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22岁锯掉右手臂,47岁因病去世,出殡时20万军民冒雨送行

刺客信条暗影行 2024-12-07 17:17:11

贺炳炎:22岁锯掉右手臂,47岁因病去世,出殡时20万军民冒雨送行

1960年7月5日,成都的天空下着瓢泼大雨。然而,让人动容的是,竟有20万军民冒着倾盆大雨,自发来到北校场送别一位将军。余秋里将军摸着灵柩,泪流满面地说:"老战友,你的心里装得下党,装得下革命,装得下人民,可为什么唯独装不下你自己啊..."

这位让20万军民冒雨送别的将军,就是贺炳炎。他22岁时在战场上右臂被炸,不得不用普通木锯将整条手臂活生生锯下。可就是这样一位独臂将军,不仅在抗日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更得到了毛主席特许的"免礼"殊荣。

他是如何在15岁就加入红军的?为什么要用木锯锯断自己的手臂?又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在建国后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一、少年从军:武当少年的坚韧

1928年的深秋,湖北宜都的山间小路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少年正在寻找红军的踪迹。这个少年就是15岁的贺炳炎,他从小在武当山跟随一虚道长习武,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当时红军在宜都一带打游击,消息传到武当山上。贺炳炎听闻后,趁着夜色悄悄下山,带着干粮独自寻找红军部队。他走了整整三天,终于在山林间找到了红军的驻地。

贺炳炎来到红军驻地后,立即表明自己要参军。然而,看着这个还不到马背高的少年,战士们都摇头不同意。有的说他年纪太小,有的说他个子太矮,还有的说他身子骨太单薄,恐怕连步枪都端不起来。

贺炳炎见战士们不收他,就从怀里掏出一块压饼。这是他下山时,一虚道长给他的最后一块干粮。他掰成两半,递给面前的战士说:"我能吃苦,从小习武,这块饼已经是我带的最后一口粮食,我都舍得分给同志们,还有什么苦是我不能吃的?"

战士们看他诚恳,态度却依然坚决。贺炳炎急了,一个箭步冲到院子里的大树前,双臂死死抱住树干说:"我就是不走,你们不收我,我就在这里饿死!"

正好这时贺龙元帅路过。他见这个少年如此坚决,便走上前问:"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

贺炳炎立正站好:"报告首长,我叫贺炳炎,从武当山来参军!"

"武当山?那你会武功?"贺龙眼睛一亮。

贺炳炎二话不说,立即摆开架势,展示了一套武当拳法。他的动作干净利落,刚柔并济,展现出了过人的功底。

贺龙看完后,对身边的战士说:"这娃娃虽然年纪小,但有一股子狠劲,先让他去宣传队帮忙。"

就这样,贺炳炎如愿加入了红军。在宣传队里,他不仅要负责演出,还要帮忙扛道具、搭台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帮厨、打扫,样样都抢着干。

仅仅半年时间,贺炳炎就在宣传队里崭露头角。他创编了一套"武当红拳",把革命道理编进武术动作里,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引得乡亲们拍手叫好。

1929年春天,一次在演出途中,宣传队遭遇敌人伏击。危急时刻,贺炳炎一个箭步冲上前,三拳两脚就放倒了两个敌人,夺过他们的步枪,掩护同志们安全撤退。这一仗,让贺龙元帅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

不久后,贺炳炎就被调到了主力作战部队。从一个宣传队员到成为作战部队的班长,他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这在红军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最年轻的班长,很快就在战场上创下了赫赫战功。

二、菜刀英雄:贺小龙的由来

1931年秋天,洪湖军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员。这个人就是贺炳炎,在主力部队立下赫赫战功后,他被选送到军校深造。但谁也没想到,正是在这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让他获得了"贺小龙"的称号。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洪湖军校正在进行日常训练。突然,敌人的重机枪声打破了训练场的平静。一支国民党精锐部队悄悄包围了军校,妄图一举歼灭这支红军的生力军。

当时军校的武器储备不足,许多学员连枪都分不到。贺炳炎看到战友们手无寸铁,立即将自己的步枪递给了身边的同志。有人问他:"你不留着枪防身?"贺炳炎指了指厨房的方向说:"武当弟子,什么都能当武器!"

话音未落,贺炳炎就冲进了厨房。他抄起两把杀猪用的菜刀,左右开弓,冲向敌阵。敌人看到这个场景,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可笑声还没结束,贺炳炎就已经闪电般冲到敌人面前。

第一个敌人还没反应过来,贺炳炎的菜刀就已经砍在了他的枪管上。只听"当"的一声,那支步枪应声而断。贺炳炎顺势夺过断枪的枪托,一个横扫腿将那名敌兵踢倒在地。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敌人倒下。贺炳炎的身影在敌阵中如同穿花蝴蝶,两把菜刀上下翻飞。他专门砍敌人的枪管和手腕,每一刀都又快又准。不一会儿,地上就躺了七八个敌人,他们的武器也被贺炳炎缴获。

军校的其他学员看到这一幕,士气大振。他们纷纷效仿贺炳炎,抄起厨房里的铁锅、扁担、菜刀,冲向敌人。敌人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场面,阵脚大乱,很快就撤退了。

战斗结束后,贺龙元帅来到军校视察。当他听说贺炳炎用两把菜刀打退敌人的事迹后,不禁哈哈大笑:"好啊!这不就是小时候的我吗?"

原来在湘西时期,贺龙元帅也曾经手持两把菜刀起义,从此带领农民参加革命。如今贺炳炎又用同样的方式打退敌人,这让贺龙元帅倍感亲切。

从那以后,军校的同志们就给贺炳炎起了个绰号叫"贺小龙"。每当有人这样称呼他,贺炳炎总是说:"不敢和贺老总比,我这两把菜刀是跟他学的。"但这个称号还是在部队里流传开来。

这次战斗之后,贺炳炎在军校里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白刃战技巧》。他把自己在武当山学到的武艺和实战经验结合起来,教给战友们如何在没有枪支的情况下与敌人搏斗。这些技巧后来在战场上救了不少战士的命。

贺龙元帅知道后,专门从其他部队调来了一批武术教员,和贺炳炎一起组建了红军第一支白刃战教导队。这支队伍不仅培养了大批格斗好手,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红军作战的实战技法,为后来的战斗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生死抉择:木锯断臂背后的故事

1935年11月,长征途中的洞口县战场上,一场惨烈的战斗正在进行。红军二、六军团遭遇敌军顽强阻击,前进的道路被死死封锁。贺龙元帅派贺炳炎率部突击,务必打开一条血路。

贺炳炎扛着一挺捷克式轻机枪,带领突击队冲在最前面。敌人的火力异常猛烈,子弹如雨点般扫来。突然,一颗达姆弹在贺炳炎身边爆炸,他的右臂被炸得只剩一层皮连着。

警卫员发现时,贺炳炎已经倒在了敌人的阵地上。他的右臂完全变了形,骨头碎成了渣,血肉模糊。战友们赶紧把他抬到担架上,紧急送往战地医院。

卫生部部长贺彪接诊后,立刻组织医生会诊。经过详细检查,大家的脸色都变得凝重。达姆弹的杀伤力太大,贺炳炎右臂的骨头已经完全粉碎,而且伤口内还有弹片残留。如果不及时截肢,败血症随时可能夺去他的生命。

贺龙元帅闻讯赶来,与贺彪进行了长时间的商议。当时部队正在长征途中,所有先进的医疗器械都已转移。要给贺炳炎截肢,只能用普通的木锯。这在医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用木锯锯断手臂,这得多疼啊!"贺龙元帅握着贺彪的手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

贺彪摇头道:"再拖下去,感染就控制不住了。现在只能赌这一把,否则他必死无疑。"

正在这时,贺炳炎醒了过来。他听完医生的诊断后,立即说:"锯吧,为了革命,这条手臂算什么!"

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贺彪将一把木锯在火上烤了整整一个小时,尽可能杀死细菌。手术前,贺炳炎只要了一条毛巾咬在嘴里,既没有麻药,也没有止痛药。

手术开始了。贺彪屏住呼吸,握着木锯开始切割。锯子每往返一次,贺炳炎的身体就剧烈颤抖一下。可他始终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只是死死咬住嘴里的毛巾。

这场没有麻醉的手术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期间贺炳炎疼得几次昏死过去,又被疼醒过来。最后一刀下去时,他的右臂终于完全分离。医生们赶紧为他包扎伤口,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

手术结束后,贺龙元帅含着泪来看望贺炳炎。没想到贺炳炎反而安慰他说:"贺老总,您别难过。我这条手臂是为革命掉的,值得!再说了,我还有左手能拿枪呢。"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贺炳炎的伤口恢复得异常迅速。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坚持下床活动。第七天,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第十天,他已经能用左手端起饭碗了。

贺彪后来回忆说:"在我行医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的病人。那种意志力,简直超出了人类极限。古代关云长刮骨疗伤,跟贺炳炎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

四、浴血重生:独臂将军的传奇

失去右臂后的贺炳炎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率部参加了忻口战役。这一战,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便只有一只手臂,也能成为令敌人胆寒的战将。

在忻口战役中,贺炳炎指挥两个营的部队,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战术。他让部队埋伏在山腰的岩石后面,等到日军进入射程时,突然用密集火力打击敌人的补给车队。这一招让日军措手不及,一天之内就损失了四百多人。

战斗中,日军曾经多次对贺炳炎的指挥所发动突袭。有一次,三十多名日军特工队员摸到了指挥所附近。贺炳炎发现后,立即带领警卫员迎战。他用左手托枪,连续击倒了五名敌人,剩下的日军见状仓皇逃窜。

这场战斗的消息传开后,国民政府特地发来嘉奖令。日军也将贺炳炎列入了重点关注的名单,称他为"独臂魔将"。

1945年7月,贺炳炎去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当他向毛主席敬礼时,毛主席立即上前握住他的手,说:"贺炳炎同志,你为革命付出太多,以后见到我不用敬礼了。"这是连十大元帅都没有获得过的殊荣。

然而,贺炳炎每次见到毛主席,还是坚持用左手敬礼。他说:"这是军人的本分,只要还能抬起手臂,就要向领袖致敬。"

失去右臂后,贺炳炎开始研究如何用一只手进行格斗。他把武当山的武术和实战经验结合起来,创造了一套"独臂拳法"。这套拳法以腰马为根本,讲究以身法带动拳势,即便只有一臂,也能发挥出极大的威力。

1946年,他在成都军区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武术表演。现场的观众看到,贺炳炎一个人对战三名武术高手,不仅完全不落下风,还用独特的身法和快速的转身,连续将对手摔倒在地。这套独臂拳法后来成为了军队格斗训练的重要内容。

在指挥艺术上,贺炳炎也有独到之处。他创新性地使用旗语和哨音来指挥部队,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战场通讯方式。在一次夜间作战中,他用三面不同颜色的信号旗,指挥三个营同时对敌人发起进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更令人惊叹的是,贺炳炎还创造了"一手操枪八法"。他总结出用单手装弹、瞄准、射击的技巧,并将这些经验教给了其他伤残的战友。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失去一只手臂的战士重新回到了战场。

1948年,一份缴获的日军情报显示,日军特别强调要"严防独臂将军贺炳炎的夜间突袭"。这份情报后来被保存在军事博物馆,成为了贺炳炎战斗智慧的见证。

五、大爱无言:一生为民的将军

建国后,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住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房顶时常漏雨,墙壁上布满了裂缝。

1954年冬天,成都下了一场大雪。军区的工作人员发现贺炳炎房间里连个取暖的炉子都没有。组织上得知后,立即拨款给他安装暖气片。谁知第二天,贺炳炎就让人把暖气片拆下来,送到了军区医院。

一位老护士回忆说:"那天贺将军亲自来医院,说病房里的伤病员更需要暖气。他在医院转了一圈,看到有些病房没有暖气,当场就把自己房间的暖气片捐了出来。"

1956年,组织上专门拨了一笔款项,要给贺炳炎建新房。贺炳炎知道后说:"我住的房子还能遮风挡雨,战士们的宿舍更要紧。"于是,他把这笔钱全部用来修建了军官宿舍。

有一次,贺炳炎的警卫员看到将军的被子已经补了十多个补丁,就悄悄给他买了一床新被子。贺炳炎发现后,立即让警卫员把被子退回去,说:"咱们部队还有困难的战士,我这床被子还能用。"

对待子女,贺炳炎更是要求严格。1958年,他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开学那天,有人主动提出用军区的车送他儿子去学校。贺炳炎当即拒绝:"公家的车是用来办公事的,不能用来办私事。"

最后,他让儿子自己背着行李,坐公共汽车去学校。路上,有认识贺炳炎的人问他儿子:"你爸是司令员,怎么不派车送你?"他儿子回答说:"我爸说,子女不能搭公家的车。"

1959年初,贺炳炎的旧伤复发,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但他始终惦记着部队的工作,特别是战士们的生活待遇问题。他让秘书冯丕成记下一条条工作部署,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改善基层战士生活条件的事项。

即便在病重期间,贺炳炎依然关心着部队建设。他让人把战士们的伙食费、住宿条件、训练装备等问题都记录下来,要求军区后勤部门逐一解决。

1960年7月2日,贺炳炎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前来探望的冯丕成说:"你一定要把战士们的冬装准备好,今年冬天可能会很冷。"

7月4日,贺炳炎永远地离开了。第二天的追悼会上,成都下起了大雨。但是,依然有20万军民自发来到北校场送别这位一生为民的将军。

他的灵柩经过军区大院时,许多老战士摘下军帽,泪流满面。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说:"将军走了,可他对战士的那份情,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