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郑重警告印度:别再妄想入侵中国,那根本就是在自杀

张先生说知识 2024-10-24 16:30:48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边界线划定争议,中印就边界问题存在分歧。

印度曾在中国支援朝鲜,应对美国及其盟军,又在南海应对越南挑衅之时,于1962年10月越过原有的边界线,攻击中国军队。

而我国全力反攻,仅1个月就获胜,结束了战斗,此次战斗即“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尽管和中国正面冲突讨不到好,但是印度始终认为本国有能力入侵中国,在60年代是这么认为的,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

如今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都位于世界领先之列,印度仍旧痴心认为本国有能力入侵中国,时不时就在边境叫嚣。

也难怪美国专家严正警告印度,不要痴心妄想想要入侵中国,如果这么做,和自杀无异!

中印军事与经济实力对比:差距大

中国从2010年起,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持续至今;

印度则是近年来发展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但是从经济实力角度对比,中国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产业结构等方面都要明显优于印度。

从2023年中国与印度经济的几组数据对比能够清楚这一点。

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超印度。

中国GDP总量为17.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印度GDP总量是3.73亿美元,同比增长7%;中国人均GDP是12682美元,印度仅为2610美元。

产业结构上,中国以制造业为主,有全面且完整的工业链与体系,同时还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经济则是以服务业为主,金融、软件外包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是印度受限于制造业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军事上,中国实力也是远强于印度。

据全球火力网站2024年排名,中国军力要高于印度,排在第3位,印度排第4位。

具体军事力量比较上,中国优势明显。

中国常规军力位列世界前列,如空军装备了歼-20等先进第五代隐身战斗机,而且即将会有轰-20远程战略轰炸机。相较之下,印度常规军力和中国差距较大。

兵力总数上,中国兵力总数约为200万,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

我国军费开支预算逐年提升,2024年预计达1.66万亿人民币,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35,为我国军事现代化建设与武器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同时,中国的高端军事装备在研发、生产上遥遥领先于印度,如战斗机、预警机等,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最具潜力的空军之一。

综上,中国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上都比印度要强。

那么,为何印度总是信心满满认为可以入侵中国,在边境反复试探呢?

种种相似给了印度错觉

“大国崛起”越来越被提及,世界都认同中国是“大国崛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再次复兴了。

但是印度在现代社会也符合“大国崛起”。

印度和中国一样,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人口体量上,2023年印度人口世界第一多,和中国一样,享有人口红利。

印度是世界第五经济体,军事综合实力排名全球第四,这样的实力,在地球确实实力不俗。

实际上,印度是少有的能够跟中国体量、级别相提并论的大国,同时和中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地缘战略结构性矛盾的邻国。

印度时不时会在双多边场合中和中国保留合作,在战略上又认定中国是“头号安全威胁”和战略竞争对手。

因此,印度认为自身可以与中国争一争,遇上领土边界问题,抓住机会可以试着越过边境,入侵中国。

但是这只能是印度的错觉罢了。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印两国曾经多次发生边境冲突和争端,如1973年的“班公湖事件”,1962年的对越反击战等。

无论大小边境冲突,印度都没能够从中国手上取得胜利,实践证明,中国军事实力碾压印度。

只是印度一直记吃不记打,从与中国的冲突中讨不到好,但是总是摩拳擦掌,对入侵中国跃跃欲试。

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在2021年在杂志上就“印度是否能在战争中打败中国”提出了自己的劝告。

他劝告印度军队不要想着入侵中国,认为这样选择的印度是在自杀,是一种毫无智慧的行为。

未来中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中印两国都是高度强调战略自主的非西方大国,在稳定管控中印两国关系、维持正常经贸投资合作与外交互动上有内在需求。

同时在维护总体稳定且可预期的国际秩序、塑造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全球战略稳定方面,有着共同利益。

因此,印度应当放弃入侵中国的妄想,而是应当和中国积极探索新时期互动新模式,尽可能维持或发掘共同或共享利益,拓展友好合作与敌意对抗之间的战略模糊空间。

一方面,应当重温初心,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1988年印度总理甘地曾提出“平行作业”思路,即在中印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开展其他合作,可以多重温此史实,助力两国把边界争端放到双边整体关系中的恰当位置。

一方面是要共同演进,在和平竞赛中实现战略稳定。

尽管中印关系与中美关系有不同的性质和状态,但“共同演进”思路对处理新时期中印关系也有一定启发。

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10亿人口级别的新兴市场国家,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印两国势将“双雄并立”、长期战略共存,外部势力亦很难阻断两国崛起或复兴进程;

两国只能长期和平竞赛,在相互磨合中不断认识对方和调整自己,务实接受对方发展壮大,在共同演进过程中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

另一方面,要畅通渠道,维持战略沟通,防范误判与擦枪走火。

印度一些政客不断重复“如果边境争端不解决、中印关系回不到从前”的逻辑,人为干扰两国之间基本的正常交往,实质上是企图用边界问题绑架中印关系。

这种做法既不可能达成印方的目标,也令印度政府陷入骑虎难下、难以自拔的境地,还容易诱发印方危险的战略误判。

当前中印关系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回到从前”,而在于能否顺畅沟通管控分歧。

越是在双边关系面临困难的时候,两国政府和各界人士越要加强沟通,共同防范关系“随波逐流”。

两国应有魄力携手展示东方文明与文化魅力,打造平等、双向、互惠的两国社会联系网络,在深厚人文交流基础上重构稳健可靠的战略互惠关系。

中国和印度是搬不走的亚洲“邻居”,和睦相处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展望未来,中国应该基于中印两国在维护全球经济发展、建立多极国际秩序、支持俄罗斯独立强大等涉乌议题的共同利益,加强中印双边政治、经贸、防务领域合作和中俄印三边协调机制。

中国和印度同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维护亚洲安全稳定的责任担当。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印两国能够本着对历史友谊的把握和现实利益的需要,推动新时代中印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蓝建学.中印关系嬗变及出路[J].国际问题研究,2023,(03):55-73+1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