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倒台剧?从《甄嬛传》到《繁花》,内地剧在台湾发展的12年历程

波波谈影剧 2024-02-27 21:55:05

2012年《甄嬛传》在台湾省国际版爱奇艺首播,引发了舆论的广大回响,不仅完结篇收视率冲破《华灯初上》多年纪录,诸如“贱人就是矫情、想必是极好的”等“甄嬛体”名句更是风靡全台,书店还涌现大量结合《甄嬛传》与心理学的出版物,就连剧中的“东阿阿胶”都一夕声量大涨,成为各方询问的保健品。

更是一举击败台湾的收视冠军《康熙来了》!

10年之后,《甄嬛传》热度不减,不仅在台湾各大频道年年重播,八大电视在2019年推出YT频道八大剧乐部时,也选中《甄嬛传》进行上架,并自2022年起推出了“过年马拉松直播”:在寒假期间循环播放76集《甄嬛传》,约2.3天就能播完一轮,一直播到年假结束。

这种安排在当年就吸引到超过3万人上线观看,并在2023年突破10万,今年过年则直接创下最高16.1万人在线观看纪录,且从6日至18日所累积的总观看数达721.9万,弹幕消息总数也超过227万则。

更有趣的是,网友还持续为《甄嬛传》开发谐音哏、时事哏,将播出至今12年的《甄嬛传》再次冲上了热搜。

而如果跳脱娱乐场域,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前述现象,就可以发现《甄嬛传》的热潮迭起,并不只是单一大内地剧的特别表现,而是台剧生态的10年巨变。

回顾大内地剧在台发展史,基本上是与台剧的衰落史同步开展。

1990年代,台剧风靡两岸,《婉君》等作品在内地引发广大回响,两岸合拍的《还珠格格》更是收视亮眼。

2000年开始,台湾进入偶像剧的黄金年代,这些剧的剧本架构虽有强烈的韩剧偶像感和日漫风,却不妨碍台湾开展自我风格。

于是从初期的《麻辣鲜师》、《流星花园》、《斗鱼》、《王子变青蛙》到巅峰期的《命中注定我爱你》,台式偶像剧不仅风靡全东亚,也捧红了一批台湾歌手与演员,例如F4、飞轮海、5566、杨丞琳、张韶涵、陈乔恩、王心凌、安以轩等,都是当年的小荧幕常客。

其中有不少人视、歌两栖,且在日韩、东南亚都有一定知名度。

但2008年《命中注定我爱你》后,台湾偶像剧便进入停滞期,与此同时韩剧崛起,内地剧的表现也转趋强势,背后有两大原因。

第一,台剧的制作成本有其上限在1993年开放有线电视合法化后,台湾的频道数量迅速跃升为全亚洲最多,广告市场被严重瓜分,节目的制作成本当然也越来越低。

以当年收视最高的《命中注定我爱你》为例,一集新台币300万元(约合人民币68.4万)的制作成本已算非常高;但品质精致的韩剧,平均一集制作费都要新台币1000万元(约合人民币228.2万)以上,红遍亚洲的《太阳的后裔》更是一集高达270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616万),明显比台剧高出不少。

逐渐市场化的内地剧当然也是如此,以《甄嬛传》为例,其制作费平均一集在人民币70万到80万间,是一般台剧的三倍有余,该剧的制作发行更由北京艺术文化中心一肩扛起,确保了拍摄过程的资金筹措、发行之后的海外销售,2018年的《如懿传》制作成本更是高达每集新台币1500万元(约合人民币338万)。

第二,内地的高薪高片酬,让大量台湾影视人才转赴内地发展,无形之中推动了台剧的进一步衰退,以及内地剧的进一步升级,而这一现象基本也是内地崛起的展演:经济发展带动了两岸的薪酬条件逆转,影剧产业也连带发生巨变。

起初,台湾团队只是偶尔支援内地拍摄,接下来便有越来越多影视从业人员转赴内地工作,从临演、基层工作人员到主要导演,层级逐渐上升,原因也很直接:同样职缺在台薪水少得可怜,在内地却有好几倍报酬。

演变至今,台湾知名演员基本都已赴内地发展,台湾影视团队也从为内地代工,变成直接融入内地公司与团队。

以《甄嬛传》为例,剧中不少重要角色来自港台,包括由香港艺人蔡少芬饰演的皇后、台湾艺人刘雪华饰演的太后、台湾艺人李天柱饰演的太监苏培胜。

整体来说,台剧的早年成功,很大程度是以其先发优势,大吃华人影剧市场的红利,毕竟从台湾省、内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到美国,这一市场蕴藏了大量潜在观众。

但当这个市场出现内地剧这个强势竞争者,身靠数倍制作与行销资源,产出作品也持续进化升级,台剧显然就无法再维持过往辉煌,更因自己与内地的同根同种,而发生了大量人才西进的现象,让本就资源有限的自己更加捉襟见肘。

这是台剧与韩剧竞争过程中不曾出现的场景,但在两岸场域却是大势所趋、难以逆转。

单单清宫剧这个领域,台湾的《新月格格》、《还珠格格》曾经风靡两岸与东南亚,但2000年开始,台湾便无法再拍出类似规模的作品。

倒是内地清宫剧从1990年代开始便不断推陈出新,包括强调君王养成与权谋的《雍正王朝》、走戏说风格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化用穿越元素的《宫锁心玉》与《步步惊心》、演绎宫斗的《甄嬛传》、《延禧攻略》与《如懿传》。

而内地剧的崛起不只取代了台剧的海外板块,也大幅进入台湾观剧市场。

《2014影视广播产业趋势研究调查报告——电视产业》就已显示,台湾自制各式连续剧只占播出时数的42.76%,外来剧(包括日剧、港剧、韩剧、内地剧)比例近年来都超过50%。

该统计自2008年统计至2017年的数据也显示,内地剧在台湾电视播出的总时段比例从2008年的11.1%逐年上升到了2016年的30.3%,2017年也有27%的播出比例,且有不少是在戏剧台的八点档黄金时段播送。

台湾文化部的内地广播电视节目在台播送许可案一览表统计也显示,在台播出内地剧自2012年到2017年间,每年平均能有45到60部通过审核,若再加上OTT平台上播送出的戏剧与综艺节目,一年会有超过200部登台。

而针对内地剧在台崛起现象,相关当然有过“反制”,例如在2015年12月三读通过的《广电法》修正案,便规定无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戏剧节目中,必须有一半以上是由台湾自制。

但其中所谓“黄金时段”的定义却相当模糊,以至规定出台9个月后,华视还堂而皇之在八点档播送《芈月传》,引发了有关部门的质疑。且从结果来看,这些掣肘显然不能阻止内地剧在台壮大。

根据台湾省文策院2021年发布的台湾电视产业调查报告,2020年台湾电视剧全时段与黄金时段,内地剧的播出时间大幅超过台剧。且台剧的输出就像农产品,极度仰赖内地市场,例如观察2020年台湾电视产业海外收入,单是内地占比就高达56.67%。

海外版权收入部分,电视节目与影集,内地占比有近四成,网络影音内容占比也有三成。

而观察内地剧在台湾市场的壮大,基本上展演了“从古装到多元,从“电视到平台”的发展轨迹。

首先是从古装到多元。

如前所述,《甄嬛传》等古装作品是内地剧流行的第一波浪潮,清宫剧尤其突出,例如于正连拍三部的《宫》系列,以及多年之后再推出的《延禧攻略》都是代表。

其他更有《美人心计》的汉朝主题,《芈月传》的先秦主题,《唐宫美人天下》、《武媚娘传奇》等唐朝主题,都在台湾掀起观剧热潮。

这一过程中,“IP改编”的形式逐渐崛起,也就是制片方倾向先从晋江文学等网络平台挑选作品,再交由编剧改编成剧本翻拍,而不是直接采用原创剧本,其中《步步惊心》、《甄嬛传》都是这一浪潮的初试啼声。

这个机制虽不能保证剧作品质,却保证了作品的话题与声量,并且为古装作品开创了更多可能,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长月烬明》等仙侠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锦心似玉》等宅斗剧、《斗罗内地》等玄幻剧、《陈情令》《山河令》等耽改剧,都在台湾拥有广大观众。

与此同时,原本在台相当弱势的内地现代剧,也循“IP改编”这个途径崛起,例如《步步惊心》作者桐华的《最美的时光》。顾漫的《杉杉来了》、《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你是我的荣耀》。

还有墨宝非宝的《亲爱的,热爱的》、《我的时代,你的时代》、《周生如故》、 《一生一世》、《归路》、《很想很想你》、《在暴雪时分》,都在台湾拥有大量观众,而顾漫与墨宝非宝更是作者身兼编剧,所以其作品本身就自带品牌流量。

而“IP改编”的多元形式,也让“台剧复兴”这一盼求变得模糊。

曾有分析认为,《甄嬛传》等作品之所以在台湾省流行,是因为不少的年轻台湾观众认同自己的华夏身份,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感到亲切;但仙侠剧、耽改剧乃至时装剧的流行,似乎又让这一解释变得不那么完整。

不过这反而凸显一个有趣现实:在台湾,就连不爱看电视剧的观众众,都无法拒绝内地剧。

再来是“从电视到平台”。

这一现象其实也解释了,台湾观众之所以喜爱内地剧,除了前述的“IP改编”带来题材多元因素,还有平台依赖的缘故。

早期,许多台湾观众要接触电视未播的内地剧,只能依赖《枫林网》、《小鸭影音》等盗版网站;2016年爱奇艺正式在台湾省开展业务后,许多台湾观众便以此观看电视未播内地剧。

虽然台湾有关部门在2020年宣布禁止爱奇艺在台业务,却没能阻止热爱内地剧的台湾人使用爱奇艺。

而爱优腾(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平台之所以能吸住使用者,关键就是会针对市场与流量趋势大量购片、推片,且能迅速上架更新。

当然,这种作法也容易出现流量凌驾内容的买椟还珠,例如2015年起三大平台便陷入抢资源、抢剧集、抢流量鲜肉的恶性竞争,逼出一波“流量明星+大IP=爆款”的虚假繁荣,但烂片齐发的现象也引发观众反弹,影响了用户订阅,所以各平台最终还是被逼转舵,从资本驱动逐步校正回品质驱动。

因此近年爱奇艺等平台的内地剧发行量虽略有下降,却可见片质的止跌回升。

而让台湾观众产生依赖的平台,并不只有爱奇艺。

以社交平台为例,“内地剧讨论社”在2016年开创,累计至今已有33万位成员,2020年创立的“内地剧交流”更有55万位成员,这两大平台是台湾的内地剧迷重镇,成员之间不只热烈分享追剧心得,更会互相荐剧,是巩固内地剧在台发展的关键,其规模也显著领先在台美剧、日剧与韩剧平台。

接着就是微博超话、老福特、爱发电等平台,吸引了许多喜爱嗑CP、追星、创作同人文的台湾网友驻足;更不用说近年崛起的抖音、小红书等,无疑是台湾青年接触内地剧的重要渠道。

以2019年爆红的《陈情令》为例,这部片根本未在台湾电视播出,就已在网络拥有巨大人气,WeTV平台才播出15天,就已冲破10亿点击,之后各台湾各大网站的讨论度更是居高不下。

其背后机制在于,饰演主角的肖战和王一博都是内地流量明星,两人通过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营销,在台湾省形成了庞大的跨海粉丝群,所以观赏《陈情令》本身,就是粉丝应援明星的重要实践。

而两人组成的“妄羡夫妇”,也通过微博超话等平台牵引,满足了粉丝与观众的嗑CP心理,进一步反馈了观剧流量。

当然,能在台湾引发共鸣的并不只有“流量明星+大IP=爆款”这个组合,去年年底在内地引发现象级热潮的《繁花》,便不属于这个类型,却同样走进了台湾观众心里。

首先,《繁花》剧本改编自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曾获2013年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属文学性较高的作品,与晋江文学城的大IP有所不同,相当考验编剧的改编功力。

第二,《繁花》一剧的主要角色都是实力派演员,由胡歌、马伊俐、唐嫣到辛芷蕾,没有一人是流量明星;第三,《繁花》的导演王家卫虽在台湾拥有高知名度,却不是所谓通俗作品的导演,而是以个人风格强烈、不取悦观众闻名。

但从结果来看,前述三点都没能阻止《繁花》在台湾省盛开,其爆红程度虽不似《陈情令》这般数剧惊人,却凭借了作品质量与好口碑,引发了艺文界与媒体界的广泛讨论。

有文章从《繁花》的沪语热反思台湾的本土语言政策,也有台媒借《繁花》回首两岸30年剧变,甚至连国台办记者会上,都有媒体就台湾的《繁花》热进行提问,小红书上更是可见台湾网友询问“因为《繁花》我一个台湾人想学上海话”,同时带出“究竟台湾腔和上海话谁更嗲”的话题。

2月20日,台湾的东美出版社再版发行了《繁花》的繁体中文版,是继2019年首次发行后的《繁花》再开,内地剧的行销力量显然功不可没。

可以说,从《甄嬛传》到《繁花》,反映的不仅是内地剧的质量飞跃,也照见内地剧入台的10年巨变。

《甄嬛传》的在台爆红,或许可以说是古装元素、IP网文改编剧本、宫斗题材新颖的多重成功;《繁花》的在台绽放,则昭示了内地剧已经可以不靠前述元素,就勾动台湾观众共鸣。

这背后所反映的宏观背景,不只是两岸的影剧资源与人才势不可挡的逆转,更有一代台湾人观剧习惯的大幅变迁。

整体来说,内地剧入台已不是单一的影剧现象,而是由各大社交平台、明星应援、同人文、短影音所共构的复杂机制:一个文娱产业的没落,引出一个影剧与网络的互动生态圈……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