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还记得,小时候长辈偶遇时,寒暄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以前,饭都吃不饱,长辈之间遇见了,问候的是:吃饭了没?
现在,他们改为问候:你家姑娘/小伙子结婚了没?可找对象了?
可见,现在的社会,不婚不育的现状有多么深入人心。
10多年前,参加婚礼出份子钱,一年都要出个八九次,而这些年,一年能有个两三个人结婚就不错了,虽然钱省了,却也说明现在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家庭聚会的时候,我向90后的外甥侄女们提出了我的疑惑,他们给出的理由,让我对新旧观念的碰撞,有了新的认识。
01 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生活都成问题很多人,从3岁开始持续学习到23岁,学习了20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不少人会选择继续考研究生,觉得考上了研究生,竞争力会大很多。
然而现实是,就算读完了研究生,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找。
为了生活,很多大学生不得不去跑外卖,开滴滴,甚至有人去建筑工地当小工,只为挣多一点钱。
那拼命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连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保证。
02 挣钱只够自保,支撑不了结婚生子的高消费有数据统计显示,刚毕业大学生收入平均在5000块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扣除房租水电费,生活费,上下班通勤费等,能自保已经不错,很多人还需要父母资助。
事实上,高消费大多源于结婚生娃,在挣不到高工资的情况下,他们拿什么资本支撑高消费。
结婚就要买房买车,生孩子要奶粉尿不湿,各种教育支出,随便拿出一项,都是不小的数目。
随便一算,结婚生娃的想法就被打消,只能不婚不育。
03 自己都是不称职的子女,养儿不防老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奔波,忙着学习,忙着工作,有点时间还想提升自己,只为有更多的竞争力,去找到更高工资的岗位。
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孝顺父母。自己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子女,给不了父母安稳的晚年,更别提自己的下一代。
既然指望不上,养儿不防老,那为什么要结婚生子,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听了他们说出的理由,90后新时代青年有不婚不育的想法,倒也可以理解,但70后80后家长为什么要跟着凑热闹?
他们不搞“催婚催生”的这一套,居然对儿女不婚不育持放任态度,有的甚至表态支持,就差摇旗呐喊,呼吁不婚不育才好?
50后60后的生活就像黄连一样苦,吃不饱穿不暖,饿死冻死的人不算少,经历了多少世道沧桑。那时候,虽然没有很高的学问,但是他们有盼头,有精神支柱:相信生活只要踏实肯干就会变好,孩子拉扯大了任务就完成了,好日子总有来的一天。
可是,到了70后80后这一代,同时背负着房子、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它们的重量压得气都喘不匀,更别提幸福生活了。
01 孩子的教育90后的孩子,父母大多的精力都用来谋生,对于学习操心的较少,父母的放养让他们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反观当下的孩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上课到晚上10点多,由于作业太多,写到凌晨12点才能睡觉,日复一日,就算父母不鸡娃,也被学校卷抑郁了。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上学这么累,打心底里心疼,不想给孩子更多的压力。
02 背着房贷的“房奴”普通人为了在城市安家,一辈子的积蓄或许只够支付房子的首付,后面30年都要为银行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抛去房贷后,所剩无几。成为了背着房贷的“房奴”,不敢请假,不敢失业,不敢生病,更不敢死。
一辈子被房子死死捆住,摆脱不掉。
03 年轻时候拿健康换钱,老了拿钱换健康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建筑工人300块一天,一个月只有20天能干活,一个月6000,去一趟医院两三万,而这两三万要干多久才能挣到?
很多普通人,年轻时候,为了房子、车子、票子,拼命的工作,拿健康换钱,等老了,一身病痛,余下的钱,甚至借钱,用来去医院治病,交换健康,甚至拖累子女。
那年轻时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是为什么?
顿悟70后80后的父母,活了大半辈子,到老了回头看看以前,顿时清醒了。
他们发现自己累了一辈子,到头来什么也给不到孩子,老了还成为了孩子的负担。
他们清醒的知道,如果人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自己也会选择不婚不育。
因为他们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但是能决定孩子是否出生。如果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未来,那么不生也是一种态度。
没有一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重新过一遍自己经历过的艰难困苦的日子,心疼和担忧会伴随一辈子。
就像张爱玲说得:“要是孩子生下来,继承的是你的恐慌、忙碌和贫困,那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所以,他们能够理解现在的孩子做出的不婚不育的决定。人生短短几十年,过好自己的生活,平平淡淡,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侄子的一句话,我的印象很深刻:如果结婚生子的代价是痛苦一辈子,而不婚不育,就痛苦最后几天,那么我一定不会结婚,不会买房,吃吃喝喝,一辈子转眼过完了,何其幸也!
年轻人的想法,不管是对是错,都是个人的选择,幸福与否都是自己决定的。
朋友们,你们说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对还是不对?