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王朱充(火勋):遭代王与地方官员联手排挤,被迫迁居朔州

钱越说史 2024-08-17 22:04:05

位于塞上的大同,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1982年荣登我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位于古城中央的代王府,是大同历史底蕴的标志性建筑。而在古城的东北隅有一个由东西南北四条街道组成的街区:十府街,它的形成与代王府息息相关,其街名源自于十王府。所谓“十王府”,存在多种说法:一是代王朱桂为招待诸王兄来访所建的安歇之所,一说是明武宗幸大同驻跸之所,一说为朱桂十个儿子的郡王府邸所在。

大同十府街

这些传说给十府街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但都属于无稽之谈。明初藩王各镇一地,少有往来,朱桂何须如此大费周章。明武宗幸大同驻跸于代王府,而非十王府。朱桂虽有11子,可受封郡王的仅有八子,且府邸散落在府城各处,主要集中在府城东南和西北,位于东北隅的仅有怀仁王府和隰川王府。

不过十府街一带在有明一代的确存在过十座郡王府,除简王系的二府外,尚有戾王系的昌化王府,隐王系的定安王府、博野王府、和川王府、宁津王府,惠王系的乐昌王府、吉阳王府、溧阳王府。连前面的两个王府,总计“十王府”,此地因此得名。

终明一朝,代藩受封郡王者,共有二十九国,其中外迁者记有八府,乐昌王府为其中之一。《明史·诸王表》称其在“成化十九年別城朔州”,也即一受封就开府朔州,没在大同建过王府。阿越在这里又说乐昌王府乃大同十府街的“十王府”之一,是否错了呢?并没有。事实上乐昌郡国迁国发生于第二代王朱充(火勋)时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聊聊朱充(火勋)生平,就可以了解了。

乃父中道崩殂,孙袭祖爵

朱充(火勋),号凤冈,正德十五年(1520年)四月十四日,为乐昌康懿王朱聪涓的嫡长孙,追封乐昌王朱俊楅(bī)的庶长子,生母成氏。

其祖朱聪涓至少有四子:嫡长子朱俊楅、嫡三子朱俊杅、庶四子朱俊桧,以及嫡庶、伦序皆不详的朱俊檴(音huò)。

其余三子有详细的序齿、血脉,唯独朱俊檴没有,是因为他唯一的一次出场就是被废为庶人之时。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他因殴打生母,杀害正妻,被明世宗废为庶人,发配凤阳高墙。

“庚戌……诏革乐昌王府镇国将军俊檴为庶人,押发高墙禁住。坐殴母杀妻故也。”(《明世宗实录》)

朔州古城

其实其余三子也没有过多记载,比如朱俊楅这位继承人,实录只记录了他被赐名的那一刻,便再无多余内容。透过其余典籍,可以推测他生于弘治二年(1489年),当了三四十年的乐昌王长子,最终没能熬过老爹,去世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享年五十五岁。

老爹先祖父一步魂归九幽,又没留下嫡子,庶长的朱充(火勋)依据支系伦序原则,越过几个叔叔,成为新一代乐昌王继承人,被册立为乐昌王长孙。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九月十四日,乐昌王朱聪涓薨逝,在位65年,享年76岁,朝廷赐谥曰康懿。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明世宗传制册封朱充(火勋)为乐昌王,次年正月十八日与夫人马氏一道正式受封。为了册封宗室,一大群勋贵、京官连个年都得在道中度过,且嘉靖年间还属于常态,只能说老道士折腾人很有一套。

朱充(火勋)袭爵后,生前没能捞到过哪怕一天郡王的朱俊楅父凭子贵,在儿子的奏请下,理所当然的按制被追封为乐昌王,赐谥曰荣简。

实录中关于这位第二代乐昌王的记载极其稀少,而出土的《册封乐昌王凤冈圹志铭》称他:“聪明敏达,恭俭仁慈,本乎天性口口书尚礼义礼贤下士,不以爵位自尊……贤善之名着于中外,于是名公巨卿守斯土,莅斯邦者口不尊仪范而聆清诲,当是时抚巡斯地王之贤善,知之审矣。”

也即朱充(火勋)自幼聪慧、为人恭谦、礼贤下士,平素平易近人,不以权压人,因此中外称贤。实录中仅有的几条相关记载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明初,宗室的小日子极其逍遥。可随着宗室人口的暴增,及至正德朝以后,因朝廷难以负担宗室岁禄所需,积欠产生,且愈演愈烈。受此影响别说是中下层的将军、中尉,连郡王一级也饱受摧残。

位于朔州崇福寺内的乐昌王圹志

隆庆二年(1568年)六月,朱充(火勋)上疏朝廷,声称因本府积欠太过严重,自己早已一贫如洗,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求陛下开恩,设法补发点禄银。最终明穆宗从代州库贮盐银中转支了一万两给他。

“甲申,山西乐昌王充(火勋)奏:‘禄粮积负数多,贫不能存。乞拨两淮残没盐引救赡。’户部言:‘国家盐引专以济边,屡经建白,宗藩不得奏讨。惟有代州库贮盐银可以借支。’得旨:准给一万两。”(《明穆宗实录》)

万历六年(1578年)六月,乐昌王历经艰辛,为亡故的生母讨得了乐昌荣简王次妃的头衔,也给了自己一个可以标榜下嫡出的借口。《册封乐昌王凤冈圹志铭》因此对其以嫡子相称。

迁国朔州

录于实录的有限几桩记载中,对朱充(火勋)这位嗣封乐昌王影响最大的,当属从大同迁国朔州。

阿越之所以在文章开头表示《明史》称乐昌王府一开始就开府于朔州是错误的,正是基于《明世宗实录》的相关记载。

朱充(火勋)的伯祖前武邑王朱聪沬(音mèi)虽然属于庶出,可因为代惠王朱成錬(音liàn)没有嫡子,身为庶长子的他天然就是代王爵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奈何这位代王继承人什么都好,就是过于贪杯,简直可以说是嗜酒如命。

因为贪杯,先是发酒疯失手打死乐工,被明宪宗革去爵位。其后在长史司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得以“戴平巾”摄理府事,负责为父王治丧,算是看到了袭爵的曙光。结果又因过于兴奋,竟然在居丧期间开起酒会,接着奏乐接着喝。此举被称为“居丧无礼”,属于大不孝,可但凡有府中内侍看不过去,站出来规劝,就被他虐杀。最终又被明孝宗废为庶人,一家子迁居太原,交由晋王管束。

这一套令人目瞪口呆的操作下来,伦序居次的乐昌王朱聪涓成了最大受益人,被任命为管理府事,在大哥一家子出局的情况下,代王之位极有可能落入他之手。

朔州崇福寺

奈何朱聪沬被废的过程,处处透露着诡异的气氛,深受他信任的王府典膳胡宽等人竟然会突然反水,这其中极有可能是朱聪涓的手笔。加之朱聪沬虽然混账,可在宗室之中却有着不错的名声,又摊上个好母亲——代惠王夫人王氏。

于是乎,在代藩宗室有志一同、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通过两年抗争,把朱聪涓掀翻在地,将朱聪沬的庶长子朱俊杖扶上台,以武邑王长子的身份出任署理府事。朱聪涓只能灰溜溜的回归乐昌王府,躲进小楼眼睁睁大侄子继承代王爵位。

许是因为图谋夺嫡站在了本支宗室的对立面,以至于朱聪涓即便想要“管他春夏与秋冬”都不可得。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自感在大同生活压力山大的他,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上疏乞求迁国代州(今山西代县),于大宗别城而居。

大同地处农牧交界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可本地粮食产量低下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困局,往往要靠内地输送。有明一代,大同列居九边重镇,粮食问题一直是当地臻待解决的头等要务,而代藩的存在进一步加重了当地负担,危及军事安全。

天顺三年(1459年),左佥都御史王俭提议内迁代藩郡王支系,获得朝野一致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磋商,代藩宗室终于与朝廷达成共识,天顺五年初简王系的六家郡国南迁山西腹地。其后隐王系的定安王府也内迁忻州。

芦芽山风景区

有这层历史渊源在,朱聪涓认为朝廷准许自己内迁那是十拿九稳之事,结果被朝廷以“无故改迁”为由一票否决,只能继续在大同苦熬。

“(嘉靖)十八年,乐昌王聪涓乞徙代州,礼科都给事中丁湛言:‘乐昌王以城域狭隘,物价腾贵,请徙。倘代王亦以是请,何以应之。天下宗藩,皆聚处一城,亦皆以是请,又何以应之。况代藩,北控边鄙,南辅圻甸,比他藩尤要重。数年以来,叛者继起。近甫少宁,正宜休息,示以安静。乃今宗亲无故改迁,摇惑众志,不可。’已而乐昌王竟徙朔州。”(《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引《明外史·代简王传》)

“已而乐昌王竟徙朔州”之言,显然属于误记,毕竟终朱聪涓之世都没能外迁,亦或者是指朱充(火勋)这位嗣封乐昌王。

发生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的一场代藩宗室叛乱,促使地方大员提议重启内迁代藩支系。当年,和川王府奉国将军朱充灼纠集宗室终的同党,大同地面上的地皮无懒,意图联合鞑靼小王子发动叛乱,阴错阳差之下被提前侦破。

当年十月,在法司复请下,朱充灼等八名宗室被赐自尽,并焚尸,以儆效尤。同时宣大总督翁万达提请将涉案的和川王府、昌化王府等内迁。

嘉靖三十年,时任代王朱廷埼与靠贿赂严嵩复国的襄垣王朱成鍨,就在大同的襄垣王府宗室成员管理权爆发冲突,他在奏疏中提及“臣府郡王分封在南者七府”,可见翁万达的提议没能实施。

不过,朱充(火勋)袭爵后,从代王朱廷埼,到镇巡官等方面大员,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他身上,纷纷奏称代藩宗室繁衍日盛,大同地方狭隘,难以容纳,请求将乐昌王府外迁朔州,以缓解百姓的压力。

《朔州志》相关记载

此时大同城内共有12家郡王(不含因大宗绝嗣,虽有宗室,但被除封的昌化、博野),别说是广灵、潞城这两支传自代简王的老牌郡王,就是和川、枣强、宁津等隐王系郡王规模都比乐昌王大。既然为缓解大同镇的压力,自然当学天顺年间的故事,多迁出几家,可大同高层偏偏对此视而不见,只就盯着乐昌王府,其中意味不问可知。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九月,朝廷批准外迁乐昌王府的方案,将其迁移到西南方向200多里外的朔州。新的乐昌王府位于朔州城东门内大街南侧,由本府自行修建。

“癸卯,徙代府乐昌王府于朔州。先是代王充燿及镇巡官,以大同狭隘,而宗室繁衍,请令乐昌王府徙居朔州,以宽民力。诏下文武大臣廷议。报可。至是部臣复奏:‘请令乐昌王先徙,将军而下次第启行,宫室第宅皆自为营建。’从之。”(《明世宗实录》)

此次外迁宗室,是代藩最后一次迁移郡王支系,有明一代代藩郡国外迁者共有八支,《明史》“代宗自简至懿,封郡王者凡二十有三,而外徙者十王”显然属于误记。

阿越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乐昌王府别城朔州是迫于代王及地方大员的压力,带有流放性质,是以朱充(火勋)堂堂郡王之尊,在嘉靖年间会深陷积欠困局。也正因此,奉国将军朱廷(土道)、朱廷(宣隹)、朱廷塘、朱廷址等四名堂侄,宁愿窝在大同当老赖,也不愿随朱充(火勋)这位本支宗主外迁。

悬空寺

墓志铭作为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本着死者为大的思想对逝者多少会有些美化,但多数不会太过离谱。透过《册封乐昌王凤冈圹志铭》,可以知晓朱充(火勋)并没有因遭排挤而破罐子破摔,反而勤奋好学、遵守礼法,维持了贤王本色。当然影响还是有的,经此一事他愈发崇信佛教,曾派遣幕僚翟万对悬空寺进行了修缮与扩建。

万历七年(1579年)十二月初四,乐昌王朱充(火勋)薨逝,在位29年,享年60岁,朝廷赐谥曰温靖。圹志以号“凤岗”相称,可见他平素与士林中人多有交往,且名声颇佳。

相关文章

乐昌王朱聪涓:大哥作死,得以管理府事,遭宗室集体反对错失亲王

山阴王朱俊栅:爱管闲事的贤王,指控襄垣王,请立太子,请开藩禁

广灵王朱仕(土兹):朝廷决定迁移代藩诸郡王,他出尔反尔遭训斥

永寿王朱志埴:为何会被卡十多年才授爵?假名出游南五台山遭训斥

方山庄宪王朱美垣:土木堡之变时主动聚众守备,反遭朝廷打压

3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