰林院坐了长时间的冷板凳。李东阳在翰林院待了二十七年之久,焦芳也坐了近十年冷板凳。所以他们与东宫官和六部的关系都不太好,这是朱厚照最放心使用的。

从政治平衡的角度看,李东阳比焦芳更有优势。不论是在从政资历上,还是在个人能力,或者名声上,李东阳都有更大的优势。李东阳出任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不但能解决刘健内阁搞出来的烂摊子,而且能够抚平刘瑾打击排挤士大夫文官集团带来的政治风波。而且李东阳和刘瑾、焦芳的关系都不错,与刘健、谢迁的关系也能相处,是典型的万精油。在政治斗争中,他两边都不得罪,也不随便站队表态,这是他身份上最有优势的地方。这样的人际关系,才能八面玲珑的处理还朝廷政务,而不是将政治斗争扩大化。

焦芳在这方面就远不如李东阳了,虽然他对朱厚照很忠臣,帮助朱厚照斗倒了刘健内阁,但却也露出了自己的弱点。焦芳这个人立场很偏颇,重北而轻男的习气让他在朝廷中仇家很多,不适合平衡朝廷局势。在刘瑾打击文官集团的大背景下,焦芳不但无法控制局面,还很可能造成火上浇油的结果。而且焦芳与刘瑾走得太近,这也是朱厚照不太放心的。虽然焦芳为了表示忠诚,按惯例放弃了吏部尚书的职位,但朱厚照依然对他有些戒心。所以不久之后朱厚照让李东阳兼任吏部尚书,就是避免焦芳变成第二个刘健。

总的来说,明武宗朱厚照在历史上虽然毁誉参半,但从史书上看却不是一无是处的。他刚即位的那阵政治斗争激烈,提拔了刘瑾、焦芳等阉党官员,遭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批判和抹黑。但他的做法却是有利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也是有利于解决当时士大夫腐败问题的。他在用人上的选择完全不像是十四岁的小孩,有着相当巧妙的手段。从这些手段中可以看见明孝宗朱祐樘的痕迹,这是刚即位的儿子在模仿父亲的手段。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文官士大夫的双标。当这种操作有利于自己时就使劲吹捧,反之就抹黑到底,真是厚颜无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