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备诸葛亮嫌弃的猛将,却轻松斩杀了徐晃,他有多厉害?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1-06 20:06: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魏延桀骜不驯也勇猛善战,他曾轻松斩杀曹魏名将徐晃,但这位“猛将”却不被刘备和诸葛亮看好。

魏延的早年

魏延是义阳人,他出身普通,早年并没有特别显赫的背景,但他有一样东西,胆量。这份胆量让他在乱世中杀出了一条路。

魏延的崭露头角始于刘备入蜀,当刘备正谋取益州,需要大量能征善战的将领,魏延抓住机会主动归顺,这一步很大胆风险也很大。

如果站错队,他可能会成为敌方刀下的俘虏,他选择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还并不确定成功的主公,刘备。

刘备入蜀后,魏延参与了众多战斗,逐渐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在攻取成都的战役中他表现极为出色,不只是冲锋陷阵,他还展现出良好的战场判断力。

刘备看重他,提拔他为重要将领,这是一个让魏延从普通武将跃升为刘备集团核心的一步。

刘备称汉中王后将汉中托付给魏延,汉中这地方太重要了,是蜀汉的北方屏障,刘备敢把这块地交给他说明了信任,魏延的桀骜性格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显露。

他在汉中“治军严酷”,与其他将领关系不睦,这样一个人虽然有能力,但注定成为一柄双刃剑。

从普通士兵到汉中太守,魏延完成了人生的飞跃,冲劲背后隐藏着隐患。

斩杀徐晃的战役

曹操亲自率军来攻,阵仗极大,徐晃是曹魏方面的顶梁柱之一,这人很强,不仅个人武艺高强还善于指挥军队,双方交手时徐晃多次主动出击,几乎要撕开蜀军的防线。

魏延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临危受命,负责堵住徐晃的进攻,魏延利用了熟悉地形的优势组织了一次埋伏战,徐晃大意中了伏击,这一战徐晃受了重伤,不久病逝。

魏延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敏锐判断力,面对比自己更强的对手,他没有选择硬拼,而是充分利用地形和时机,将徐晃拖入自己设下的陷阱。

魏延在战后并未因此获得更多的信任,刘备对他仍保持一定距离,诸葛亮则继续将他“控制”在汉中。

即便魏延赢得了战斗,他的性格却让人难以真正接纳他,汉中的将士们尊敬他的武勇,却害怕他的刚烈。

从战斗中能看出魏延不仅能冲,还会用计,他不是那种只靠蛮力的武将,能和徐晃这种名将对阵,还能占据上风,说明他确实有过人之处。

魏延的性格并没有因战功而改善,他的脾气和孤傲让人越来越难以接近,而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暗流涌动。

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

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像一把悬在蜀汉头上的刀,在镇守汉中期间,他多次挫败曹魏军的侵袭,甚至让曹魏在汉中战场保持了多年不敢轻举妄动的态势。

在诸葛亮眼中这还不够,诸葛亮重视的是团队的整体执行力与秩序,他认为魏延虽然勇猛,却难以服从命令,更可能威胁军中纪律。

诸葛亮喜欢循规蹈矩,事事按计划推进,深思熟虑后才动手,魏延恰恰相反,性格直来直去,崇尚大胆行动,这种性格差异注定让他们难以合作。

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都以稳为主,他讲究后勤的持续供应,布阵的严密配合,魏延的想法却完全不同,他多次上书要求单独领军采取奇袭战术。

与其步步为营,不如孤军突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通过子午谷直插长安偷袭曹魏的腹地,确实是个极具冲击力的建议,子午谷是条险路,曹魏守军防备薄弱。

子午谷地势险峻,确实不容易被发现,如果蜀军快速通过确实有机会攻占长安,但诸葛亮的考量在于万一奇袭失败,蜀汉将再无翻身之地。

两人的争执并非只是一场单纯的权力斗争,对国家未来战略选择的根本分歧,如果成功,蜀军就能直接控制关中地区,彻底改变局势。

诸葛亮拒绝了,他认为风险太大,蜀汉无法承担失败的代价,魏延不服,争执不下,直接摔下一句话:“若按我之计,十日必至长安!”

这显然是对诸葛亮的直接挑战,虽然计划没被采纳,但这件事加深了两人之间的隔阂,诸葛亮开始更加防范魏延,他知道魏延有才,但认为他桀骜难驯,不适合作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要求独立出兵,绕过敌军主力奇袭后方,诸葛亮总是更倾向于稳扎稳打,把魏延的请求压了下来,魏延的能力被束缚,心里自然不痛快。

魏延想求突破,诸葛亮则在求稳,这种看法上的差异最终把两人推到了对立面,矛盾并未表面化,却悄悄改变了魏延的命运。

悲剧的结局

诸葛亮死后,矛盾爆发得猝不及防,主导这场冲突的是杨仪。

诸葛亮临终前,将军权交给杨仪,并让马岱配合行事,魏延对此非常不满,他自认为资历、能力都比杨仪强,却被排除在核心之外,他愤怒地说:“丞相死后,谁敢管我?”

自己在诸葛亮死后理应成为军中主帅,他有功劳有资历也有战场经验,在他看来杨仪不过是个“文官”,根本不足以统领全军。

但杨仪手中有遗命,这是他最大的武器,他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对魏延的反击。

魏延本想以武力压制杨仪控制军权,但他忽略了一件事,蜀汉的军队,骨子里更信服诸葛亮的安排。

魏延的人缘本就不好,到了关键时刻几乎没人站在他这边,孤立无援的魏延被逼到了绝路。

杨仪迅速反击,他宣称魏延谋反发动全军追捕魏延,在汉中,魏延和他的部队遭到了围剿,马岱表面上是魏延的盟友,但实际上他早已接到指令,当魏延失去退路时,马岱拔剑将魏延斩杀。

如果诸葛亮能够更加信任魏延,或许蜀汉的北伐会有更多可能性,也有人说魏延的性格注定无法在那个以忠诚为基石的体制中存活,他就像一柄锋利的刀,锋芒太盛最终被所有人视为威胁。

杨仪也不示弱,立即联络蜀汉高层宣称魏延要谋反,两人带兵对峙,冲突一触即发。

魏延在蜀汉内部的孤立无援,让他落了下风,马岱趁其不备将他斩杀,魏延的家人也被连坐处死,一个屡立战功的猛将就这样落得惨死的结局。

魏延桀骜不驯,性格刚烈,这样的性格很容易让人怀疑,一些人为魏延鸣不平,他们认为魏延并无反叛意图,只是因性格与诸葛亮、杨仪不合被迫害致死。

魏延有才能也有野心,却因性格而被孤立,他想做一名改变蜀汉命运的猛将,但却成了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他确实是一名杰出的将领,但他的悲剧并非始于一场战斗,而是始于性格,被刘备信任却被诸葛亮防备,立下战功却被同僚排挤,他从未输在战场却败在了人心。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