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之一,这个时代朝廷斗争不断,军阀割据混战,百姓民不聊生,华夏大地陷入了一片战火之中。尤其是在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建国之后,他将燕云十六州出卖给了契丹人,这使得北方各地随时面临着契丹族南下入侵的危机。石敬瑭去世后,托孤的宰相冯道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推翻了立幼子石重睿为帝的遗诏,拥立其侄子石重贵为皇帝,拉开了反抗契丹压迫和侵略的序幕。石重贵登基后先后与契丹军队进行了两次会战,让南下的契丹军铩羽而归,国家形势开始有了好转。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重要转机出现的时候,石重贵却将拥立他的宰相冯道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贬官外放,剥夺了他们主持朝政的大权,让国家陷入了内乱的危机之中。此后后晋与契丹的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的局势急转直下,越来越对后晋不利。以至于统率前线抵抗契丹南侵的杜重威带领三十万大军陷入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包围之中,由于内忧外患,而又军粮不足,被迫选择投降契丹。然后契丹大军得以长驱直入,攻破了后晋都城东京汴梁,俘虏了包括皇帝石重贵在内的王公大臣,于是后晋灭亡。
每当回归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对后晋末代皇帝石重贵的昏聩无能感到惋惜。以当时后晋的国家力量,完全是有机会阻止契丹南下入侵的。可因为石重贵的昏聩无能,导致内部纷争不断,最终葬送了整个国家,北方的中原百姓也不得不在契丹人的铁蹄下哀嚎。总结石重贵亡国的原因,很明显是从他将冯道和景延广贬官外放后开始的。在冯道和景延广主政的时候,后晋在军事上非常团结,两次挡住了契丹大军的入侵让,让耶律德光铩羽而归。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石重贵要将这两位拥立他的大臣贬官,进而造成了亡国的后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五代十国和后晋儿皇帝石敬瑭时代的背景说起。石敬瑭是沙陀人,因为能征善战得到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重用,并且成为了李嗣源的女婿。在李嗣源夺取后唐庄宗李存勖皇位的战争中,石敬瑭统率李嗣源的亲军,南下长驱直入占领汴州,为李嗣源夺取皇位立下了大功。李嗣源登基后很重用石敬瑭,将其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成为后唐兵权最重的藩镇军阀之一。李嗣源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皇位,最后后唐末帝李从珂杀了后唐闵帝李从厚登基称帝,掌握了后唐的军政大权。
李从珂当皇帝后猜忌李嗣源留下的老臣,其中对石敬瑭最为忌惮,使用了很多手段打压石敬瑭。于是石敬瑭联合桑维翰、刘知远等朝廷重臣起兵谋反,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他承诺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借契丹军队南下。在契丹军队的帮助下,石敬瑭击败了李从珂,并且在汴州登基称帝,建立了后晋。因为他是契丹扶持下当的皇帝,所以主政期间所有政策都偏向于契丹,以儿皇帝的身份治国,搞得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各地军阀遭到石敬瑭和契丹人的反腐盘剥,还要时时提防契丹人南下入侵,所以反对契丹的呼声极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石敬瑭去世了,后晋面临着政权更迭。由于石敬瑭的几个成年儿子都在内乱中被杀,只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幼子石重睿。所以他把儿子托付给了宰相冯道,让他辅佐石重睿继承皇位,延续自己臣服于契丹的政策。但冯道鉴于各地藩镇军阀反对契丹的呼声极高,便和掌管禁军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联合,放弃了石敬瑭的遗诏,拥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为新皇帝。石重贵登基初期还是很重用冯道和景延广的,而且积极作出反抗契丹的行动,撕毁了与契丹的不平定条约,拒绝了对方割地称孙的无理要求。
于是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大怒,几十万大军南下入侵。双方在黄河以北进行了两次大会战,两次大战都以后晋获胜而告终,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大军铩羽而归。这对于刚刚掌握朝政的石重贵本来是好事,而且沿着这个趋势下去,夺回燕云十六州并不是梦。可就在这个时候石重贵却开始猜忌扶持拥立他的两位朝廷重臣,景延广和冯道先后被夺权贬官外放地方。他的这一操作不但打乱了后晋朝廷对契丹作战的布置,而且让各藩镇军阀之间人心惶惶,大家互相猜忌。于是在第三次与契丹的战斗中出现了杜重威临阵投降,防线突然崩溃的窘境。
从这个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后晋虽然是石敬瑭建立的,但并没有在北方建立自己的统治根基,国家的统治根基在地方军阀和契丹人手里。石敬瑭是外族,要在中原当皇帝,必须得到地方军阀的支持。而他又是作为李家家臣灭后唐末帝李从珂而登基称帝的,得到了契丹军队大力支持,所以也不能摆脱契丹人的控制。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被冯道和景延广推上皇位的石重贵其实是处于火山口上。一方面他要面对契丹的压迫,另一方面各地藩镇军阀法对契丹的呼声极高。在这种夹板气的环境下,他先选择了迎合地方藩镇军阀。
因此在地方藩镇军阀的支持下,后晋各方军队团结一心作战,两次击败了南下入侵的契丹大军,让耶律德光铩羽而归。而完成这一切的并不是石重贵的个人能力,而是冯道和景延广在朝廷中的威望。冯道是五代十国的名相,在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代就是朝廷中重臣,石敬瑭建立后晋后也将其作为开过宰相来使用。景延广是藩镇军阀出身,是石敬瑭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大将。景延广掌握禁军军权,与各地的藩镇军互相制衡,保证了后晋国家的稳定。两人的存在是受到各地藩镇军阀支持的,所以才能让后晋大军团结一心。
当石重贵剥夺了冯道和景延广的权力后,他也就失去了地方藩镇军队的支持。虽然朝廷还有三十万大军,但面对强大的契丹军队,这点人是不够的。而且朝廷军队外出作战也需要地方藩镇军支持后勤,这也就让对契丹作战的朝廷军队陷入了后援断绝的危机之中,最终造成了防线崩溃和国家爱灭亡。史料上对于石重贵将冯道和景延广贬谪的说法很多,有的说是景延广作战时畏敌如虎,也有的说是景延广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而对于冯道被贬官的原因,很多人认为他是太平时间的宰相,在国家危难时候没有能力主持朝政。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似是而非的,大多是当时舆论用来欺骗各方军阀和百姓的。石重贵之所以将这两位朝廷重臣贬官,而且不顾他们拥立的功绩和感情,本质上还是自己根基薄弱造成的猜忌心思。石重贵的父亲叫石敬儒,是石敬瑭的哥哥,最早两兄弟都是在后唐庄宗李存勖麾下当骑将。石敬儒战死后,石敬瑭将石重贵收为养子,将其抚养长大,授予了极大的兵权。因为他家是外族进入中原,所以家族在中原没有根基,石敬瑭当皇帝尚且靠着地方藩镇军阀和契丹人,他又凭什么能摆脱这个客观现实呢?
因为所有地方藩镇军阀的支持都来自于冯道和景延广,所以冯道和景延广自然在朝廷任命中是倾向于地方藩镇的,这也是后晋能够与契丹抗衡的根本所在。如果抛弃这个根本,地方藩镇不支持对契丹作战,石重贵的禁军根本不可能答应耶律德光的契丹铁骑。但如此一来,朝廷大权必然出现旁落,这也是石重贵所担心的。所以他在两次击败契丹后开始调整权力架构,贬谪了代表地方藩镇的冯道和景延广,大量任用自己的亲信。比如替代景延广掌管禁军的杜重威,其实是石敬瑭的妹婿,石重贵的姑父。
除了军队上任用亲信以外,在政治上石重贵也以冯玉为枢密使,接管了冯道的宰相之权。冯玉是石重贵皇后冯氏的哥哥,石重贵以他出任枢密使,协助杜重威进行对契丹的作战。冯玉本就是个连举人都考不上的浪荡子,让他主持朝廷大事,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各种政治风波不断,后晋哪里还能团结一心抵抗契丹?冯皇后本是石敬瑭养子石重胤的老婆,石重胤去世后便于石重贵暗中勾搭。石重贵登基后便将其纳为皇后,任其家族干预朝廷政事。说白了石重贵就是通过任人唯亲的方式,切断了地方藩镇军势力在朝廷中的爪牙。
因为他的这一系列举动激怒了藩镇军,所以在杜重威率军与耶律德光的会战中才出工不出力。而且他们见到杜重威的大军被包围也不救援,迫使其向耶律德光投降,造成了后晋的亡国。可以说石重贵从贬官冯道和景延广开始,就与藩镇军闹翻了,也就自断了后晋朝廷的根基。没有藩镇军作为根基,后晋朝廷不可能赢得对契丹的胜利,石重贵也不可能保住皇位。石重贵没有看清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也不顾冯道和景延广的拥立之情,作出了错误的决策,葬送了国家。史书上冯道和景延广贬官的各种说法,不过是搪塞地方百姓的托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