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没能成为名义上的六祖,没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原因不在于六祖的出现,而在于他当时的火候未到。
对于《坛经》,我的看法是半真半假。
或者说:七分真三分假。
真的部分,就是关于理的部分,假的部分,就是关于事的部分。
《坛经》的核心内容是六祖所说,但是《坛经》的落笔却是慧能的弟子法海。
慧能大师的修行境界非我能臆测——一地菩萨不懂二地事——况且我还不是菩萨。
六祖是如何知道神秀和五祖对话的细节的呢?菩萨是不是有这个本事呢?
欢迎对佛法造诣深的朋友不吝赐教。
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五祖对神秀等众人讲的这句话: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重点在这句: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这句是讲思量对于见性没用吗?
不是这个意思。
这句的本义是:
如果此刻你没有见性,试图努力思考见性是什么是没用的。
那为什么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这句的意思是:
如果你已经见性,那么即便是人在使枪弄剑,见性之功也不离你而去。
除非脑子坏了,否则人一量见性,则见性之功终生相随。
但是,但是,见性的世俗功用不能过度夸大。
如果见性之功不能过度夸大,仅仅在于“此心通透”,那么禅宗为何如此夸大“明心见性”对人的意义呢?
甚至整部《坛经》的主旨都是讲的六祖如何见性,以及六祖印证弟子是否见性。
这句涉及F教的一个大问题:小乘四果从世俗的角度看,它究竟有啥用。
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读《金刚经》。
明心见性是圣俗之分界,也是证果与否的必要条件,所以禅宗对它再怎么强调也不算过分了。
END.
------------------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本文作者:
王鸿飞,代表作《老子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