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作者塑造了各种各样的神仙形象。这些神仙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各显神通,进行了以截教和阐教为中心的封神大战,受到了很多小说读者的推崇。作为故事中最大的,也是势力最强的修真教派,以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可谓是英才辈出,出现了不少法力高强的神仙,一度在对阐教的战斗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而有的神仙则来历神秘,地位非常之高,却又没有什么高光的表现,让读者们感到疑惑。本文要讲的金箍仙马遂就是这样一位神仙,他作为通天教主的心腹之一,却没有上佳的表现,让人很不解。
在网络上对《封神演义》故事的解读中,认为金箍仙马遂在截教中的地位非常高,是通天教主的随侍七仙之一,教内地位仅次于四大首座弟子。他与乌云仙、毗芦仙、灵牙仙、虬首仙、金光仙、长耳定光仙等人并称,在万仙阵的故事中出场,但表现得却与自己的身份相差极为不配。
通过与马遂并称的几位神仙的表现来看,马遂的能力应该是神仙中超一流的。与他并称的乌云仙能连败阐教十二金仙之首的广成子和赤精子,虬首仙、灵牙仙和金光仙能与十二金仙中的强手对阵。长耳定光仙更是执掌六魂幡,受命偷袭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等圣人级别的大神。
但是马遂的表现却与上述几位非常不搭,他对付的却是被号称为阐教十二金仙水货的黄龙真人。这个黄龙真人被网友戏称为四无真人,说他无法宝、无法术、无弟子、无胜率。他在封神大战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每次出场都被对方一招拿下,还得靠同门的玉鼎真人来救,实在是有些丢人。而马遂对付的就是这样一个很平庸的仙人,虽然他用自己的法宝金箍将其套住了,却也无法显得有多么了不起。实际上以黄龙真人的战力,就连随便一个截教三代弟子也未必能胜,能战胜他又能说明自己有多强大呢?
可就是这样一个表现平庸的弟子,居然成为通天教主的心腹之一。每次通天教主出场,各种摆排场的时候,随侍七仙都位列其中。而金箍仙马遂的出场顺序仅次于乌云仙,在七仙中排名第二,让人感到很不解。以小说的一贯风格,这种排名代表着同辈之中出类拔萃的战斗能力。可马遂在小说情节中的表现与此排位是极为不配的,这就显得有些前后矛盾了。《封神演义》作为网络洪荒流小说的恶基础设定,他在神仙图谱的设计上向来是非常严谨的。正是因为如此,它才受到网络小说作者们的推崇,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洪荒流小说。
马遂在小说中的表现与这种设计风格不符,因而成为很多读者讨论的焦点。从小说中万仙阵场景的实战描写来看,金箍仙的确配不上随侍七仙的地位,也难怪读者们有些诟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阐教十二金仙中的黄龙真人,在故事的打头场景中是凑数的。黄龙真人问题以前讲过,是它作为应龙的出身和元始天尊歧视异族的教育风格造成的,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通天教主则与元始天尊不同,跟他提倡有教无类,不会歧视异族,所以马遂应该得到同等的教育,因此他的实战能力应该与同级别的乌云仙等人相当才对。
实际上从小说的立意来看,很多人都小看了马遂这个角色。他并不是小说中用来推动剧情,或者是参与战斗的神仙,而是一个作为小说阶段性设定的标志物。就像黄龙真人的存在是为了体现元始天尊歧视异族修真者的性格一样,马遂的存在是为了表现截教和通天教主气运的变化。马遂在万仙阵中的表现只是为了凑数,他迅速拿下黄龙真人,然后又瞬间被元始天尊破了金箍法术,然后逃之夭夭。从此之后他再没有在小说剧情中出现,他失踪后的下落也成为粉丝们讨论的焦点。因此很多人提出疑问,马遂到底去了哪里呢?
要解释马遂的去处,首先要金箍仙这个名号说起。小说中有一首关于马遂的定场诗,是这样的“人笑马遂是痴仙,痴仙腹内有真玄。 真玄有路无人走,惟我蟠桃付几千。”后来人解释这首诗的很多,有的说是马遂已经成仙,因为他吃蟠桃。有的说马遂本身就自成一体,与截教不是一条路,这从定场诗中可以看到浅显的含义。其实并不是这样,按照小说的设定,马遂不但和截教是一路的,而且还是截教的标志性人物。蟠桃之说在古代神魔中并不能成为定例,尤其是在《封神演义》中,很多没有成仙的也吃蟠桃,比如姜子牙。
这首定场诗中有个关键字叫做“玄”,《道德经》中有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就是,马遂修炼的是真正的,能够成仙的法门,而这种法门别人是不走的,只有他选择了这条路。小说中神仙无数,截教的万仙阵更是号称有上万神仙,难道他们修炼的都是假的么?从道教理念上看,真仙和假仙的区别在于,什么东西才是永恒,永恒的才是真的。在《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传法术给孙悟空时,孙悟空就让挑三拣四,去掉的都是那些不能永恒的法术。由此可见,《封神演义》虽然无数神仙,但真正能得到永恒的少之又少。
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几位教主圣人自然是得到了真玄的,是能够永恒的神仙。而其他神仙都不能永恒,所以要进入杀劫之中,通过封神大战而寻觅一线生机。马遂能在万仙阵中全身而退,显然是少有的得到真玄的普通神仙。与他对应的应该是得到了二十四颗定海珠的燃灯道人,和完成了杀劫任务的陆压道人。可是马遂既没有定海珠这样的法宝,战绩也是平平,凭什么从神仙中脱颖而出呢?其中的关键就是在他的法宝金箍身上,这金箍非同凡响,是代表着截教气运的圣物。从小说立意来看,这金箍就是截教气运的标志。
虽然小说中马遂只用金箍套住了黄龙真人的头,但阐教十二金仙都弄不开,非元始天尊出手才行,这就说明了金箍的厉害。按照中国古代的文化,金箍的原型是苦行僧头上的戒箍,是代表着戒律和规则。金箍在马遂手上,而封神大战之前截教在仙界占据统治地位,由此来看金箍其实代表的是截教统治三界的规则。金箍在则由截教统治三界,金箍消失则代表着截教气运不在,三界规则改变。元始天尊打落了马遂的金箍,则代表着气运从截教转移到了阐教。失去了气运和规则,截教在万仙阵中落败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种以金箍比喻规则的文化理念不仅在《封神演义》中存在,而且在更早的《西游记》中也存在。孙悟空头上就有金箍,他三番五次让观音菩萨给他拿掉,但观音菩萨就是不肯。当孙悟空完成取经,被封为斗战胜佛时,他头上的金箍自动消失了。这里的金箍是如来佛的心苗所化,实际上就是诞生于如来佛的眼中,用来监视孙悟空的。取经完成前,孙悟空并非佛教正式弟子,所以有戒律管着。取经完成后,他成为佛教的领导层,就是用金箍去管别人了。其实吴承恩是在用这种方式讽刺官场规则,只坑下层百姓,不官上层黑暗。
同样的道理,马遂的金箍也是这个作用,只对付下层人民,不管自己内部的问题。元始天尊打落其金箍,代表着改朝换代,自然规则和法律就全变了。但从马遂能成为截教中持有金箍的人来看,他在截教的地位可见一斑。他掌握着截教的规则,也掌握着截教统治神仙三界的规则,自然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必须是通天教主的心腹担任,而且能力必须要足够出色。否则让阐教随便找个人就抢去了金箍,截教岂不是成了笑话?因此可以认为马遂的能力和地位都来源于金箍,而这个金箍则是通天教主赋予他的特殊权力。
因此从这个逻辑看,金箍代表的规则,才是马遂的顶定场诗中提到的真玄。真玄的奥秘在于规则是永存的,是支撑世界演化的基础,这是道教看到大自然的根本原则。失去金箍代表着截教对三界统治秩序的结束,所谓倾巢之下无完卵,作为这个只秩序的掌控者,马遂自然是不能独善其身的。他的下场不外乎就是重新堕入轮回,然后转世重修,继续寻找下一个纪元的规则,这也是佛道两教共通的理念。因此从佛道两教的理念上看,马遂的失踪并不是隐居或者别的结局,而是堕入了轮回,所以不会出现在封神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