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那些老街巷里的故事——凤山路

读经典看 2024-02-10 13:47:38

凤山路是和中河平行而行的,路在河的西侧。

坐地铁5号线,有一站地叫南星桥,这里是凤山路的南端;而这条路的北端,是在中山南路与万松岭路交汇的地方。

在凤山路附近,有个凤山门,凤山路便是因这个水门而得名。

凤山水城门东西向横跨中河,单拱门洞由三个不同跨径的石拱券并联而成,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中间有一个石砌方形闸挡,用石雕门臼启闭闸门。

门上曾经建有一座小楼,用于防御敌兵偷袭和

开闭闸门调节河水。

现在的水门,门还是原来的,周边的城墙是后来模仿原样修建的。

六部桥

水门前有一座石碑,上面雕刻着的“银河双落”四个大字,是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的张爱萍将军题写的。

历史上的古临安城,曾经建设过不少城门,现在留存下来的只有600多年前修建的这一座。

凤山门最初修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那时,南宋的政局已经逐步稳定了下来,因此皇帝赵构就想着筑一个皇城。

赵构把杭州(那时候叫临安)这个地方选了个遍,最后选定了凤凰山麓。

据说赵构最终决定在这个地方修筑皇城,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要在制高点掌控全局,二是方便在关键时刻从附近的钱塘江逃走。

事实上,凤凰山麓在隋唐时起就是州治所在地了;到了吴越国时,这地方是国都,已经筑子城(吴越国宫殿)了。

选定凤凰山麓这地儿后,宋高宗赵构在这里建了皇城,又修了外城,同时也建起了十三座城门,凤山门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的大内北门和宁门所在地。

南宋末年,元军进攻临安城,宋宫毁于战火,和宁门被烧毁。

元朝统一中国后,至正十九年(1359),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张士诚筑杭州城时,设十个旱门、五个水门,凤山水城门就是当时五个水门中的一个。

凤山水城门所处之地,正是南宋时和宁门处,因其紧连凤山门,故称凤山水门。又因为它位于杭州的正南方,是杭州城南边唯一的城门,老百姓也叫它正阳门。

元末明初,张士诚于拆除了杭州城的外垣,只留下了这个门。

凤山门最辉煌的时期,还是在南宋时。

那时,凤山门处于南宋御街的南端,它旁边的六部桥的桥西正对着宋廷六部二十四司官署。

六部桥,也叫都亭驿桥。不管怎么叫它,都和官府脱不了干系:叫它六部桥,是因为南宋时桥西是六部二十四司官署所在地;叫它都亭驿,是因为宋朝时桥东有一个接待外国使节的机构都亭驿。其时,但凡有北边来使,必先住在这个驿站里,然后再在阁内官员陪伴下,经过这座桥而入宫觐见。

现在,我仔细端详着这座东西横跨于中河之上的小桥,见它不过是一个常见的单孔石拱桥而已,拱券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顶部由青石板构成,西向踏踩旁刻有小字,上款为"道先六年",下款为"里人重建"。

这样看时,不觉得有太多特别之处,却被称为

“凤山门内第一桥”,还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为保护文物,——或许桥和别的桥没什么两样,但是走在桥上的人却是不同的;这和古人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应该是一个道理吧!

六部桥

想当年,一到官府上下班的时间,桥上必有穿官服之人来来往往,确实够气派的!

宋代时,凤山门还是皇帝去御城北边的景灵宫祭祀必须经过的地方。

景灵宫,是宋朝皇帝奉祀先皇及赵氏先祖画像的地方;到皇宫内的景灵宫举行皇族拜祭,毕竟比到城外的太庙更方便些。

凤山门的西北侧,是迭更起伏的凤凰山和万松岭。万松岭,不要说,就是指这座山上松树甚多喽!——只可惜,后来被人们砍伐殆尽。

清雍正年间,人们又在这座山上补植了上万株松树,恢复了南宋时“天风击戛,如洪涛澎湃,时与江上潮声相应答”的奇景。

此景名曰“凤岭松涛”,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这个凤山门,门外是松涛涌动的万松岭,门内是皇亲国戚的办公和居住地,这些官宦人家能不出去游玩踏青吗?

于是,一年四季,总有人骑着马儿,穿过凤山门去万松岭一带跑马、踏青、游赏,这就有了“凤山门外跑马儿”一说。

清朝时期,在凤山门一带建设了一个蓄养和训练战马的马场,到了民国时期,曾经的战马成了供游人骑行游玩的宠物马,凤山门里里外外跑着的马儿就更多了。

如今,杭州已经变成了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城市,除了住在水城门附近的人,想要找到凤山路、凤山门这个地方恐怕还是得费上一点周折才行。

然而,当我们来到凤山路上,站在凤山水门前,眼前依然能够浮现出当年凤山门外跑马儿的繁闹景象,仿佛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样。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