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身为京剧第一老生,却被当反面教材,为弘扬京剧忍辱负重

小玖乐汇 2024-11-04 18:14:59

他是“京剧第一老生”,在唱法上探索出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

他曾得到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的肯定:“于魁智就是于魁智,永远替代不了。”

在京剧艺术上取得这样成就的于魁智,为何却成了“反面教材”?

与京剧的缘分

于魁智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当作“反面教材”的,曾经他也是一位“戏剧神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于魁智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工薪家庭。

他的母亲是一位优雅的音乐老师,为这个工人之家带来了艺术的气息。

于魁智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从小就对唱歌展现出了非同常人的兴趣。

他幼年时得了癫痫,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花光了积蓄,在听说当地的京剧团管吃管住后,父母就把6岁的他送了过去。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的学习远比想象的艰难。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于魁智就要起床锻炼身体、吊嗓子了,并且练完功他才能吃上早饭。

每天除了练功,还要学习文化课,过重的学习压力将小小的于魁智压的苦不堪言。

他曾想过放弃,偷偷跑回家跟父母诉说辛苦。

父母心疼孩子,就去找京剧团商量解约,不料解约需要支付上千元的费用,这是他们家庭承受不起的。

懂事的于魁智回去了京剧团,坚持学习下去,不再喊苦喊累。

好在他的坚持有了回报,13岁那年他成为了现代京剧《大橹歌》的主角。

这部剧演出了上百场,收获了众多好评,于魁智也被大家称为“戏剧神童”。

演出的成功带给了于魁智信心,他继续努力学习京剧,并拜了武生黄云鹏为师学习武功。

1978年,从沈阳京剧学员班毕业的于魁智怀揣着50块钱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

他知道这趟北京之行的花销不会少,为了省钱他买的站票,愣是站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北京,并且晚上就睡在北京火车站。

而此次他的目标是中国京剧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

那年中国戏曲学院面向全国只招收两个老生,于魁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一位幸运儿。

于魁智的家庭并不富裕,在大学生活期间他非常节俭,将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了最低。

贫穷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对学习的热情,他每天早上第一个到达练功房,最后一个离开。

毕业的时候,别的同学可以唱十几部戏,于魁智却能唱二十多部戏。

由于努力,他顺利进入中国京剧一团,还得到了众多名家的指导与提携,此后又继续攻读研究生。

他登上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并在春晚以《满江红》一战成名,连续12年献唱春晚,被称为“京剧第一老生”。

但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却有着无尽的心酸。

风光背后的心酸

于魁智年轻时经常在各地演出经典剧目,有一次在香港演出时,他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妻子梁以薇是京剧的狂热爱好者,她在看到于魁智的演出后,便被他俊美的扮相、独特的唱法深深吸引。

在了解到于魁智还是单身后,梁以薇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之情,对他展开了热情的追求。

于魁智也被这位美丽大方的女孩子打动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盛放出爱情的花朵。

梁以薇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在香港一家纺织品公司做总裁助理。

她学历优秀,工作光鲜,却为了追求爱情一路跟随于魁智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

于魁智没有梁以薇那么好的条件,他的工资并不高,还住着狭窄的筒子楼。

梁以薇为了爱情无视物质的困难,放弃了原本优质的生活,和于魁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当时的京剧市场非常低迷,许多京剧演员为生活所迫,纷纷谋求别的出路,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而且来到北京后就处处不习惯的梁以薇也找不到工作,因此夫妻二人的生活一度非常贫困,连孩子都不敢要。

直到1996年,单位给于魁智分配了一套宽敞的两居室,他们的生活开始好转,也迎来了可爱的儿子。

儿子的出生让他们更加明确了奋斗的方向,于魁智在外辛勤工作,梁以薇则在家照顾孩子。

温馨的生活持续了几年,不期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

2002年,梁以薇的母亲突发眼疾,甚至有失明的危险,这可急坏了梁以薇。

她带着儿子回到香港,陪母亲在医院接受治疗,留下于魁智一个人在北京赚钱养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梁以薇的母亲眼睛渐渐好转,大家都松口了一口气。

正当梁以薇准备带着儿子回北京和于魁智团聚时,母亲又被查出乳腺癌。

梁以薇不得不改变计划,继续留在香港照顾母亲。

之前给梁母治疗眼疾就花了于魁智不少钱,现在梁母的癌症又让他本不富裕的存款雪上加霜。

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拿给妻子,并更加卖力地工作。

可命运并没有对这位努力生活的拼搏者网开一面,随后于魁智的父亲又被查出患上脑溢血。

尽管在于魁智妹妹的照料下,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救治,但父亲还是留下了后遗症,半边身子瘫痪,余生只能与轮椅为伍。

祸不单行,紧接着于魁智的母亲也确诊了心脏病,四位父母出现了三个重病患者。

于魁智的工作在北京,父母在沈阳老家,岳父母在香港,他为了工作和生活,常年在三个地方来回奔波。

于魁智不仅要供养自己的小家庭,还要供养父母和岳父母,三个家庭像三座大山把他压的喘不过气。

给两边父母治病更是需要用钱,于魁智越来越拼尽全力工作,没有时间亲自在病床前面照顾他们。

虽然他不经常看望父母和岳父母,但大家非常理解于魁智的不易。

他的妻子梁以薇在照顾母亲之余也常常给他精神上的支持,并且在他和同事传出绯闻时也对丈夫深信不疑。

他的妹妹也全力照顾父母,解决了于魁智的后顾之忧。

家人的支持让于魁智有着无穷的动力,而他在巨大的压力下也没有敷衍京剧的艺术,为观众们贡献出《满江红》、《打金砖》、《响马传》等经典剧目。

这些精彩的剧目虽然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但京剧爱好者们认为于魁智为了赚钱玷污了艺术,对他十分不齿。

并且在他们听来,于魁智的声音和唱腔都堵在鼻子里,没有一点戏剧圆润的感觉,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不仅如此,于魁智将传统戏剧和流行歌曲的唱法结合在一起的创作也被他们谴责,他们认为这是对传统京剧的侮辱。

甚至许多人在学习京剧时,直接将于魁智当作反面教材,警告学生不要学他。

但其他观众却不这么认为,这些人在看到于魁智的演出前并不是很了解京剧。

在他们看来,于魁智的创新引起了非京剧爱好者的兴趣,使他们想要更加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于魁智无视外界的争论,并且为了省钱,他减少了在北京、沈阳、香港来回奔波的次数。

他不断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除了出门穿的西装,其他衣服全是廉价的地摊货,日常吃饭都是最便宜的泡面。

可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于魁智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极度缺乏教育资源时,毫不犹豫为他们捐了一所学校。

也许上天不忍心这个善良的人苦下去,2008年梁以薇母亲的病情稳定后,夫妻二人终于迎来了团聚。

许是因为命运多舛,夫妻二人非常珍惜这不易的爱情,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三十年,依旧相爱如初。

于魁智以一己之力撑起三个家庭,他的孝心感动了无数人,大家明白了他为什么这些年拼命赚钱,将他视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代表。

之后于魁智仍然坚持自己的事业,始终认为戏剧艺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优化。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不代表抛弃传统,戏剧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让年轻人热爱戏剧才能传承戏剧。

于魁智从业三十年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作为戏剧学院院长以及研究生导师为戏曲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

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京剧不仅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还能走出国门。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于魁智仍然活跃在戏剧的舞台上,今年春节更是连续为河南春晚及辽宁春晚献唱,精神矍铄,令人敬佩。

结语

虽然于魁智一度被指责为“反面教材”,但他仍为戏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坚持自己在戏剧上的创新之路,认为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艺术规律,是艺术保持活力的关键。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但他永不放弃的精神令人感动,值得学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1】光明日报 2005年9月23日《京剧人生》

【2】人民网 2015年1月15日 《于魁智谈京剧如何追随时代:不忘宗旨 主动走近青年人》

【3】经典音乐圈 2022年12月10日《京剧名家于魁智:12次登春晚,风光背后有艰辛,咬牙撑起3个家庭》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