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亿扶不起一个钢铁厂!韩国在印度12年血本无归,如今终于后悔

青史楼阁 2024-11-22 17:30:26

印度有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有全球数一数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有号称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

但韩国浦项钢铁豪掷120亿美元、苦熬12年,梦想着在印度建成一座现代化钢铁厂,结果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惨败。

这个“全球钢铁巨头”怎么就被“外资坟场”坑得这么惨?

韩国浦项钢铁的这场投资最初是出于成本考虑。韩国的劳动力成本年年攀升,原材料价格同样高企不下,对于一家钢铁生产企业来说,成本压力几乎成了生死存亡的问题。

于是,浦项早在2003年就开始寻找海外建厂的机会。

当时印度政府极力推销自己的资源优势,宣称铁矿丰富、人工便宜,还承诺为浦项提供充足的建厂用地。听上去,这似乎是一场天作之合。

于是,浦项信心满满地拿出了120亿美元,计划在印度建成一个年产120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投资不仅涵盖土地、生产设备,还包括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然而从签下合同的那一刻起,浦项的印度之旅就已经埋下了苦果。印度官方的承诺,开始一件件落空。

刚到项目启动阶段,浦项发现所谓的“充足土地供应”不过是一句空话。政府只交付了3500公顷土地,剩余的500公顷需要浦项自己与当地民众谈判。

这些被称为“钉子户”的土地持有者不仅不配合,甚至联合抬高价格,要求高额补偿。征地过程陷入僵局,时间和成本都在无休止地消耗。

更麻烦的是,印度政府的立场并不统一。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环保部门在这个项目上意见各不相同。

浦项一边忙着跟村民谈判,一边还要应对来自印度环保部门的质疑。后者以钢铁厂会造成污染为由,要求浦项支付巨额环境补偿金。

即使浦项一次次妥协、支付了所谓的“环保费”,项目依然因审批流程冗长而被拖延。浦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金流不断消耗,而钢铁厂却始终无法开工。

在这个过程中,浦项还不得不面对印度非政府组织的骚扰。每当项目似乎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就会有新的部门跳出来,提出更多的环保和法律诉求。

每一次的谈判都以浦项妥协、掏钱收尾。这种模式俨然变成了一场“韭菜收割”——所有人都在等着从这家韩国企业身上狠狠捞一笔。

12年过去,浦项原本想在印度打造的钢铁梦,最终被无数次的“敲竹杠”和“拖延战术”彻底粉碎。到了2016年,浦项终于忍无可忍,宣布撤资,结束了这场让人哭笑不得的商业冒险。

在印度,类似的外资企业困境屡见不鲜。比如,美国汽车巨头福特同样在印度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1995年,福特满怀期待地在印度建厂,投入高达20亿美元。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福特的印度工厂却被各种干扰压得喘不过气来。

无论是繁琐的行政流程,还是频繁的劳动纠纷,都让福特在印度寸步难行。最终,福特只能以不到1亿美元的价格将工厂低价卖给印度本土企业塔塔集团,随后还被罚了18亿美元。

如此“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即便如此,印度对外资企业的“套路”依旧没有停止。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也频频遇阻。

例如,小米在印度市场占据了巨大份额,却因拒绝印度政府强制要求的合资条款,被冻结了555亿卢比的资金。

而中国另一家汽车巨头比亚迪,也因政策壁垒未能顺利启动第二工厂的建设。这种表面欢迎外资、实际处处设限的做法,已经让印度在全球投资者中逐渐失去了信誉。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印度市场的潜力。14亿人口的消费能力,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政府近年来推出的一些招商引资政策,都让人看到这里的希望。

但任何一片沃土都需要良好的生态才能长出健康的果实,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行政效率低下、政策变化频繁,以及对外资企业的苛刻限制,正在逐步摧毁其本该有的吸引力。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印度或许将继续失去那些原本充满期待的投资者。

外资企业在印度投资,绝不仅仅是经济账,还需要对这里复杂的政治、文化和法律环境有足够的认知。

对于那些跃跃欲试的企业来说,印度市场确实是一片广阔天地,但这片天地绝不是谁都能随意驰骋的竞技场。

对于印度来说,如果希望继续吸引全球资本,就必须在改善营商环境、提高透明度和简化政策方面做出实质性努力。

而对于那些想要进入印度的企业,面对这个充满机会与陷阱的市场,还是要谨慎选择。

1 阅读:194
评论列表
  • 2024-11-24 15:36

    印度转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