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早已预知未来?王莽要走一步险棋,连老天爷都帮忙开挂

审度 2021-10-18 19:33:06

众人皆知王莽疑似“穿越者”,这其实是基于两汉之交的时代背景,对其改革措施理想化与超前性的一种戏谈。事实上,相较于其政治主张,他在政治斗争中的预见性和运气恐怕只能用“恐怖”二字来形容。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超级豪赌上演了:彼时,汉哀帝刚刚即位,时任大司马的王莽却不顾皇帝、皇太后及满朝文武的挽留毅然辞职。要知道,王莽不过才38岁,当上全国武装总司令也才刚刚一年。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汉哀帝不是那种很有主见的主子,而王莽身居要职又名满天下,手里捏着一把好牌,却居然主动要求出局。

此事究竟有多震撼?这就好像是一个人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好不容易在福布斯榜上登顶,然后非要把自己攒下的亿万家财全部去买福利彩票“做慈善”。这种操作,旁人看完也只能感叹一句“有钱人的世界咱不懂”,当然了,王莽不傻,他这样做自然有自己的道理。殊不知,即便放眼整部神仙斗法般的中国历史,如此大尺度的以退为进也实属罕见。

在解释这步棋究竟有多可怕之前,咱不妨先来看看当时的局势。

王莽辞职那会儿,老王家已在朝廷中风光了二三十年。要知道,整个西汉横跨210年,仅有四人受封“大司马大将军”,他老王家就占了俩,都说后来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这老王家这其实也差不了多少。然而,花无百日红,随着老一代老的老去的去,下一代又大多烂泥扶不上墙,王家在朝中也渐渐有了衰微的迹象。而汉哀帝的登基又帮助新的外戚势力快速崛起,王家人终于被挤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上。

当时,新晋的势力主要有两支,分别是汉哀帝的奶奶那边的傅家人和妈妈那边的丁家人。实话说,跟老王家人过去的辉煌比起来,这两路货色要逊色很多,但其中也有狠人。例如汉哀帝的奶奶傅太后,跟封建社会的女子很不同,傅老太太相当有头脑,她城府很深擅长布局,又十分精于打点人际关系,在宫廷中颇有威望。围绕着傅太后,新晋的外戚势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傅太后很快就展开了攻势,借由皇帝将“自家人”大量安排在要害位置上,步步蚕食着王家势力。傅老太太做事确实有一手,虽然明摆着是在争权,但她将节奏拿捏得非常到位。虽然上头有太皇太后王政君,下面有大司马王莽,但新外戚势力显然已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眼看一场惨烈的政治斗争是在所难免的了。

接下来的故事该怎样发展?按照历史的正常剧本,王家人应当在局势完全失控之前,借助在朝廷中仅剩的主动权谋划一次反击,想办法挑起事端,自上而下地鼓动全部党羽对对方势力形成致命一击;即便不能将傅、丁两家人赶尽杀绝,也要尽可能除掉敌方的生力军,使其没有能力在短期内恢复元气,从而为王氏家族重新夺取并巩固战略优势争取时间。

而对于王家人来说,他们至少手握三张王牌:

其一,王太皇太后是封建礼法的“天花板”,资历最老,话语权最重,只要这张牌在,即便以后闹到皇帝废立这一步,王家人也有操作空间。

其二,彼时的王莽俨然成了汉王朝的“道德标兵”,草民可能十有二三不知道当朝皇帝的老妈子是谁,但绝对知道皇帝身边有个“王青天”。老王家想搞事,很容易做到“出师有名”。

其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王氏集团在宫中的影响力整体下滑,但拼总体未必会输。总而言之,虽然局势很不乐观,但老王家依旧有六七成的胜算。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莽主动弃牌退出了。

此举带来的连锁反应究竟有多严重?首先,王氏集团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够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整个集团迎来了不可逆的崩塌;其次,失去了最大的对手,新晋势力几乎为所欲为,虽然王太皇太后“封建礼法”天花板的地位仍无可撼动,但没有了政治依托,太皇太后也无法避免被彻底边缘化。另外,新皇帝刚刚成年,而太皇太后已年逾花甲,老王家人才凋零青黄不接,他这一走,还真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王莽的选择都愚蠢至极。那么,难道王莽当真认怂,只求个安享“晚年”了?当然不是。

作出辞职决定的那一刻起,王莽就把自己的所有政治资本都当作筹码押进了一场豪赌中,他像是从未来穿越回来了似的,料定赢家一定是自己。在此之前,他以退为进,悄无声息地保留下了自己最重要的一张底牌——名节。这一点,咱们一会儿就会提到。

这场豪赌,王莽押了三点。

第一,他赌傅太后会死在王太皇太后之前。

第二,他赌傅、丁两家再也出不了个像样的人物。

第三,他赌皇帝昏聩。

在西汉末年摇摇欲坠的背景下,这三点单拿出来都不算啥稀罕事,但要一次性赌它们全部实现,这场赌局实在是太冒险了。别的先不提,但凡比傅太后大十几岁的王政君先走一步,那么王莽的筹码基本上就全打水漂了。以傅老太的行事风格,她绝不会给王莽留下半点翻盘机会的。谁知,小病不断的王政君居然续了又续,竟然一口气活到84岁。要知道,西汉女性平均寿命只有50岁出头,姑姑一直活到王莽实现篡汉计划的最后一步,这实在是太偶然了。

显然,王莽赌对了,历史来了个大转弯:公元前2年,傅太后匆匆撒手人寰,彼时,新外戚集团尚未形成牢固的体系,政治根基相对薄弱,傅、丁两家人还陷入内耗。还正如王莽所料,这群攀枝附凤爬上来的基本个个都是目光短浅之辈,一朝得权就拼了命地作死,明明架空了皇帝,却不懂得借助皇权将自家势力发展壮大,最终不但将朝堂搞了个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更是斗得两败俱伤。

再说汉哀帝。从史料来看,这位皇帝最初还是有点雄心壮志的。不料外戚把持朝政,年轻的汉哀帝又无力组织亲信势力进行制衡,眼看诏书压根出不了皇宫,就算出了皇宫也没人听,三两下就把皇帝给搞抑郁了。

人疯了啥事儿都干得出来,汉哀帝后来不但专宠一个名叫董贤的小白脸,炮制了“断袖之癖”这样的千古“佳话”,甚至还曾隐晦地提出要把皇位白送给对方。这董贤也很狡猾,把汉哀帝拿捏得死死的,不但自己当上了大司马,还硬是从皇帝那儿薅到了大笔钱财。据《汉书·董贤传》:董贤后来畏罪自杀,朝廷抄家所得财物总价值竟高达43亿钱。

王莽只赌皇帝昏聩,没想到汉哀帝超额完成了任务。此外,老天爷也适时帮忙,王莽辞职的短短数年里,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天灾人祸,甚至在公元前6年初春,天上一连砸下来16颗陨石;从公元前3年到前1年,象征“大凶”的日食居然连续来了三场。皇帝连同外戚的胡作非为大伙儿有目共睹,所有人都以为汉王朝摇摇欲坠命不久矣。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驾崩,此时此刻,大臣们反倒不急着拥立新帝,他们着急把一位“救世主”迎回来以力挽狂澜,他便是“全国道德标兵”王莽。

没错,六年前辞官时,王莽就看到了这一天。他似乎摸清了每个人的性格、能耐,甚至洞悉了他们的未来;他很自信,眼下满朝文武中能人依旧很多,但却没他不行。果然,在群众的山呼海啸中,纵使王莽接二连三地拒绝回朝,回去后又接二连三地拒绝各种任命,勉为其难地接受任命后又接二连三地拒绝封赏,结果却是世人对他的评价和期待越高,封赏也越重,甚至当9岁的汉平帝登基后,满朝文武已等不及小皇帝成长了,迫不及待将皇权硬塞给王莽,要他赶紧作为。至此,他大获全胜。

当年王莽执意要主动出局的目的便十分清楚了:倘若同傅、丁两家死斗,在那样紧迫的局势下,首当其冲的他难免撕破脸皮手上沾血;一番血雨腥风下来,恐怕在世人眼中,他王莽就不再是那个纯洁无瑕的圣人了。纵观古今中外,站在道德绝对制高点上是王莽独特的优势,这张牌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而大环境越脏,周边的人越无能,这张牌的价值也就越大。

换个角度来看,王朝末期,这种局势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他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完美形象,同时耐心等待。但他的可怕之处也恰恰在此:站在他那样的位置,离权力之巅如此接近,却敢于放弃一切去赌个有一搭没一搭的未来,纵使放眼整个历史,也没几个人拥有这样的魄力。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对政敌的狠是身为政治家的寻常作风,篡汉只是他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手段,他的本性就是一位君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家人收走传国玉玺的过程中还真碰到了一点小麻烦。

咱们刚刚提到的董贤,在汉哀帝驾崩那会儿同样握着一手好牌:彼时的他自己担任大司马,朝中党羽众多,而皇宫禁军又掌握在其弟董宽手中。倘若董贤有一丁点政治家的魄力,在他人反应过来之前夺走玉玺和兵符;或是在王莽接管局势前发动军队逼宫,趁乱斩杀对手,那么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说。有趣的是,这董贤初见王莽就吓得唯唯诺诺,再见便干脆跪地求饶,或许对于这样的货色,王莽都懒得搭理。

1 阅读: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