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招工人不是招小三!学生求职提问被呛,打压式的职场还少吗

新的青年 2022-07-29 19:32:43

“这个世界充满了吊诡,一边打压着人才,一边叫着人才外流。”

现在就业的形势很奇怪,说找工作困难吧,只要在网上投投简历,就能直接和公司的人事联系上,不需要我们跑很远去考察,学生在家就能同时面试很多岗位,大大方便了学生找工作。

说找工作不困难吧。现在合适的工作非常少,学生想找到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非常难。而且,现在各种岗位竞争者一大把。狼多肉少的情况下,企业一个个牛的不行,求职者想要找个合适的工作,千难万难。

以前说公司和员工是“双向选择”,但现在,公司和求职者的关系,就像是买菜。公司用招聘软件就像在菜市场,求职者负责展示自己,然后企业决定要不要买(招聘)。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招聘的人,还要很不客气地补上几刀,非常容易引发矛盾。

并且,随着行情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们更加急切地想找个工作,在这种心态下,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已经降得很低了。很多从前要求1万元工资的学生,现在只要求5000元的工资了。

但即便如此,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对大学生们的“砍价”依旧没有停歇。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网上面试时,就遇到了这种事:

当时,对方公司的招聘信息,很多都不全面,这名女大学生就开始和对方联系。在聊天过程中,对方负责招聘的人员表示,工资是4-6k,言外之意到手工资总共4k。大学生简单地算了一下,4k工资,加上标注的单休待遇,算下来,1天的工资还不到100。所以,该大学生直接表示,工资少,不能接受这种待遇的工作。

果,很正常的聊天,就在这名女大学生准备离开时,对方的招聘人员竟然开始骂开了。表示:你是来找工作的还是休假的?我们是招员工,不是招小三!

对方突然爆粗口让大学生很气愤,同时也很不理解,公司提供单休的待遇招不到人,不正常吗?你现在招不到人,就破口大骂?自己还没答应入职,就轮得到你来“画饼”?更不要提什么“小三”“摆设”“工人”的话了。

这位女大学也不惯着,直接就把这家公司挂到了网上,提醒大家避免踩坑。毕竟自己还没入职,就“小三”“摆设”地骂上了,这要是入职了,还不把人当牛马使唤。到时候被压榨的一滴不剩就惨了。

负责招聘的这人言语中,无不透露着一股高高在上的样子,这不是特例,现在很多国内公司对求职者都是这副样子。在他们眼里,公司就是施舍工人的一方,而人才,工人,在他们眼里什么价值都没有。再牛的人才,不过是1颗供自己压榨的螺丝钉,谁需要谁就压榨,谁压榨得越狠,谁就越有面子,压榨完了,还可以一脚狠狠地踹开。

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过江龙,到我这儿你得给我盘着,你是下山虎,到这儿你得给我卧着”。完全一副狗仗人势的样子。

显然这种老掉牙的病态思想,已经过时了。现在,人才和公司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是双向选择。公司提供工资和平台,员工付出劳动,创造价值,助力公司发展。如果公司的人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恶习俗蔚然成风,后果很严重的。

现在,国内公司给新人“下马威”,调教敲打“后辈”的做法,正在赶走人才。

除了颜宁、韦东奕这些顶尖的人才。走出学校的大学生,也是较低水平的人才。这些学生够聪明,够努力,有恒心和毅力。他们毕业后,本来是希望能够施展才华的,但到了单位,却被呼来唤去“拧螺丝”,而且是像苦力一样,一个人做四个人的工作。

除了基层,上层也是这样,985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或者考编制,去外企工作。清华的学生去美国的硅谷工作,国内的学者,评不上国内的院士,却成了美国的院士。

人才出走的事屡见不鲜:2007年,世界著名的半导体科学家。李爱珍,在4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成了美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数学天才许晨阳回国报效祖国,6年后,受尽排挤的许晨阳含愤出走美国,并在2020年获得国际数学大奖,让人扼腕叹息;2017年,37岁的颜宁攻克世界生物学50年未曾解决的难题。同年,在落选中科院院士后,颜宁出走美国。两年后,也就是2019年,颜宁当即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到现在,也不是中科院的院士。

对这些事不了解的人,可能会简单地得出“没骨气”的评价。但了解这人的遭遇,结合当下的环境的话,就会知道,现在国内职场,对新人、没有资历的人的打压,是人才离开的根本原因,这些人离开是有原因的!许晨阳离开时就表示过:现在,国内对人才的重视度并不够!

高级人才也需要资源,但没有资历,就没法申请研究资金,没有资金就得不到资源,没有资源,研究就做不出来。没法研究,就更别提发展了。大学生同样如此,没有资历,没有资源,没有发挥的空间,自然就无法施展拳脚。

因此,有时候,对那些离开的人,我们无法苛求。我们如今的处境,和他们的处境是一样的。我们只能在职场中挣扎,谋个1日3餐,只有遇到非常不合理的对待时,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