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以密成,这是我们老祖宗经过大量的实践工作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境外窃密行为亘古有之,近些年,随着工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其行为更为猖獗,手段更为复杂,风卷云动,诡谲多变。“棱镜门”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十一年了,但这种令人发指的窃听行为,不能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
前段时间,美国经营20年的全球无差别窃听光缆被曝光,那蜿蜒于海底的一条条线缆,本应用于为全人类的生活工作提质增效的,但却成为了窃听全球的工具。截至目前,境外窃密行为的窃听范围、窃听深度仍未明确,也暂时没有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所以咱作为新时代四有青年,首先能做的,就是有意识的注意日常保密。早在商末周初,保密工作就已显露雏形,那时主要以“隐语”为主,就是通过某种约定的暗号或者其他替代的语言来传递情报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最开始的“隐语”都是实物形式的,后来才慢慢发展、演变形成了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
实物形式的“隐语”分为阴符和阴书,阴符主要由竹板、木片、铜片制作、阴书主要是木简和竹简制作。阴符上不体现文字,而是篆刻着君主和将领秘密约定的长短不一的字符。另外,为了做好保密工作,阴符的传递着往往并不知道这些字符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即便是传递着被抓、被腐蚀也无从泄密。想必屏幕前的你也发现,阴符虽然体型小、保密性强、操作简单好用,但却又被载体所限制,传递的内容有限,难以传递情况复杂的命令。这里,就不得不使用阴书了,因为篇幅较长,阴符字符无法实现平替,所以只得先将完整的内容撰写到阴书上,再分成三份,安排人独立传递,只有三份合并时,才能拼凑出完整的密令。但这样仍有一个比较大的BUG,就是传递人但凡有一个发生问题,收信人也无法知晓完整的密令,而且即便是拼凑出完整密令也无法辨别是否泄密。不难看出,这时的保密工作还需要进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出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情报泄密查验手段,就是泥封技术,其用法可以参考如今的火漆章。收信人通过泥封的完好状态就能判断出是否泄密。这种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单使用,成本低廉,性价比很高,但依旧很容易被对方破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贤们呕心沥血,刻苦研究。
在秦汉之后,随着国与国之间贸易、交流的频繁,密文除用上文提到的暗号、字符替代之外,还增加了小语种。比如在宋朝时期,在军事上批量配置了密码本,使用1-40的数字来替代简单的指令,使用方法及功效与闻名世界的摩斯密码相似。在元朝时期,局部开始使用阿拉伯语进行密令传递,在如今,阿拉伯语显然不能支撑此作用,但在当时,在汉字都未得到普及的社会背景下,阿拉伯语如此小众的文字,就可以作为密令传递的载体。
待到明朝时期,再次对保密文件的载体及传递进行了优化,密疏以保密度高、上行官文书流行于整治场合。密疏区别于正常的奏文,只有书写者和皇帝知晓其内容,做到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以类比于打小报告。这样,能够避免中间传递时被截胡。由此也不难看出,当时的被截胡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应运而生了密疏这种载体。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达到了巅峰。我们时常将的折子,也是在这时候出现并完善的。当然,为了做好保密工作,密折绝不是随意揣在袖子里的,而是要先加上封套,再放入专门的折匣并上锁才能开始传递。再加上后期发展的“封桶”、“夹板”等保密措施,逐步增强了密件的安全性。
在近现代,保密和窃密都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发展期,各类手段、工具层出不穷,各类事件也匪夷所思,前苏联甚至可以将窃听设备放置到白宫里,经过多次排查都没能发现,而发现的原因竟然是美国在窃听前苏联的设备中听到了前苏联放置在白宫中的窃听设备。
在漫长的岁月中,“事以密成”是许许多多事件的浓缩,是保密工作、保密意识十分重要的体现。鉴于此,惟愿世界和平,不再有尔虞我诈。尽管如此,依旧还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探究学习中国历史,欢迎各位朋友或批评、或吐槽、或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