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辰观察:百亿剧本杀市场,谁在赚钱谁在血亏?

尘辰摄影 2024-09-21 03:04:19

图表:我国剧本杀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你玩过吗?

今天我们要说说最近两年超火的剧本杀产业。

这个产业现在有多火?美团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剧本杀门店数量2400家,12月底增加到了1.2万家,到了2020年末突破3万家。而截至今年4月,这一数据已超过4.5万家,预计到2022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38.9亿元。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剧本杀行业火爆的背后,谁在挣钱?谁在亏钱?

剧本杀行业可分为上游IP授权方、剧本创作者;中游剧本发行方、线上分发平台、线下剧本展会;下游线下剧本杀门店和线上游戏APP。

先说上游,一个好的剧本是剧本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剧本杀的上游产业,剧本的稀缺使众多企业举步维艰。剧本的争夺造成上游产业市场“野蛮生长”,盗版和抄袭频出。在某宝搜索“剧本杀剧本”,号称“排版整齐”、可“直接打印”的电子版剧本销量颇高,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低廉的价格势必会滋生盗版现象。

《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研究报告》指出,行业盗版现象猖獗,这不仅给遵守行业规则、坚持购买正版的店家带来极大困扰,也严重打击剧本创作者积极性,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随着剧本杀产业的繁荣,大量创业者进入,不少影视圈的编剧也转行做剧本杀作者,这对于大部分没有科班训练过的编剧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另一方面,疯狂输出剧本,势必也会造成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据调查,有超过55.4%的网民认为剧本杀行业存在的问题在于剧本质量参差不齐。乱象背后,剧本杀行业正在重新洗牌。

由此可见,剧本杀上游竞争激励,这种竞争既有大量创作者涌入带来的良性竞争,也有盗版、抄袭带来的恶性竞争。从业者想杀出一条血路,会有不少困难。

再来说说处在下游的剧本杀门店,这里也是大部分普通爱好者能接触到的行业部分。开篇说的4.5万家门店,是不规则地分布在各线城市中。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在大众点评输入剧本杀,上海有498家、北京449家、武汉420家、成都391家、海口38家。可以看出,这些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动辄就是四五百家剧本杀门店扎堆,这里的市场很明显已从蓝海变成红海。在闲鱼上以“倒闭了”为理由转卖剧本等较上月增长了110%。而且我国今年已注销近200家剧本杀相关企业。

那么,继续下沉到海口这样三四五线城市,我们能寻找到蓝海吗?

这些城市相较于一线城市,压力小、时间充裕,是比较适合剧本杀发展的土壤。但短板是客流量不稳定。剧本杀对象瞄准的是年轻人和学生群体,但寒暑假一过,玩家骤然减少。

“狼多肉少”造成行业内卷。比剧本、比装修这些竞争还能说得过去,毕竟是为了客户体验的良性竞争。但是为了稳定客流,不少剧本杀门店都会邀请资深老玩家,圈内人称“车头”带着朋友来玩。“车头”来玩不仅不用掏钱,门店还要给提成。除了“车头”还有气氛组,这一类玩家经常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人数不够随时来凑,每玩一局也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然后还有平台来薅羊毛,新店开业发放优惠券、逢年过节发放优惠券、新装修完毕发放优惠券。总之为了在平台吸引流量,优惠券、折扣券是在所难免。但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忍忍疼,亏点钱引流就错了。亏钱推出的优惠券销售额还要跟平台分,甚至可能会被平台全拿走。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情,扪心自问又能做几次?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剧本杀门店一线、二线城市厮杀激烈,三四五线城市内卷严重。

最后,说产业中游,剧本发行方、线上分发平台、线下剧本展会。这本是一个服务产业上下游的流通环节,但他们却握有这个产业最大的话语权。

门店为了吸引客流,不停购买新本子。创作方受到市场刺激,疯狂输出。此时,如何有效对接就成了产业关键。

首先是剧本杀展会。剧本杀展会同时面向店家和发行售票,通常来说,一张店家票是几百元,一张发行票几千元,最高能达到上万元。根据相关统计平台数据,近期最大的一场剧本杀展会,498一张的店家票卖出2669张、5288一张的发行门票卖出20张,而办一场展会的成本一般不超过30万,粗略估算主办方能赚100多万。有业内人士分析,大型展会一场能挣上百万,小型展会一场也能挣几十万。

根据西南证券数据统计,2021年共有51场剧本杀展会,已经开了约33场。

除了办展会挣钱,卖剧本还能再挣一笔。剧本杀的剧本一般分为盒装版,普遍定价400至600元;城市限定版,普遍定价2000元;独家版,普遍定价5000元。普遍版就是随意购买数量不限,但是门店之间同置化较高,缺乏吸引力。城市限定版则确定一个城市只能售出三套,同置化低吸引力强。独家版顾名思义,一个城市仅售一家门店,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发行方作为中间环节,面对上游作者,因为爆发式的剧本输出,选择多议价能力强,面对下游门店,竞争激烈,他们可以挺直了腰板谈价格,这个利润空间大家很难想象有多大。

剧本杀的市场分析暂告一段落。在这里突然想到一个经济学的故事,在美国淘金热潮中,最赚钱的并不是淘金的矿工,而是把铁锹卖给矿工的商人。这个小故事像极了现在的剧本杀产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