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吼叫,让自己的怨气平静下来

鹰哥爱写文 2024-11-15 05:08:43

​《不吼不叫》作者:罗娜·雷纳

​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们介绍了父母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而大吼大叫,其根源在于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气质差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气质,它与生俱来,更是生命的礼物,只有我们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气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那么,在充分了解了自己和孩子的气质之后,接下来我们更进一步,来看看父母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吼不叫地让孩子与自己进行合作。

追踪吼叫,管理负面情绪的触发点

我们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失望等,都是可以被管理的,但前提是我们要对它们的演变过程非常熟悉。所以罗娜·雷纳建议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追踪,找到“吼叫触发器”,阻断负面情绪和想法的升级过程,最终改变吼叫行为。

之前我们讲过詹姆斯因为女儿乱丢食物而大发雷霆的故事,接下来我们聊聊他是如何做出改变的。尽管詹姆斯意识到了这是他童年经历的影响并有意控制自己,但多年养成的吼叫习惯,却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改变的。

在罗娜·雷纳的指导下詹姆斯开始追踪自己的吼叫,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他使用的追踪表包括六个步骤:第一,记录触发吼叫的事件;第二,记录下自己的反应;第三,记录自己对孩子的回应;第四,记录后续发生的状况;第五,分析自己和孩子的气质特点;最后一步,综合评估,看看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比如某个周一早上,女儿又把食物扔到了厨房的地上,还冲着詹姆斯得意地笑。詹姆斯忍不住吼完女儿后,把整个事件记录下来。他发现自己在周一早上更容易焦躁,因为隔了一个周末后,一想到周一的工作压力巨大,周一早上就成了他的“魔鬼时间”。

接下来的第二个步骤,詹姆斯记录下了自己的身体、情绪反应以及想法如何升级。他发现自己只要一生气,就会习惯性地把双臂交叉放在胸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线索,当他发现自己做出这个动作时,就会深吸一口气平静下来,检查自己的想法。

在吼叫之前,很多人以为自己的情绪反应只有愤怒,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怒火之下往往酝酿着其它情绪,比如失望、悲伤、恐惧等等。詹姆斯发现了自己愤怒之下的不耐烦,他会在内心抱怨:“这孩子非得让我迟到吗?她把一切都搞得一团糟!”

接着詹姆斯又记录下自己对女儿的回应。当女儿笑着再次把食物乱扔时,詹姆斯大声吼道:“你到底玩够了没有?你要不想吃就别吃了!我真是受够你了!”然后就怒冲冲地准备离开。临出门时,他听到了女儿哭了,一边哭一边喊着要爸爸回来。

女儿的哭声让詹姆斯心软了,他的怒火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羞愧和自责。他返回饭桌,抱起女儿跟她道歉。女儿把脸埋在爸爸的肩头上,又啜泣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平静下来。詹姆斯记录下了这后续发生的变化。

接着詹姆斯开始分析父女俩的气质差异。自己希望一切都能井井有条,所以会对女儿乱扔食物产生强烈反应。女儿则热衷于尝试新事物,看到丢出去的东西,她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并且女儿的适应能力较弱,无法因为爸爸的制止迅速停下来。

了解了这些气质差异之后,詹姆斯开始问自己:除了吼叫,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最后他决定再遇到类似情况,自己不妨先离开餐桌,等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回来,以免情绪风暴演化为龙卷风,给亲子关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吼叫追踪过程,从注意到触发器事件开始,到实践更好的处理方式为止。它能帮我们觉知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然后做出真正的改变。可以说每一次对吼叫的追踪,都能让我们朝着“不吼不叫”的目标前进一步。

如果大家也控制不住大吼大叫,不妨使用类似的追踪表格,发现引发情绪失控的具体事件,理解自己的吼叫模式,进而降低反应强度。只有始终保持情绪的稳定,我们才能跟孩子友好、平等地合作,共同解决最初的那个“触发器”事件。

不吼不叫的A-B-C-D-E 法则

为了帮助大家平息内心的情绪风暴,罗娜·雷纳提出了不吼不叫的A-B-C-D-E 法则。所谓A(Ask)就是询问自己遇到“触发器”事件后的内心感受;B(Breath)则是要深呼吸让自己放松;C(Calm yourself)是让自己平静下来;D(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是确定孩子需要什么;E(Empathize)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想法,与他们共情。

接下来我们就以伊娃的故事为例,看看她在被女儿莫莉的哭声激怒后,是怎么通过A-B-C-D-E 法则做到“不吼不叫”的。伊娃是位单亲妈妈,她的女儿莫莉只有5岁,隔周会过来和妈妈住在一起。伊娃有个室友叫杰茜,有时会帮忙照看莫莉。

一般周末早晨,莫莉会在客厅看她喜欢的动画片,上夜班的伊娃会多睡一会儿。但是一天早上,还在补觉的她听到杰茜来到客厅,说自己要工作,而莫莉看电视的时间已经够了,要她关掉电视。莫莉哭了起来,杰茜则生气地把电视关掉了。

如果在以前,伊娃肯定会立刻起床,哪怕是对杰茜不满,也会把莫莉训一顿。但这次她只是拉起毯子盖住自己的头,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她因为女儿的不听话而觉得尴尬,因为室友表现得不宽容而生气,因为自己要去处理这个问题而恼火。

伊娃还注意到,因为压力自己的肩膀和脖子变得僵硬,同时负面想法也在升级。她在内心指责所有人,比如:如果杰茜有孩子,就能理解单亲妈妈是多么不容易了;如果自己不那么懒,现在就该起来陪着莫莉;还有这孩子怎么这么爱哭啊等等。

当意识到这些想法都是负面的,伊娃决定让自己平静下来,换个角度去想:“我已经辛苦了一个晚上,需要一点时间来恢复体力。莫莉是个敏感的孩子,要适应隔周到妈妈这里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杰茜周末还得加班,所以难免压力很大。”

伊娃又做了几次深呼吸,让自己的状态更加平静。之后她才走进客厅,坐在女儿旁边搂着她安慰说:“莫莉,我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刚才你在看哪一部啊?”莫莉啜泣着抱怨说自己没能看完,杰茜对她太凶了。伊娃专注而同情地听着。

接着伊娃转向杰茜,平静地向她道歉:“周末你得加班,可我还在补觉。莫莉把电视开得太大声了,肯定影响到你了,我非常抱歉。”伊娃的平静情绪具有传染性,莫莉和杰茜也慢慢放松了下来。杰茜决定去办公室加班,伊娃起身给莫莉做她喜欢的早餐。

一场紧张的冲突就这样解决了。伊娃还打算晚上跟室友杰茜谈谈。她想告诉杰茜,女儿生性倔强,而且适应力比较弱,所以让杰茜关电视前需要先给她一些提醒。同时,她也会保证给莫莉设定界限,让她不要再干扰到杰茜。

伊娃很满意自己的处理方式。她没有按照莫莉的要求打开电视,因为这会损害杰茜的权威;同时她也不认为需要给莫莉什么惩罚,而是通过拥抱帮女儿平静下来。在以前,她会因为女儿的敏感、倔强和情绪化反应感到尴尬,但现在她选择了接纳这一切。

在这件事上,伊娃体现出了应有的同理心。她用身体语言告诉女儿,自己能理解她的难过或抓狂;同时伊娃也能体谅杰茜,室友也是因为周末加班而容易发火。最后她成功地把莫莉的注意力转向厨房,因为美味也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伊娃有效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开放的心态。这种状态也影响到了女儿莫莉,比起父母刚离婚时,小姑娘也开始变得松弛,不再紧张得像个小刺猬,不再一直保持着紧绷绷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A-B-C-D-E 法则帮助到了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学会了尊重他人的需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