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谶语中,探讨楚国的国家体系架构

信陵说史 2023-09-04 10:38:23

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不是亡秦必赵,亡秦必魏,甚至实力得以完整保存的齐国。楚国,这个在春秋时期与晋国一决雌雄,在战国时期先后与魏国、齐国、秦国争霸的国家,在东周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它曾有过楚成王问鼎中原的辉煌,也有吴军攻破郢都,楚怀王客死于秦的低谷。在秦国攻灭六国过程中,灭楚之战无疑是打得最艰难的,其他五国基本都是一战而决,遇到秦军主力非溃即降,但楚国愣是歼灭李信率领的二十万秦军,逼得秦国倾国出动六十万大军,让秦国不得不靠强大的战争潜力与之对峙一年,硬生生打起了消耗战,才将楚国拖垮。楚人之韧性,着实让秦国吃尽了苦头,以至于楚南公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谶语,预言秦国终将被楚国所灭。

今天我们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谶语中,探讨楚国的国家体系架构。

楚国介绍

楚国本是周代南部的一支蛮夷部族,关于楚国国名的来源,《楚居》有一篇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她的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故楚国也称“荆”国。

楚国国君为芈姓,熊氏,春秋战国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而楚国国君为熊某。

周成王时,在周都镐京的楚人首领熊绎,受周天子分封南蛮之地,爵位为子爵,建立楚国。据《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贫弱到祭祀时要偷鄀人的牛,因为害怕鄀人来找牛,连夜宰杀祭祀,以至于楚国一直以来都有夜间祭祀的习俗,表示不忘先辈创业之艰辛。

至酓绎,与屈紃,思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

《楚居》

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期,楚成王在位的时候开始崛起,跨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 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在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春秋五霸有多个版本,但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固定不变的。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吞灭越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国的国家体系

楚国的政治体制在诸侯国家中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特点。楚国的国君称为“王”,而不是“君”或“公”,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有如此称呼的诸侯国家。楚国的官员制度也有所不同,官员分为“令”和“尹”,其中“令”是地方上的行政官员,“尹”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类似于宰相的职位。

在楚国崛起的西周后期,周王室的几次出兵,征讨目标都是在楚人所居的江汉流域一带,周昭王姬瑕甚至死在了南征的途中。当时的楚国实际上还处于从部族城邦联盟向真正的封建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而所谓“楚”也不过中原诸夏对那里生活的众多古老部族的统称。直到熊氏崛起,强力整合荆楚蛮人各部,才强行将这些部族捏合在了一起。而初步完成部族整合后的楚国,很快统一江汉各地,并开始觊觎中原,到春秋早中期的时候已经被惶惶不安的中原诸侯视为公敌。

既然楚国本来就是江汉众多蛮人部族组合而成,那么即使它的国君熊氏很早就自立为王,但熊氏的权威在其楚国国内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在楚国辽阔疆域的内部遍布着很多原“部落酋长”,为了维护内部安稳,楚王承认这些酋长对其封地的治理权,同时又不断分封安插宗室子弟到各地以为监控。与周武王初定天下,以裂土分封的方式众建诸侯的手段如出一辙,在灭商后,周朝迅速稳定华夏各地,分封制功不可没。而楚国作为一个落后部族联盟,学习这种当时看起来先进的成功经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楚国又被史家们称为“小周朝”。

在这种背景下,楚国虽然疆域辽阔,但内部也是封君林立,随着时间推移,原部落酋长渐渐被榨取生存空间,楚国宗族势力开始形成新的“封建”势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谶语中的“三户”,指的就是楚国王族的屈、景、昭三族,屈景昭在楚国树大根深,一度把持楚国朝政,堪称楚国版的“三桓”。

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其封地名为“屈邑”。瑕的后代便以“邑”为氏,便有了屈氏。而景氏是楚平王的后裔,昭氏是楚昭王的后裔。

著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出身于屈氏。

外强中干

周王朝有的通病,你在楚国身上也能找出一二。吴起曾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军功阶层。这严重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在楚悼王死后,吴起被蜂拥而起的旧贵族射杀,而吴起在临死前俯卧王尸,凡参与射杀的旧贵族都以侮辱先王尸体的名义被处死,算是另一种方式的复仇。而在战国末期,由于屈、景、昭三家施以重赋,导致楚国有大批流民逃亡秦国。对此最简单的方法便是降低赋税,但三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愿意这么做,而楚王拿三家也没有办法。原本各大氏族应该是楚国的基石,在社稷危难之际,却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利益而不顾。已经完成制度改革的秦国,对还维持着分邦建国的楚国完全是降维打击,楚国的衰败已不可挽回。

谶语的现实依据

但由于楚国疆域广阔,战略纵深大,秦国对楚国的打击多是击溃而非对赵国那样的歼灭有生力量性质。在楚国灭亡后,由于楚地距离秦国腹地相对而言比三晋远,秦法的建设在楚地影响有限,秦对楚地的掌控力不如中原腹地。原来的楚国贵族在灭国后失去特殊地位,亡国的现实亦如一盆冷水,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危机感,在楚地积蓄着力量,保持着相当可观的影响力。楚南公的谶语也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事实也证明,亡秦的主力军:项羽、刘邦、陈胜都是楚人出身。其中项羽就是楚国贵族出生,而陈胜起义之时也借用了项羽祖父项燕的名义。

写在最后

楚国的崛起,离不开这种分封制的巩固和拓展,但楚国的衰落,也与它息息相关。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就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

本期完结。

参考资料:《楚居》《史记》

图源网络,侵删。

5 阅读: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