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6月2日
人数:9+1 形式:参团。
关键词:参观布须曼人的原始部落,入关纳米比亚,品尝可口的猪肘子。
行程示意图(杭济-温得和克<巴士>):
今天将要进入此行的最后一个国家:纳米比亚,而且拉车时间比较长,全程543公里,早上8:00出发的,傍晚才到纳米比亚的首都温得和克。一改这些天来的轻松惬意,开始了一天的长途跋涉。
头天晚上我们住在博茨瓦纳的杭济,出发后约30分钟,来到一个布须曼人的部落,这里还原了布须曼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很显然,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草屋并不是他们现在真正的居所,应该是专门用来接待旅游参观者的,起码是翻新过的。
当我们到达时,村里并没有人,司机打电话通知,我们等了几分钟,才来了一位会说英语的当地人,她也是布须曼人,看上去很像亚洲人;她告诉我们,很快村民就会过来,住的地方离这里不远。
布须曼人,也被称为布须曼族,是南部非洲的一个原住民族群,主要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等地。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而闻名,被认为是非洲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
布须曼人以其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口头传统故事而著称,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依赖于狩猎和采集,同时也会进行农耕。他们的社会结构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领地和责任。
在等待村民到来之前,我们在村里自由参观,主要就是看这些建在沙地里的木草棚,大多里面是空着的,个别里面放的有床和凳子。
不一会儿,赤着脚的村民们陆续赶到,他们穿得很少,像是裹着兽皮。
有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有两个年轻小伙子。
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根长棍子,这些棍子并不是从家里带过的,是之前就放在草丛里的。布须曼人的脸型和普通的非洲黑人相比,确实比较特殊,肤色比黑人要浅得多,而且个子也比较矮。
布须曼人的岩画艺术非常有名,遗留在南部非洲的许多洞穴和岩壁上,这些岩画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动物形象和神秘的仪式。后面我们将去到世界文化遗产“颓废方丹”,那里岩画就是布须曼人的祖先画的。
布须曼人相信万物有灵,对大自然和祖先充满敬畏,许多仪式和信仰活动与自然界的力量密切相关。
团里有位叔叔和阿姨看过一部电影《上帝也疯狂》,1980年上映,讲述了一位布须曼人在非洲荒漠中发现一个可乐瓶后的故事。影片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现代文明与布须曼人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他们俩对布须曼人格外有兴趣,因此今天拍了很多照片。
布须曼人如今面临许多生存挑战,包括土地丧失、资源减少以及现代化的冲击。博茨瓦纳等国家的土地政策曾迫使部分布须曼人离开家园,生活方式也在逐渐转变。此外,他们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村里看到的布须曼人并不是他们现在生活的真实场景,只能是某种程度的再现(配图均为现场拍摄)。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所谓的新文明碾压,有时也是被动裹挟,随波逐流。能看到这些原始生活场景的再现,已经是十分幸运了。
男士的打扮更加简单,这里一年到头都很温暖,一方水士养一方人,手里的棍棒就是他们最直接的生产工具,草丛里还放着弓箭和飞镖。
我们随着布须曼人的步伐离开了那些草屋,从沙地路往远处走去。那个会说英语的当地向导,给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
到一处开阔地,女的布须曼人停了下来,站成了一排,最年长者手里拿着两串用果子串起来的长链,还有一位女士拿着一个手鼓,看来她们准备要跳舞了,但此处没有音乐。
两位男士亦步亦趋的往远处的草丛看去,像是发现了什么,这时一个小伙子立即蹲下身来,并搭上了弓箭,转身向后面的小伙子示意了一下,后面的小伙子也立即蹲下。
表现出兴奋而格外小心的神态,慢慢靠近不远处的草丛;瞄准,不一会儿,箭射出去了。他们立即站起来,赶快每人投掷了一支飞镖;动物应该是倒下了,他们飞奔过去,嘴里发现欢快的尖叫声。
站在后面空地上的女士们一直注视着不远处的小伙子们,眼神充满着期待。
女士们一阵骚动,但很快静了下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静静地等待着。
小伙子们肩上扛着猎物,满意归来,重重地卸下肩上的猎物。
向动物拉弓射箭的小伙子,接过老妈妈手里的长链,给自己每只腿上捆了一根;长链上的果子,就在周围的草丛里生长,路上导游还特意指给了我们看,干干的,里面是空心的,种子在里面,用手一摇就会响。
紧接着小伙子们站立起来,去边上抓来一把细绒草,走路时脚下的长链发出擦擦的轻脆响,他们钻木取火,点燃了细绒草。
这时大家都帮着去找干柴,我们也参与了进来,很快就捡来了足够的树枝。很快大火就燃起来了。他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就地取材。
有一种历史观点认为:非洲的自然环境在过去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因此人类在长时间内没有受到像其他地区那样强烈的生存和技术变革压力,从而影响了文明的进步。看来是不无道理的。
村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几位年长者在跳舞的时候,都表现出了对两位猎人的肯定和鼓舞; 嘴里唱着古老的歌,团友也随着他们高亢而异样的歌声,还有小伙子脚上长链的声响,一起跳动了起来。
舞蹈结束之时,正如前些天在赞比亚的大树村参观时一样,地接导游上前给了一些小费,客人和我也或多或少给了一些。
不得不提示一下:那只猎物不复存在,因为他们只是进行了一场出神入画的行为艺术表演,团友们都惊叹布须曼人的艺术天赋,沉浸其中......,这是一顿心灵的视觉盛宴。
也许是他们对于自己传统过于热爱,想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大家,我们都知道:眼前看到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但又似乎格外的真实。
接下来就要继续赶路了,去纳米比亚。一路基本都是平原,总有一些树,但并不绿,枯黄是主色调,风起尘扬,极少有房屋出现。
也没有看到公共厕所,偶尔一棵树下会硬化出一片空地,放着两个长条石凳,中间有个石桌,供路过的人们休息。
大约3小时15分钟,200公里车程,到了纳米比亚边境,签证在国内已经办好,入关挺顺利。这时要换车和地接导游,这些天的地接导游小李随着他们的车返回赞比亚。
纳米比亚过来的导游是一个当地黑人,据她说曾在中国北京留学;车从原来的一台22座的中巴换成了一台40多座的大巴,车况很一般,虽然宽敞,但显得有些老旧,有空调,但不是很好用,好在天气并不热。
进了纳米比亚边境后,我们先把早上从酒店打包带过来的午餐,在车里吃了,又在边境站上完厕所,这才上路。
两边的山突然高耸了起来,裸露着岩体,植被依然不多,有一些金合欢树。
下午又开了4个小时,这一路上也没有大一点的城市,经过了几个特别小的村民聚集区,更没有商店和餐馆;相对开阔的地方,有一棵大树,如果下面再有两个长石凳和一个小圆桌,就是供路人休息的地方,相当于国内高速上的服务区,洗手间就只能自己找了。
快要到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时候,太阳已经变得柔和起来,照在山体上,反射着金色的光。
天色渐暗,进入温得和克市,导游给我们指了指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一般普通人住的地方,差别巨大;富人区有深宅大院,修得很漂亮,大多依山而建,种满了绿植;穷人的房子就是一些孤立的铁皮屋,周围是灰溜溜的空地。
司机还带我们到市中心转了转(但没下车),有几条主要的商业街,还挺繁华的。路过了使馆区,导游特意作了介绍,中国的大使馆位置特别好,在一个半山上,占地非常大,院墙很高,十分雄伟,导游说这是中国驻非洲最大的使馆。
接下来就是吃著名的烤猪肘肉了,是一家德国人开的餐厅,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装修风格很是独特,像花园式的,规模也挺大,在非洲能看到这样高级的餐厅,也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每一处都打理得很精致,还有一些像是古董的装饰物。
炉子里烧着柴火。
餐厅院子里有圆顶草棚,很多餐桌就在棚子下面,还种了许多棕榈树,有个角落还有一个水池,很多人忍不住在拍照。
我们选择了主厅内的一张长方形桌子。导游也跟我们坐在了一起,但司机并没有进来。
墙上挂了许多动物的标本,菜单上有动物名录:羚羊、斑马、鳄鱼、鸵鸟、疣猪、角马在列,这些野生动物在纳米比亚是可以食用的,当然也是最常见的。
很多游客都在这里吃饭,这应该也是温得和克的网红餐厅了吧。名字叫:Joe's Beerhouse,德国大肘子是这里的一道名菜。
我们团里9位客人,因为是晚餐,有的怕不好消化,没点猪肘肉,在导游的推荐下,点了几种动物肉混合的肉串,里面配有蔬菜和调味酱,有的还有米饭。
我们一共点了四份猪肘,最后才上,分量特别大,根本吃不完,大家切开都尝了尝,都说早知道猪肘这么好吃,别的就可以少点一些了。
最后起码还剩下了两份的量,我们想着司机没有进来,就问导游要不要打包给司机;导游说这太好了,说司机家有好几个孩子,带回去很有用,没有动过的米饭也让我们打了包。
司机一直在外面的停车场等着我们,当我们把打包袋给他时,他显然非常高兴。
今天晚上住的酒店是:温得和克乡村俱乐部度假酒店(Windhoek Country Club Resort)。从餐厅过去大约10分钟,位于温得和克市郊,拥有高尔夫球场、赌场、室外游泳池等设施。
大厅很敞亮,客人也很多,十分热闹。办理入住手续也很快,行李是服务员从门口的大巴上卸下来,直接给我们搬到大厅并送到房间的(需要给小费,我们是统一给的)。
这些天每次入住酒店,都有服务员帮着搬行李,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但慢慢也就适应了,入乡随俗吧。
二楼还有一家中餐厅。以下是我们的客房照片。
早餐厅的一角:
酒店的阳台。
餐厅外面的草地。
今天路途遥远,路况虽好,但景观相对单一,整整一天;后面的团作了调整,从马翁直接飞到温得和克,也不用从马翁到杭济了(4个多小时),一共将节约1天半的时间。省下了两天的车费和一晚住宿,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但这将大大提升我们旅行体验。
明天将要去往纳米比亚的埃托沙国家公园,邂逅犀牛的身影。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