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初,成吉思汗挥师四方,统一了蒙古诸部。
随后,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将统治范围扩展到中原大地。
势力达到了顶峰,马蹄踏遍了欧亚大陆。
然而,16世纪开始,沙俄帝国开始经营西伯利亚,逐渐向东扩张。
试图把蒙古高原,变成俄国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1854年,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恬不知耻地说:
“中国一旦发生混乱,也不应容许中国新政府把权力扩张到蒙古,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应受到俄国保护。”
风吹草低见牛羊,蒙古高原的风景依旧如故。
但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
俄国的手段彼时的外蒙古地区,经济落后,边疆危机深重。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些朝中大臣和见多识广的外藩蒙古王公开始寻求改变。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振兴蒙古的建议:
设立学堂、修建铁路、开办银行、建立邮政系统。
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开始在外蒙古推行“新政”。
本意是,要促进蒙古地区的发展。
然而,好心未必能带来好结果。
这场改革忽视了蒙汉民族之间的差异,也没有充分考虑蒙古族人民的实际利益。
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垦荒地。
在蒙古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中,草原可是命根子。
而大规模的开垦,无疑触动了这一根本。
同时,清政府还征收了重税,进一步加重了蒙古人的负担。
更让蒙古王公们难以接受的是,原本全部属于他们的荒价地租,现在超过一半被朝廷收入了国库。
这一举措,直接挑战了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引发了强烈不满。
结果,原本旨在振兴蒙古的新政,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内外蒙古的王公和旗民,纷纷表示反抗,整个地区陷入了动荡。
这对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直指蒙古的权力中心——王公和喇嘛们。
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派出所谓的“探险队”和“考察队”,实则是隐蔽的政治活动。
这些“探险家”带来了丰厚的礼物,用于笼络蒙古上层。
正如当时的记载所述:
“俄人笼络活佛,无所不至。”
他们深谙“顺其欲”的道理,投其所好,以求“维土人之心”。
更令人咋舌的是,俄国甚至不惜动用美人计。
“活佛庙中,时有俄女出入”,这些俄罗斯女子以“狐媚手段”行其“狼吞之心”。
表面的友好,往往掩盖着深层的算计。
妥妥的一场权力游戏。
俄国的影响力如同潜流,逐渐渗透到蒙古社会的各个层面。
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蒙古人对清政府的不满,将自己塑造成了“拯救者”的形象。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讽刺。
俄国打着“保护”的旗号,实则怀着“狼吞”之心。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将外蒙古从中国分出去,成为受其控制的“独立”国家。
落入了更大的陷阱1911年,7月10日,库伦城内气氛紧张。
以库伦活佛为首的外蒙古僧俗,封建主们聚在一起。
表面上是例行的会盟,实则暗藏玄机。
在这场四盟王公的秘密会议上,一个决议诞生了——外蒙古要“独立”。
更令人深思的是,会议还决定派遣代表团秘密求助俄国“庇护”。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玩火自焚。
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保护伞的“庇护”,实则是一张精心设计的大网,正等待着将整个外蒙古钻。
仅仅三个月后,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
清王朝摇摇欲坠。
对于虎视眈眈的沙俄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俄国人的行动迅速而果断。
他们选中了代表宗教势力的活佛哲布尊丹巴作为傀儡,扶持他登上了权力的宝座。
12月1日,一个自称“大蒙古帝国”的政权宣告成立。
这个所谓的“帝国“,实则是俄国势力在中国北疆布下的一枚棋子。
为何外蒙古的封建主们,会做出如此短视的决定?
或许,他们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没有看到大国博弈的阴影正罩着这片土地。
也可能,他们低估了民族独立的代价,高估了自身实力。
外蒙古的“独立”,看似是对清政府统治的反抗,实则是落入了更大的陷阱。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
8月9日,150万苏联红军,向着70万日本关东军扑去。
曾经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已是强弩之末。
太平洋战场的惨烈厮杀,早已耗尽了日本的精锐,留守在此的不过是些老弱病残。
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苏联红军。
他们如同纸糊的老虎,转眼间土崩瓦解。
与此同时,广岛和长崎相继遭受核打击,这两颗“小男孩”和“胖子”彻底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抵抗意志。
8月15日,昭和天皇的投降诏书传遍全国。
然而,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
苏联在8月14日,这个微妙的时间点,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这份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苏联人精明的算计。
他们获得了长春铁路和旅顺海军基地30年的共享权,大连成为自由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战略利益。
而对于外蒙古问题,条约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民主”的外衣——允许外蒙古民众通过公开投票决定是否独立。
这场投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
普通民众,哪能影响国家走向?
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在苏联的影响下,487409名登记选民中,98.4%参与投票。
最终的结果毫无悬念:所有参与投票的公民,都赞成外蒙古独立。
这个看似民主的过程,实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戏码。
十几万汉人1945年的外蒙古,对于滞留在此的十几万汉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噩梦。
当地的汉人,许多是世代生活在这。
他们或经商、或务农,与蒙古族人和睦相处。
然而,独立公投的消息来得太突然,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异乡人”。
随着公投的进行,局势急转直下。
一些极端分子趁机煽动情绪,组织叛军四处骚扰。
这些叛军背后有俄国的支持,行事愈发肆无忌惮。
他们封锁道路,切断了汉人回家路。
就这样,十几万汉人瞬间进退维谷。
面对这样的困境,汉人们只有三个选择。
第一条路是逃往苏联,再寻机回到祖国。
这条路虽然看似安全,但要踏上异国他乡,前途未卜。
第二条路是留在蒙古,选择归化。
这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异族统治下生存。
第三条路是沿着戈壁滩徒步返回。
这无异于一场生死赌博。
戈壁滩荒无人烟,物资匮乏,烈日当空。
每一步都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步,渴死在半路。
有钱的想着回国,就买了火车票往俄国去。
可惜,那时候世道乱,他们的钱财很快就被人盯上了,沦为了别人眼中的肥羊。
穷人就更苦了。
到了俄国,只能做些最累最脏的活儿,连口热饭都难得吃上一顿。
倒是大部分留在蒙古的汉人,日子还算过得去。
可是,他们的心里总是惦记着家乡。
天天盼着,朝廷的大军能快点儿来救他们。
可惜,这一等就是三十年。
他们还不知道,心心念念的大清早就没了。
1950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派人来看看。
当使馆人员看到那些滞留的汉人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
这些汉人,仿佛是穿越过来。
仍留着大清时期的发辫,以最虔诚的姿态顶礼膜拜。
这一幕,让使馆人员潸然泪下。
他突然意识到,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还有十几万同胞在苦苦等待。
抱着金饭碗讨饭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太单一了。
靠挖矿和养牲畜过日子。
挖矿的收入占了全国四分之一的GDP,出口收入更是超过了八成。
可以说,外蒙古的家底儿,就靠这些矿藏撑着。
外蒙古的地理位置很特殊,被中国和俄罗斯夹在中间。
要想把资源卖到世界各地,就得求着这两个大国让路。
可是,外蒙古又不敢跟中俄走得太近,生怕哪天被大国吞掉。
特别是对中国,外蒙古更是保持着距离。
毕竟,他们是从中国分出去的,从道理上说,中国更有理由让他们回来。
这种担心,让外蒙古不敢和中国深入合作,生怕哪天就回不了头了。
结果,外蒙古就像是抱着金饭碗讨饭。
地下有宝贝,可是地上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
全国上下就一条高速公路,连些日常用的东西都得从外国买。
最苦的还是老百姓。
但或许,这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