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职场精神状态【都是为了生活】

晴小栀 2025-01-07 11:05:41

《滕县公堂记》

原文:“君子之仕也,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

苟有益于人,虽厉民以自养不为泰。是故饮食必祝之曰:‘使天康年岁,无疾疚之灾,斯可矣。’

盖君子耻食浮于人,而愿人之食浮于己也,非徒曰:‘我之食足以长子孙而已矣。’

抑将推其所得于天者,以惠斯人,使无失其所养。

是故其养也,必以天下之养为养,而不敢以一身之养为养。”

释义:君子出来做官,是用自己的才能换取天下的供养。才能有大小之分,所以供养也有丰厚与微薄之别。

倘若对他人有益处,即使通过使百姓劳累来供养自己,也不算过分。

因此在饮食之时必定祷告说:“愿上天保佑年岁安康,没有疾病灾祸,这样就可以了。”

大概君子以自己所得的俸禄超过自己的付出为耻,而希望他人得到的供养超过自己,并非只是说:“我的俸禄足以养活子孙就罢了。”

而是要将从上天那里获得的东西,施惠于这些人,使他们不失去所应得的供养。

所以君子的供养,必定是以天下人的供养为标准,而不敢只以自身的供养为满足。

苏轼写此文时,可能处于一种对为官责任深刻反思与感悟的心境中。

当时的他或许目睹了官场中形形色色的现象,对于官员的职责、俸禄与百姓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既秉持着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情怀,又看到了现实中一些官员只为自身利益而忽视百姓的情况,从而借这篇文章来阐述自己对于君子为官应有的态度和追求,表达自己要以才换养且惠泽众人的高尚情怀,同时也隐隐有着对当时官场不良风气的批判以及对自身理想为官之道的坚守与期许。

生活,宛如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旅程,每个人都在这条路上奔波着,皆为生活二字。

就如同苏轼笔下所探讨的为官之责与生活之养,我们在尘世的熙攘中穿梭,各有各的使命与追求,却又殊途同归地围绕着生活的轴心转动。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的微凉,街边的早点摊便已升腾起烟火气息。

摊主夫妇忙碌的身影在炉灶与案板间穿梭,他们双手翻飞,熟练地将面团擀成薄饼,打上鸡蛋,再添上新鲜的蔬菜与酱料,一份份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便递到了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手中。

这看似简单的买卖,背后是他们为了生活不辞辛劳的付出,每一个清晨的早起,每一次食材的精心准备,都是他们在生活舞台上的坚守。

他们用这份微薄的营生,支撑着家庭的日常开销,供养着孩子的学业成长,虽平凡琐碎,却也满是生活的温度。

写字楼里,白领们身着整洁的职业装,端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眼神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与文档。

他们为了完成项目加班加点,周旋于会议、邮件与电话之间,承受着工作的压力与竞争的挑战。

那一份份策划案、一个个销售业绩,不仅仅是工作任务的达成,更是他们在生活这场博弈中争取更好生活条件的筹码。

他们渴望升职加薪,为的是能给家人提供更宽敞的居住环境,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都市的繁华中扎根立足,让生活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城市的另一端,建筑工地上机器轰鸣,工人们头戴安全帽,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攀爬劳作。

他们挥洒着汗水,搬运着沉重的建筑材料,将一砖一瓦砌成高楼大厦的模样。

烈日下,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寒风中,身体在单薄的工作服里瑟瑟发抖。

但他们从未停下手中的活计,因为他们知道,这份辛苦劳作换来的工钱,是远在家乡的父母妻儿生活的保障,是孩子新衣、老人医药的来源。

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和坚实的脊梁,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在钢筋混凝土之间构筑着生活的希望。

生活或许会有艰辛,会有疲惫,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奋进,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执着。

正如苏轼所倡导的,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民,都在以自身的“才”换取生活的“养”,且都在这过程中或大或小地为身边的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使生活这场宏大的叙事,在个体的奋斗与相互的关联中,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充满温情与力量的画卷,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定地为了生活的本真意义而不懈前行。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