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和孩子说话’胜过‘对孩子说话’

我是小羽呀 2024-09-29 11:32:15

在网上我们经常看到子女对父母的各种抱怨,抱怨跟父母的沟通就是驴头不对马嘴,父母不理解子女想要表达什么,子女也对父母表达的意思嗤之以鼻。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和成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根源在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没有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做不到尊重,反而常常会用“孩子自己的想法”去敲打他们,当他们不顺从或者反抗的时候,就会用“大了管不了”这样的话去贬低他们,以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作为父母,我们太想塑造孩子的个性、想法和人格了,我们把他们当成了一块橡皮泥,给他们塑性,殊不知,在孩子眼里,我们这是专横和暴虐。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进入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模具里。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创造力,他们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可以塑造自己的性格。

我们可以主动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探究他们的想法。不要动不动就去指责、威胁、批评他们,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渐渐地就会关闭和我们沟通的大门,不要去期待孩子只有正确的想法,告诉她的想法是错的,我们的才是对的,把她干沉默。

为什么我不用启发式的提问,去沟通呢?

某天,我5岁的闺女给我说。

“妈妈,我想和诺诺玩。”

“那你去和她玩啊。”

“但是她不想和我们玩。”

“那你就别和她玩了。”

“可是我想和她一起玩。”

“人家不想和你玩,还舔着脸非要给他玩,咋就这么没出息,不玩就不玩呗!”

这是“对”孩子说话,反过来,看着孩子眼里噙泪,我蹲下身子“和”孩子聊起来。

我问她。

“为什么一定要和诺诺玩呢?”

“我已经好几天没和她玩了。”

“她为什么不想和你一起玩啊?”

“她在和晨晨一起玩,她说不要和我一起玩了。”

“那我们加入他们不行吗?”

“可她说不和我一起玩啊!”

“我带着你去试试吧,如果她真的不愿和你玩,妈妈还有弟弟都可以给你一起玩啊,我们可以玩跳房子或者飞盘。”

她同意了,也如愿和他们玩在了一起。

在这样的讨论下,我接受了我闺女在那一刻对于友情的渴望所表现出来的懦弱,也许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两个问题,才是是这件事的焦点。

现在,在我们大人的眼里,这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的眼里,确是困扰她的大事。从这件事,我也发现,我作为大人的自以为是。

我小时候也遇到别人不愿意和我一起玩,我心里当然也会失落难过。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是什么样的感受,不想让孩子在友谊这件事上太卑微讨好,所以,也绝不想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这就是我的自以为是,事实上,很有可能,我们的小孩根本不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她有自己的办法,她会拿出玩具、零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她会和小朋友待在一起,寻找机会,加入进去,她也会找到大人来寻求帮助,替不好意思的她来表达想和他们一起玩的想法。

他们不会觉得拿玩具或者零食让小朋友和自己玩是一种讨好。想做就去做了,没有畏畏缩缩,不敢做的也会寻求帮助而不是退宿。所以,孩子的感受很可能和我们的感受完全不同,我们需要弄清楚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会有和我们当年同样的感受。

我们要随时准备好接受孩子不一样的观点,只有关系平等了,我们才能不会根据所谓的对错,去评断,而是怎样最符合实际情况,哪怕我们想让孩子改变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是引导的方式,让他们去思考其他的方式会不会更好。

孩子,是我们的家庭伙伴。他们的想法、观点也很重要。

晚上闺女要写作业,我要上课,按照以前我都是牺牲学习的时间来陪读,后来我也想让她独立完成作业,就只对她说我要学习,你自己写作业吧。她不情愿的去写作业了,一会儿玩玩橡皮,一会儿吃吃东西。再后来,我试着把问题抛给了她,让她自己思考:“妞妞,我有一个难题,需要你帮我想想该怎么办,你看,我要上课,这时间都是固定的,上完课再辅导你作业,我们很晚才能睡,第二天起不来,你一个人又不好好写作业,咋办啊,时间安排不过来了。”她机灵鬼似的说,这有啥难的,我可以一个人写作业,这样你可以上课,我也把作业写完了,也可以早早休息啦。我夸她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没想到,她真的利利索索地把作业写完了。

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选择:是“对”孩子说话,还是“和”孩子说话。前者是一种单向的沟通方式,我们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期望他们顺从我们的意志,这种方式往往是我们在思考,孩子在听从。然而,后者则是一种双向的、合作的沟通方式,我们与孩子一起思考,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讨论不仅照顾到每个人的利益,而且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之道。

很多人误以为,当我们“和”孩子说话时,就意味着向孩子低头,成人不再是家庭的领导者。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如果我们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坐下来讨论问题,那么孩子可能会变得任性,我们的行为对他们将失去影响力。我们的目标是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强迫他们合作。赢得合作的最佳途径是创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孩子说话,我们是在指导,但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而“和”孩子说话,我们是在引导,我们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他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们对家庭和谐也有所贡献。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这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这也教会他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而不是由一个人支配所有人。

通过“和”孩子说话,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也能够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合作和沟通。这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基础,这样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沟通的大门才会保持敞开。

让我们记住,育儿不是一场单方面的教导,而是一场双向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探索这个世界。通过“和”孩子说话,我们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